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

一、什么是书信

书信: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之为“书”。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

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书。古时,大多数就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目前科技进步,通讯发达,以书信方式存在的例如柬贴、启事等,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书信的内容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等部分组成,书写的时候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文人墨客用书信传递思想、交流情感,有着特殊的意义,于是书信就有了许多雅称。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2)

二、历史上的书信

翻开史册,书信文化的光芒熠熠生辉,这一点从书信的别名可见一斑。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或木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中的汗青即为竹简。青竹在微火上烤时会渗出水珠,类似出汗,故称为汗青。用竹简做书信,称为“书简”;把若干“竹简”连缀在一起,称为“策”或“简策”。在木片上刻的叫“札”或“牍”,亦称“木札”;用木札做书信,称为“信札”;用一尺长的木札做书信,称为“尺牍”。因其容量不同,古代有“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之说。

后来,有人用绢帛替代竹木用于书信,称作“素书”;因其通常使用约一尺长的白色生绢,便有了“尺素”的称谓。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3)

春秋战国时期,人与人(包括君臣之间和诸侯之间)交往所写的书信,都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秦朝统一后,秦始皇规定,臣下给皇帝写的信称为“奏”。

到了汉朝,臣下给君王写的信有了更细致的区分:表示感恩的称“章”,陈述意见的称“表”,查验弹劾的称“奏”,申述不同主张的称“驳”或“议”;后又规定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称“疏”,如汉代贾谊《论积贮疏》、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等。民间私人交往的书信则一直称为“书”,如唐代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宋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等。

上述别名或源于书写用料的不同,或在等级观念产生后有了更为细致的区分。

此外,书信还有其他别名,来源也颇有意趣。比如如鸿雁传书、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鲤鱼传书、烽火传书等等。

书信还因使用对象、使用习惯等的不同,称为“竹报”(代指家信)、“朵云”(敬称别人来信)、“锦书”(妻寄夫的信)、“八行书”(古代信笺每页多为八行)、“书子”(口头称呼)等。

三、常见的书信雅称或别称

1、笺:

笺本意是狭长的小竹片,也用来指代写给帝王或上位者的书信,譬如:奏笺、《答东阿王笺》。后来制成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才女薛涛在浣花溪畔发明的薛涛笺,相传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精制而成,原本专用写诗,后来用来写书信,连官方国札也在用,赏心悦目。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4)

鸾笺:古纸名,指彩笺,出自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鸾图案。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5)

寸笺:鲁迅《书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笺,以申谢悃。”悃(kun音捆),即真心诚意。

2、函:

函原指信的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套书也叫一函。后来就用函指书信。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6)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出自《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7)

便函是现在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8)

函片:也指信件。如孙中山《致王子匡函》:“得读致蘅兄函片,敬悉一切。”

寸函: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晚间曾寄寸函,夜里又做一篇。”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还有叫函书、书函、信函。

3、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进而引申为笔写的书面文字,亦多指书信。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翰、书翰、札翰等。《魏书·夏侯道迁》:“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宋代人叶适《赠徐灵渊》诗:“今日观来翰,如亲见古人。”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书翰:书翰泛指文墨书札,后多用来指书信。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9)

札翰:《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渊洽指广博。

筒翰:唐代李吉甫《编次郑钦悦辨大同古铭论》:“使至,忽辱简翰,用浣襟怀。”辱,谦词,在此句中作承蒙赐与讲。浣,涤除、宽解意。

尺翰

4、札:

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 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出自《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会面思来札,销魂逐去樯。”

寸札:清人吴下阿蒙《断袖篇·琴书》:“倘得机缘,寸札相招。”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函札:如朱自清《白采》中写道:“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

翰札:宋人文莹《玉壶清话》:“(李建中)善翰札,行笔尤工。”

书札:如《三国志·蜀志·谯周传》:“精研六经,尤善书札。”《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0)

信札:茅盾《三人行》中说:“他走到书桌边,打开一个小巧的木匣子,中间满贮着信札。”

5、简:

在人类纸张出现之前,用削成的狭长的竹片作为的书写材料。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称为书简,指信件。如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

此外还有“信简”、“书简”、“简书”、“简牍”、“简札”、“简贴”、“手简”、“手毕”、“书牍”、“竿牍”、“函牍”、“信札”、“函札”、“书札”、“柬帖”、“函柬”等,也都是书信的称呼。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1)

信简:柯岩《奇异的书简》:“因此我就养成了这种爱好:读信。读自己以及社会允许我读的一切信简。”

简书、书简:此二者泛指文书、信札。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萧乾的《未带地图的女人》:“有从延安或从敌后寄来的文章,也有报告行踪的作家书简。

简帖:苏轼《与张元明书》:“适在院中得王郎简帖如此,今封呈,切告辍忙一往。”

