康熙一生做的三件大事是什么(一个皇帝的自我修养)

康熙一生做的三件大事是什么(一个皇帝的自我修养)(1)

第三章 体贴君亲 忠出至诚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①,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日太皇后驾诣五台②,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③。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④,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⑤,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注解】

①君亲:指皇帝和父母。②驾:帝王的车乘。五台: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③暖轿:有帷幕遮盖之轿。④校尉:指卫士。请轿:指为皇上等抬轿。⑤圣躬:皇帝的身体。此处指太皇太后的身体。

【译文】

凡是作为臣下、人子的,确实能尽心体贴国君、父母之心,做什么事情都能出自真诚,那么,决不会得不到国君和父母的欢心的。原先,我祖母驾幸五台山,因为山路难行,坐车不稳妥,我就命人准备了八抬暖轿。我祖母天性仁慈,考虑到抬轿的侍卫们行走困难,因而要改轿为车。我再三请求,她不答应,不得已,我只能命轿跟随在车后面行走。走了没几里路,我注意到祖母坐在车里不怎么安稳,因而还是恳请她坐轿,祖母说:“我已经换乘车了,不知道轿在哪里,哪能马上就到?”我启奏说:“轿就在后面。”随即就命令把轿抬到祖母跟前。祖母高兴极了,抚摸着我的背,对我称赞不已说:“车、轿都是些小事情,况且是在路途之中,但是你的诚恳之意却是无微不至,这实在是大孝顺。”这是由于事情做得合乎祖母的心愿因而赐下来的欢爱意旨。可见作为臣下、人子者,真心的敬爱,实在的体贴,没有得不到国君、父母的欢心的!

【评语】

篇中告诫儿孙,为臣为子者,必须细心体察君王或父母的意愿和要求。在这里,封建统治者有意地将忠君和孝亲联系在一起,其目的,乃是希冀封建王朝和伦理纲常代代相传。但其中的某些道理,时至今日仍有其积极意义!

第三章 父祖之基 不可易视

训曰:赖祖父福荫①,天下一统,国泰民安。远方外国商贾渐通,各种皮毛较之向日倍增。记朕少时,贵人所尚者,惟貂,次则狐天马②之类,至于银鼠③,总未见也。驸马耿聚忠着一银鼠皮褂,众皆环视,以为奇珍。而今银鼠能值几何?即此一节而论,祖父所遗之基,所积之福,岂可易视哉!

【注解】

①祖父:指清太宗皇太极。②:美。天马:骏马。狐天马,似指名贵狐裘。③银鼠:状颇类鼬,耳小,毛短,其色洁白,皮可御寒,极贵重。

【译文】

依靠祖父荫庇,国家天下统一,国泰民安。远方外国商人来做买卖的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皮毛流通比以前成倍地增加。记得我小时,王公贵人中最时尚的,只有貂皮,其次就是各种狐裘,至于银鼠皮,是见不到的。当时驸马耿聚忠穿了一件银鼠皮褂子,大家都围着看,当作奇珍异宝。但现在银鼠能值几文钱?就这一点而论,祖父所遗留下来的基业,所积下来的福祉,怎么能够轻率地对待呢?

【评语】

一米一线,当思来之不易;一物之用,当思先辈创业之艰辛。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谆谆告诫儿孙,必须重视祖父开创的基业和积下的福气,必须惜福和不忘祖辈艰辛。教导儿孙不忘过去,不忘祖先才能惕厉自己,才能国泰民安。

第三章 不为书愚 不为书欺

训曰: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如董子云①:“风不鸣条②,雨不破块③,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

【注解】

①董子: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极力推崇儒术,抑黜百家,开其后一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为正统的局面。后人尊称为董子。著有《春秋繁露》等书。②“风不鸣条”句:见董仲舒《雨雹对》:“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鸣条,指风吹动树枝发出声音。③破块:指暴雨毁伤农田。

【译文】

大凡看书而不为书所迷惑,才称得上是明智。像汉代董仲舒所说:“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雨水不会冲毁土壤,称之为太平之世。”果真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那么天地万物靠什么来使它们得到激发、生成呢?雨水不会冲毁土壤,那么田地怎么耕作播种呢?从这些地方看来,都是一些貌似好听而经不起推敲的空话罢了。像这样的话,都不要信以为真。

