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云南省昆明市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入口处,有两具骨架屹立在这里,来来往往的人们都会停下脚步,献上最诚挚的敬意。

他们生前是夫妻,也是为医学奉献一生的英雄们,更是医科大学学生们口中最最尊敬的“大体老师”。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

何谓“大体老师”?将自己死去的遗体捐赠出来,供学生们解剖、学习,给学生们再上一节“生动的课程”。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入土才能为安,捐赠遗体,毫无疑问地需要莫大的勇气,他们是谁?了解他们的故事,既是对英雄的一种瞻仰,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敬。

伉俪情深

1941年,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的校园内,胡素秋和李秉权相遇在了最美好的20多岁的年纪,郎才女貌,郎情妾意。

胡素秋,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是曾参加辛亥革命的民国将领胡瑛,也是云南省有头有脸的人物,从小胡素秋就被人称为“千金大小姐”。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2)

家境殷实,社会地位颇高,从小聪明伶俐的胡素秋也深受父亲胡瑛的喜爱,成年之际,父亲为了胡素秋的终身大事没少张罗。

前来提亲的人差点就踏破了胡家的门槛,皆是达官显贵,巨商官员子弟,舞文弄墨,出口成章,还有装满洋墨水的优秀青年。

可胡素秋对于这些人一个都没有看上,她的心里向往着自由的爱情,对于媒妁之约,父母之命尤为厌恶,便以要上大学为由,拒绝了前来提亲的人。

在医学院的校园生活里,胡素秋遇到了李秉权,一眼就爱上了这个出身寒门,刻苦用功学习的青年。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3)

李秉权的父母皆已经去世,家里穷困潦倒,后来在自己的同乡,也是辛亥革命元老的李根源的接济下,才得以进入医学院学习。

好不容易得来的学习机会,李秉权十分努力,因为没钱,李秉权靠着“贫困学生救济款”和“奖学金”交了学费后,每天就靠着喝稀饭度日。

每天忍受着饥饿到图书馆看书,晚上图书馆闭馆后再一个人跑到街边的茶馆,买一杯白开水一坐就是一个晚上。

富家“千金大小姐”爱上出身卑微的穷酸小子,这样的爱情一开始就不被所有人看好,胡素秋的父亲就是最反对的那个。

可胡素秋却不这么想,在物质条件几乎没有的情况下,李秉权却仍旧刻苦学习,这种品质是她在那些富家子弟身上看不到的。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4)

她被李秉权深深地吸引,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更是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而然地和李秉权在一起,父亲拗不过女儿,最后也就默认了。

从这里也就看出来,胡素秋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千金大小姐”,1946年,俩人双双从医学院毕业,步入了工作岗位。

对于医生的这个选择,也是影响俩人走到一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李秉权幼时家里贫穷,父母患病付不起医药费,饱受折磨,再加上深处乱世,目睹了太多的血腥,促使他走上这条道路。

胡素秋也向往着医生这个治病救人的职业,俩人有着相同的理想,共同的话语也多了不少,1948年,李秉权向胡素秋提婚。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5)

一支派克牌的钢笔,就是李秉权的提婚礼物,这也是李秉权当时能拿出来最为“贵重”的东西了,比起胡素秋的家世,这样的礼物似乎微不足道,太轻了一点。

可胡素秋却视若珍宝,珍藏了67年有余,一直到俩人双双去世,儿女们再翻出来,钢笔上的“PARKER”标识依然清晰的像新的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俩人办了一个朴素而又简单的婚礼,就在俩人开的小诊所内,最珍贵的爱情莫过于如此,不奢求大富大贵,只要一人足以。

1950年,旧医学院改制,师资力量急缺,俩人接到“母校”的邀请前去任教工作,这一呆,就是后半生。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6)

献身医学

医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俩人注定不能像其他的“新婚夫妇”一样,他们的“度蜜月”就是在医院的手术台上共同完成一台手术。

学医的从来都是如此,从迈进医院大门的那一刻,俩人就再没有离开过,都说“医者父母心”,那是因为医生给了每一个陷入绝望的病人“重生”。

无数绝症在医生的手中得到治愈,又看惯了多少生离死别,这背后又是多少医生牺牲个人时间换来的。

从黑发葱葱到满头白发,胡素秋和李秉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医学事业,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生死,俩人一向看得很淡。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7)

“医生从来就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份事业,一份奉献一生的事业”李秉权常常对子女这样说道。

医学院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给医学生们找到一份可以用来学习的人体标本,李秉权到一处乱葬岗上到处翻找尸体。

这就是“大体老师”得到尊敬的原因,医学因为其特殊性,必须要以人体标本作为参考,每一个器官,每一处细胞,只有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才能了解。

李秉权后来对这件事一直铭记在心,人体标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让他下定了决心,他要在死后捐赠自己的躯体,以供后人学习,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8)

相濡以沫

繁忙的工作让胡素秋和李秉权仿佛从新婚一下子步入到了“老夫老妻”的生活,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相濡以沫。

俩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白天因为在不同的诊室,经常一整天都见不了几面,只有吃饭的时候才可以坐在一起说说话。

就是这难得的说话时间,俩人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在工作上遇到了什么样稀奇古怪的病情,互相交流医学心得。

在外人看来,比起夫妻,俩人更像是“同事”、“战友”,但一些若隐若现的小细节,却仍旧可以窥探出二人之间的感情。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9)