手筒、手毕: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予淳熙末还朝,则朝士乃以小纸高四五寸,阔尺余相往来,谓之手简。”手简也叫手毕,如《尔雅·释器》云:“简,谓之毕。”明代方以智所著《通雅》说:“宋子京以手简为手毕。”后来泛称书信为手简或手毕。如鲁迅《致许寿裳》书写道:“得三月二日手毕,发读忻尉。”“忻”意思同“欣”,“尉”是“慰”的古字。

寸简: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夏曾佑《送汪毅白》诗:“千古心期凭寸简,九州容易入斜曛。”“心期”指期望、心愿。“曛”意为昏黑。

6、柬:

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柬:“柬”通“简”,是信札、名帖的统称。如书柬、请柬等。如元杂剧《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将着一柬寄与王郎。”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柬帖:泛指信札、帖子等。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一个后生像个远方来的走到面前,对着陆氏叩了一个头,口称道:'郑官人有书拜上娘子’,递过一封柬帖来。”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2)

函束:即信件。如孙中山《答谢武汉各团体布告》中说:“尚有函柬相邀,而以时间迫促,末获一一领教者,有负众望,实在歉甚,尚希鉴谅为盼。”

7、牍:

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政府写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民间写书信宽不过一尺,故书信又名尺牍。

尺牍 :指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或是信札,书信。在纸张发明之前,用竹木或帛,制成尺把长的版面,用以书写记事,传递消息。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3)

书牍:如《梁书·范云传》:“及居选官,任守隆重,书椟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所壅滞。”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4)

竿牍:竿指竹简。宋代朱彧《萍州可谈》:“阳翟田望,勤于竿牍,日发数十函不倦。”(阳翟,地名。田望,人名)

函牍:如鲁迅《致李秉中》信说:“致于款项,倘其借之他人,则函牍往反,而且往反再三,而终于不得要领,必与卖稿无异。”

简牍:如鲁迅《致李秉中》信:“来信令我作书再催并介绍,今写则写矣,附上,但即令见面,恐其不得要领,仍又与未见无异,况我不善简牍,不能做宛转动听之言哉!”

8、素:

古代称白绢为素。与简相似,都是书写材料。素是白色的生绢,古人用它写东西,所以它就成为书籍和信件的代称。

素书:杜甫《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月凡一束。”

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素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唐代诗人张九龄有诗云:“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5)

9、书:是书写、记述的意思,后引申为名词,指简册、典籍、文书、信函等。

书题:“题”也作书牍讲。《释名·释书契》说:“书牍称题。”所以书题就是书信。如《南史·周山图传》:“(周山图》于书题甚拙,谨直少言,不尝说人缺长。”

书子:这是书信的口头称呼。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那日贾政的家人回家,呈上书子。”

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所以“书问”就是书信。如鲁迅《致许寿裳》的信写道:“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

书邮:宋代范成大诗云:“堆案书邮少,登门刺字稀。”

书呈:《水游传》第二回:“写了一封书呈,却使高俅送去。”

书记:书记现代多指政党或团体中各级组织负责人,但在古时多指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或书信、文字等。宋代人曾巩《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向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手书: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6)

宋代诗人刘克庄《和仲弟二绝》:“忽得远书看百遍,眼昏自起剔残灯。”这些诗句道出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程度。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家书”“家信” “家票”“尺书”等等。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家信: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锦字: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录。”后来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锦字”。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7)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家书:宋赵抃《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8)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八行书:旧时信纸大多用红线直分为八行,即信笺每页八行,因此称书信为八行书,简称八行。李渔《意中缘·悟诈》:“八行代我传心事。”北齐人邢邰《齐韦道逊晚春宴》诗囚:“谁能干里外,独寄八行书。”汉代才女卓文君曾写过《怨郎诗》给司马相如:“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19)

青鸟书:在神话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所以古人会用“青鸟”来代指信使,用“青鸟书”来代指书信。出自《山海经·山经》卷二〈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云: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如王实甫《四块玉》套曲:“又不见青鸟书来,黄犬音乖。每日家病恹恹懒去傍妆台。”李商隐更有“青鸟殷勤为探看”的名句。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20)

寸纸:秋瑾《念奴娇·寄闺珵妹》词:“别绪千丝,离恨万缕,寸纸应难剖。“

寸楮:楮,纸的代称。太平天国罗大纲《致英使书》:“今藉羽便,特修寸楮。”

10、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也称“雁帛、“ 雁足”。唐宋以来,诗人王湾在北固山下思念亲人,写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才女李清照的烦恼幽怨“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21)

11、鲤鱼: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 “鱼素”、“鱼书” “鲤素”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22)

后来,鲤鱼和鸿雁连在一起合成“ 鱼雁”“ 鳞鸿”。

12、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鹤病“即妻子生病。

古代书信有哪几个别称(漫谈古代书信的雅称或别称)(23)

13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部分观点来自网络,致谢侵删)

关注乐易人生,我将分享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