【评语】

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就放弃个人的独特见解;也不要因个人好恶,固执己见忽视别人的金玉良言。事物总是相对的,什么事一旦过度便变质。人固然要有从善如流的习惯,但决不是人云亦云。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真理还在少数人手中,该坚持的原则决不可动摇。不过有时自己的见解也未必高明,那时就应本着谦逊的态度多听人家的话。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在能否明辨是非,认识大体,在众多议论中保持清醒,在清醒中审时度势,做出正确决策。

第三章 博采众长 垂示永久

训曰:朕自幼留心典籍,比年已来所编定书约有数十种①,皆已次第告成。至于字学②,所关尤切。《字汇》失之简略③,《正字通》涉于泛滥④。兼之各方风土不同,语音各异,司马光之《类编》⑤,分部或未明;沈约之声韵⑥,后人不无訾议⑦;《洪武正韵》多所驳辩⑧,迄不能行,仍依沈韵。朕参阅诸家,究心考证,如我朝清文以及蒙古、西域、洋外诸国,多从字母而来,音虽由地而殊,而字莫不寄于点画,两字合作一字,二韵切为一音⑨,因知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紒紛矠,人声之形象寄于字体。故朕酌订一书,命曰《康熙字典》紒紜矠,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繁冗,务使详略得中,归于正当,庶可垂示永久云紒紝矠。

【注解】

①比年:近年。②字学:研究文字形、音、义之学。③《字汇》:字书。十四卷。明梅膺祚著。④《正字通》:字书。十二卷。清张自烈著。泛滥:指内容庞杂。⑤《类编》:文字学著作。十五卷,每卷各分上、中、下,故亦称四十五卷。宋王洙、司马光编。⑥沈约(441-513年):南朝声韵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于声韵主“四声八病”之说。著有《宋书》、《四声韵谱》等。⑦訾议:非议。⑧《洪武正韵》:韵书。简称《正韵》,十六卷。明洪武时乐韶凤、宋濂等奉诏编撰。驳辩:辩论是非,否定他人的意见。⑨切:以二字切合成一音。唐以前韵书称反,宋以后称切,合称反切。此处指拼音。紒紛矠元音:此处指最早的声音。紒紜矠《康熙字典》:清代官修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撰。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故名。紒紝矠垂示:留给后人示范。

【译文】

从小就留心对经书典籍的学习,近年来主持编写已成稿的书大约有几十种,都已经陆续完成。至于对文字形、音、义等的研究,我更是密切关注。明朝人梅膺祚所著的《字汇》一书,缺点在于过于简略,本朝人张自烈所著《正字通》涉及的内容不免过于庞杂。加之中国各地风土人情不同,语音也各不一样,因此,宋朝司马光的《类编》,各部分的分类间或有不清楚的地方;南朝沈约的声韵学说,后代人也对它有所批评;明代的《洪武正韵》对他书的意见多所否定,但却未对音韵提出正确读法,因此并未流行开来,人们还是依照沈约的音韵去正音。我阅读,参照了各家的意见,潜心推究、考证,发现如本朝的满文以及蒙古文、西域文、海外各国的文字,大都是从字母拼读而来,发音虽然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字的形体无不是由点、画构造而成,两个字母合成一个字,两个韵可以反切成一个音。因而我懂得了天地最早的元音,是由人声所形成的;人声的形象就是借助于字体来显示出来的。所以,我考虑要编一部字典,名为《康熙字典》,补充《字汇》的缺漏,删削《正字通》的繁琐、芜杂,一定要使它详细适度,成为一部比较正确、适用的工具书。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留给后人作为典范了。