一次结婚纪念日,李秉权专程趁着休息时间,来到了胡素秋的诊室,给她从食堂打来了一份饭,还陪着胡素秋安安静静地吃完。

这对其他人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在他们二人眼里显得十分珍贵,等到吃完之后,俩人再度分开,投入到专心的工作当中去了。

像这样的吃饭时间简直少之又少,更多的时候,是用饼干和一些点心充饥,俩人的家里放的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饼干和点心。

有时候忙碌一天回到家后,俩人累的谁也站不起来了,就用饼干凑合着吃了一顿,然后就去翻看医学书籍,撰写医学心得。

等到夜深之后,才短短地在床上睡几个小时,第二天一大早又再度投入到医生的工作当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0)

后来俩人有了子女,便把子女也带到了医院,儿子李向新记忆犹新的是,自己小时候每天上学,都是从医院里出发的,放学也是先来医院,然后自己一个人回家。

在父母的影响下,儿子李向新后来也走上了医生的岗位,大女儿李晴霞10岁开始就已经开始一个人自己在家买菜做饭了。

他们家里的家具一直用了几十年,沙发因为用的太久,表面都已经磨烂了,胡素秋就在上面拿布盖着继续用。

也正是因为俩人回家的时间太少,让这件沙发“服役”了许多年,

在繁忙的工作中,胡素秋的身体渐渐开始出现了问题,可即便是自己的老婆躺在手术台上接受治疗的时候,李秉权也仍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1)

胡素秋却毫无怨言,“我理解,他要忙嘛”同为医生的她十分理解自己的丈夫,等到了晚上,李秉权才十分关心地问起胡素秋的身体情况。

退休后,俩人才享受起难得的在一起的时光,可在闲暇之余,俩人依旧没能停下对医学事业的热爱。

李秉权没事的时候就到医学院自己工作过的地方去转一转,还给不少新来的医学生讲课,传授自己的知识。

胡素秋则编写了一本《妇女更年期卫生》,将自己的知识以文字的形式传递下来,他们是医生,更是老师。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2)

后来胡素秋不小心摔了一跤,年纪大了摔倒是很严重的事情,胡素秋被医院诊断为脑出血,生命垂危。

李秉权经过一番思考,决定自己亲自上阵,“以前没能在她生病的时候照顾她,现在,我要守护她的生命”。

70多岁的李秉权亲自操刀给妻子做手术,手术很成功,胡素秋被丈夫从死亡的边缘给抢救了回来。

2000年的时候,李秉权带妻子参加了一场老同学的追悼会,饶是做了一辈子手术,看惯了生与死的俩人,也不免感触万千。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3)

从那天开始,俩人就商量着死后的事情,李秉权跟妻子提起来一直埋藏在心里的事情,他想要在死后捐赠自己的遗体。

“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陪伴了一生的俩人早已经心有灵犀,胡素秋坚定地支持丈夫的想法,俩人一起写下了遗体捐赠表。

最伟大的英雄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诗人藏克家的一首《有的人》深切地描述了那些甘愿奉献一生,受到后世人们铭记的英雄们。

相遇在战争年代,两人许下厮守一生的誓言,相濡以沫一生,直到死后,胡素秋也要和丈夫李秉权“在一起”。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4)

2005年,李秉权去世了,他的遗体按照遗嘱,被捐给了昆明医科大学,接受病理解剖,在作为人体标本做成骨架,供学生们教学使用。

丈夫去世后,生死分别带来的寂寥感让胡素秋悲痛万分,她一个人留在了俩人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住了下来,子女三番五次来劝说她搬走和自己居住,可胡素秋就是不肯。

俩人的屋子一点都没变,里面还保持着李秉权在世时的样子,胡素秋说“这样我就觉得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我”

胡素秋也去看过自己丈夫的骨架,在昆明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馆里,她默默地盯着立在那里的那副骨架,心中痛苦思念的同时也许下了承诺。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5)

2015年的时候,胡素秋无疾而终,平静地走完了自己93岁的一生,她在自己的遗嘱中吩咐道“一定要和自己丈夫的骨架放在一起。”

这是最伟大的英雄,也是最伟大的爱情,共同携手走过一辈子的胡素秋和李秉权,完完全全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奉献一生。

2019年,胡素秋的骨架制作完成,昆明医科大学专程召开了一次遗体捐献仪式,当胡素秋的骨架和李秉权的骨架放在一起的时候,所有人都无言地落泪了。

连死后都要“在一起”,都要继续给医学事业做贡献,曾经竭力反对遗体捐献的小女婿也释然了。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6)

在当初李秉权和胡素秋决定死后遗体捐献的时候,子女们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很容易理解“没有遗体,我们该去哪里祭奠呢?”

可在看到俩人的骨架放在一起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无言了,死亡何尝不是一种新的“重生”?哪怕现代医学并不支持精神力量的存在。

夫妻双双捐献遗体 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7)

从此以后,每一个前来这里的人们都会在李秉权和胡素秋的骨架面前献上鲜花,以此表达尊敬和敬仰之情。

“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祭奠吧。”小女婿说道,在骨架的旁边,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令人潸然泪下。

“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胡素秋和李秉权的故事读来令人感动,这也正应了那句话“有些人离开了,但他们依然还活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