【评语】

康熙晚年对修书最感兴趣,成果也以晚年最多。他一生自撰及组织才能之士编纂的书籍达六十余种,其中绝大部分在五十岁之后完成。修书之所以成为康熙晚年“最乐之事”,并非单纯出于兴趣,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康熙治国数十年,建树甚多,成效卓著,守成、创业之功绩,举世公认。因此,他珍惜自己的事业,总结治国之经验,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他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君主,深知科学文化的价值不可忽视,因而肯下功夫、花工本进行整理,使之发扬光大。他的思想是深邃的,经验是丰富的,留给后人的是一笔最宝贵的遗产。他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都十分认真,并投入全部精力,自信每个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这一切,使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写出来、留下去的强烈欲望,如蚕吐丝,欲罢不能。康熙晚年亲自组织纂修的书籍,不乏传世之作。如《清文鉴》、《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子史精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广群芳谱》、《律历渊源》等,已成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修成的《康熙字典》,吸收历代字书的有益成分,并加以补充和发展。其突出特点是:1。收字最多,达47035字;2。在辨形、注音、释义、引例等方面,都比以前字书完备、细密、实用;3。编排体例采用明代字书行之有效的部首检字法,并将部首及部中之字均按笔画为序,查阅较为便捷。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从细小做起,完成大一统的伟大抱负。

第三章 顺适为安 自然为孝

训曰:尝观《宋史》,孝宗月四朝太上皇①,称为盛事。孝宗于宋固为敦伦之主②,然而上皇在御③,自当乘暇问视,岂可限定朝见之期?朕事皇太后五十余年,总以家庭常礼出乎天伦至性④,遇有事奏启⑤,一日二三次进见者有之,或无事即间数日者有之。至于万寿诞辰、嘉时令节,朕备家宴,恭请临幸。则自晨至暮,左右奉侍,岂止月觐数次!朕巡狩江南⑥,出猎塞北,也随本报三日一次恭请圣安外,仍使近侍太监乘传请安⑦,并进所获鹿、狍⑧、雉、兔、鲜果、鲜鱼之类。凡有所得,即令驰进,从不拘定日期。且朕侍皇太后家人礼数,以至顺适为安,自然为乐,并不以朝见日期限定礼法而称孝也。

【注解】

①孝宗(1127-1194年):指宋孝宗赵眘(古“慎”字)。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赵构无子,立为皇太子,在位二十七年。月四朝:每月四次朝见太上皇。太上皇:一般指皇帝父亲生时的称号,也用于禅位后的先帝。这里指禅位后的宋高宗赵构。②敦伦:勉力于伦常。③在御:在位,在世。④至性:纯厚的性情。⑤奏启:向上请示报告。⑥巡狩:同巡守。帝王离开国都巡行境内。⑦乘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此处指驿传。⑧狍:大鹿。

【译文】

∫曾经阅读《宋史》,《宋史》记载宋孝宗每月要四次朝见太上皇,并把它称为盛美之事。宋孝宗在有宋一代,固然算得上是敦厚、笃于人伦的国主,但是太上皇还健在,就应当抽出时间,随时随地去探望、问候,怎么能够限定一个朝见的时间呢﹖我侍奉皇太后五十多年,总是保持着家庭日常的礼节,一切做法都出自天伦的本性,遇到有事需要禀告的,一日拜见二三次的情况也有;没有什么事间隔几天才去拜见的情况也有。至于皇太后的诞辰、嘉庆的日子、节日,我准备了家庭宴席,恭请太后临幸。从早到晚,我都在她身边侍奉,岂止一个月去拜见几次R巡视江南,到边塞去狩猎,随着三天一次的奏折附上我对太后的恭敬问安之语,并且还经常派身边的侍从太监借助驿传去向太后请安,并呈献上我捕猎所得鹿、野鸡、鸭兔以及新鲜水果、鲜鱼等。只要获得什么,我即派人快马给太后送去,从来不限定什么日期。我侍奉皇太后按照家庭的礼节,仅以恭顺安适为好,以自然、不造作为快乐,并不认为定下日子去拜见、执行这些礼法才是孝顺。

【评语】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相当重要的伦理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子女而言,孝是衡量每一位作为人子者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对孝的推崇,在相当程度上强调的是:孝要出自爱,出自子女对父母亲的一种深厚的爱。孔子的“色难”说法(见《论语。为政》),在认为侍奉父母,时时刻刻做到和颜悦色是件难事的同时,指出孝顺的儿子对于父母只有深爱,才能不烦不恼,总是保持愉悦之色。康熙的这则庭训,就是对先秦儒家伦理规范的一种发挥。“顺适为安,自然为乐”,即不拘泥于孝的形式,而注重于内心的情感,其理论的核心是正确、合理的。

第三章 冠帽尊贵 放置有序

训曰:冠帽乃元服最尊。今或有下贱无知之人,将冠帽置之靴袜一处,最不合礼。满洲从来旧规,亦最忌此。

【译文】

冠帽是头部服饰中最尊贵者。现今有一些下贱无知之人,把冠帽和鞋袜放在一起,是最不合礼仪的行为。按照我们满族自古以来的旧规矩,也是最忌讳这样做的。

【评语】

帽子和靴袜不可放置在一起,这是传统的“礼”和满族的旧规所规定了的,康熙在诸如此类小事上特别讲究,正是为了宣扬和实行上下有别、尊卑有礼的封建等级观念,以此作为王权统治的基础。史载: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围晋阳城。赵国顽强抵抗,三年没有被攻下。后来,赵国的公卿襄子派谋臣张孟谈夜里出城,策反韩、魏与赵联合,反戈一击消灭了智伯瑶。赵襄子论功行赏,有五人获赏,其中高赫第一个受赏。张孟谈问道:“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立什么大功,现在为什么先赏他?”赵襄子说:晋阳被围,国家危在旦夕,群臣傲慢无礼,只有高赫不失君臣之礼,恭恭敬敬,因此先赏他。孔子听说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赏一人而使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忘记礼节了。”孔老夫子对礼节如此看重,康熙帝对礼仪细节特别讲究,其用意完全一样。

第三章 权变为雄 惟时惟事

训曰:古人有言:“反经合理谓之权①。”先儒亦有论其非者。盖天下止有一经常不易之理,时有推迁,世有变易,随时斟酌、权衡轻重而不失其经,此即所谓权也。岂有反经而谓之行权者乎!

【注解】

①反经:意为不合于常法,权宜行事。

【译文】

古人说:“不合于常法却合于事理,这就叫做权宜或权变。”以前的儒家也曾论述过这种做法不尽合理之处。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经常存在而从不变的法则,时间迁移,世事变易,随时比较权衡轻重、主次,但又不能丢掉那经常不变的法则,这就叫做“权”。哪有什么既违反亘古不变法则,而又称之为运用权宜的情况呢?

【评语】

篇中告诫儿孙,时间在不断推移,世事多变,因此制定政策要随已变化的情况而变化,但法则——封建伦理秩序却是永远不会变的。在这里,最高统治者关于处变策略的认识,通权达变而不背离基本法则的处事方式等,不无辩证法的色彩。但所谓“行权不能反经”的说法,却未跳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模式。究其原因,是未认识到封建社会形态终究要被历史淘汰。

第三章 礼用和贵 齐家治国

训曰:有子曰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注解】

①有子:即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

【译文】

子有说过:“推行礼时,‘和’是很重要的。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以礼、和兼用为最好。假如每件事无论大小都用礼节秩序而不用亲和情谊,就会有些事行不通。懂得‘和’并实行调和,但是不用‘礼’来节制也会行不通的。“这是因为”礼“主要是以严辨别,而”和“则是以交流感情来区分。严,则尊卑贵贱互相不能超越;情通时,即便事关是非利害关系也容易理解。要想整治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定好天下,没有一样不是通过”礼“与”和“的兼用来达到目的的。

【评语】

康熙饱读史书,而且有多年的历政经验,因此,他对于礼节秩序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在庭训中,他告诉儿孙:要行“礼”制,必须尽力做好人“和”的工作。因为“礼”是原则,“和”是策略,以严格区分尊卑贵贱上下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礼”是丝毫不能违反的,但不采用调和人心的策略,得不到别人内心的爱戴,礼是不易推行的。若强行之,则带来暴政的味道。因为,礼作为他人行为的规范,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约束,对欲望的压抑。如果不能让他人自觉自愿或者是心甘情愿地执行,则必须强制行之了。

第三章 远近之道 皆宜深省

训曰:孔子云:“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①此言极是!朕恒见宫院内贱辈,因稍有勤劳,些须施恩②,伊必狂妄放纵③,生一事故,将前所行是处尽弃而后已。及远置之,伊又背地含怨。古圣何以知之而为是言耶!凡使人者,皆宜深省此言也!

【注解】

①逊:恭顺,谦逊。②些须:少许,一点点。③伊:他或她。

【译文】

孔子说:“惟有女人和小人是很难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对你不尊敬;疏远他们,他们就会对你埋怨不已。”这句话对极了R常看到宫内的那些下人,因他们稍稍表现勤劳,做主子的施给他们一点点恩惠,他们就会变得狂妄放肆起来,势必生出一件什么事故来,非要把此前留下的良好印象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等到疏远他们,将其冷落一旁时,他们又会背地里含怨诉苦。孔圣人从何得知这类情况而讲出这样的名言呢?但凡差使人者,都应该深刻理解这句话!

【评语】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妇女及劳动人民极端蔑视的态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该坚决摒弃。康熙对孔圣人的这句话奉为圭臬,或许是有感于宫闱之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或许是对某些“被使”之人的不满,但不管如何,这种封建统治阶级的恶劣思想是必须批判的。

第三章 昏定晨省 不可拘泥

训曰:《记》云:“昏定晨省”者,言为子之所以竭尽孝心耳。人当究其本意,不可徒泥其辞,必循其迹以行之,如朕子孙众多,逐日早起问安,汝子又早起问汝之安,日暮如此相继问安,不但尔等无饮食之暇,即朕亦将终日不得一饭之暇矣,决非可行之事。由此观之,凡人读书俱究其本意,而得之心可也。

【译文】

《礼记》上说:“早晚问安”,是说作为儿子的应该对父母竭尽孝心。对于这句话,应当推究它的本意,不能够仅仅拘泥于字面的解释,一定要遵循本意的轨迹去实践。比如我有众多的子孙,你们每天都早起向我问安,你们的儿子又早起向你们问安,到了傍晚又是如此这般的问安,这不仅仅你们连饮食的时间都没有,就是我也将整天得不到吃一顿饭的时间,这是绝对不能实行的事。从这一点看来,凡是人读书都应该推究作者著书的本意,领会在心中,这才是可行的。

【评语】

篇中告诫儿孙,“昏定晨省”只是一种表示孝心的形式,重要的不是形式,而在于对老人是否竭尽自己的真心。读书也是这样,一定要领会书中的基本思想,而不是专门在章句辞藻上下功夫。议论如此浅显,但实质上十分深刻。

第三章 宽严兼济 使人之要

训曰: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①,时常琐屑蹂践②,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注解】

①当下:当时。②琐屑:繁细。蹂践:蹂躏,践踏,摧残。

【译文】

作为统治者,在使唤下人时,不可过分地严厉,也不可过于宽容、放纵。如果他们有小的过错,能够宽容时就要表示宽容饶恕;假若他们犯了不可饶恕的大过失,那么就要惩罚、责备并教训他们,但不要记恨在心。假使当时不惩罚他,不责备他,而在日后琐碎的事情上折磨他,就会使下人恐惧不安,无所适从,这就没有什么好处了。这也是用人的原则,你们一定要留心记住它。

【评语】

康熙皇帝在管理臣下方面,是有心得体会的。在这篇庭训中,他告诫子孙,御下之道,能宽即宽,惩罚须适度;该罚当罚,罚后不再计较。最要不得的是当罚不罚,而事后却又抓住不放,耿耿于怀,弄得人人谨小慎微,无所适从。

第三章 约束下人 禁其滋事

训曰:尔等平日当时常拘管下人,莫令妄干外事,留心敬慎为善。断不可听信下贱小人之语。彼小人遇便宜处,但顾利己,不恤恶名归于尔等也。一时不谨,可乎?

【译文】

你们平日应当经常约束、管理下边的佣人,不要让他们胆大妄为干预皇宫外面的事,要引导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对上、对事的恭敬、谨慎和为善上面,断然不可听信那些出身低微的小人说的话。他们那些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只贪图让自己多得好处,并不顾惜把坏的名声带给你们这些主子。所以,你们一时不注意、不谨慎,让他们钻了空子,这怎么可以呢?

【评语】

知道如何用人是王者之道,知道怎么办事是为臣之道。善用部下,各负其责,是治理一个国家或领导一个团体的根本大计。古代贤明有为的帝王能够用人所长,长治久安,这是一个主要条件,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