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光的思考教案板书(黑夜中投下的希望之光)

有关光的思考教案板书(黑夜中投下的希望之光)(1)

一、教学理念

1.把握文本的哲诗特质。从本质上讲,《野草》是一部以散文诗的躯壳来包裹哲学之魂的著作。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同样具备诗的气质与思的意蕴,是美与哲学的高度统一。因此,探寻作为梦境的“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哲思),就成了解读这个文本的枢纽。《好的故事》与其说是一篇编织绮梦的散文诗,毋宁说是一则关于“希望”的寓言。所不同的是,寓言中的鲁迅既没有抓住希望,也没有放弃希望,是对希望与绝望的双重超越,或者说,正是对生命虚妄的超越成为鲁迅的新希望。

2.体察儿童的解读困境。无论《好的故事》有着怎样深刻的哲思、精致的诗意,对于接受主体的儿童来说,它也只能是一个陌生化的“召唤结构”。它所能召唤的也只能是儿童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儿童体验的最佳情感阈值。因此,教学必须着力于拓宽儿童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拉近儿童与文本之间的认知解答距;教学必须着力于丰厚儿童的情感阈值,使之不断融入《好的故事》所抒发的精微细腻的情感世界。唯有童心与文心的和谐共振,《好的故事》才能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好的故事”。

3.凸显课程的语文要素。从阅读学习的角度看,本课要着力凸显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与文本的哲诗特质、儿童的解读困境是高度契合的。一方面,梦境的象征意义,必须借助“一九二五年”这个时间节点才能得到合理阐释,这就必须将梦境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另一方面,要引领儿童走出解读困境,同样必须借助相关资料,充分糅合其中的关键信息和启示意义,可以说,“阅读链接”正是儿童走出解读困境的指南针与脚手架。因此,选择最适切的资料、最适当的时机、最适度的频次、最适宜的呈现方式,成了本课教学的最大挑战。

二、教学目标

1.核心目标:借助“阅读链接”“鲁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体会梦境的美好,理解梦境所蕴含的在黑暗现实中追求美好的象征意义。

2.条件目标: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雾、昏沉”等15个新词;能联系上下文、借助相关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能抓住重点语段的关键词句、借助相关资料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散文诗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梳理难词,整体感知

1. 新旧匹配,梳理有年代感的难词

初读课文的时候,你跳过了哪些词语,每人汇报一个。

(课件呈现)

初创:石油、鞭爆、膝髁、蒙胧、伽蓝、皱蹙、虹霓

生齐读。

(课件呈现)

现在:煤油、鞭炮、膝盖、蒙眬、寺庙、皱缩、彩虹

将上述词语一一对应,理解今义。

2. 联系语境,梳理相对陌生的难词

(课件呈现)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联系“倒影”跟“小河”,理解“澄碧”的意思。

联系“打桨”,理解“荡漾”这个词的意思。

(课件呈现)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联系下一段的内容理解“错综”的意思。

(二)聚焦梦境,感受美妙

1. 为梦境寻找依据

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课文的哪些地方让你认定“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

生:(默读思考,画出相关词句)

组织学生交流。

2. 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和有趣

(课件呈现)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师生合作朗读,感受梦境的美好。

(课件呈现)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师引读生美读,进一步感受梦境的美好。

(三)借助资料,揭示象征

1. 借助资料,体会梦境的表达意图

(课件呈现)

借助资料,把握意图:

一个“昏沉的夜”里,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眬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捕捉其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梦境象征着希望。

2. 借助资料,了解梦境的写作背景

(课件呈现)

借助资料,了解背景:

一九二五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在上海租界公然屠杀、拘捕数百名手无寸铁的革命群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血雨腥风笼罩着中国大地。

新文化战线被分化,一部分青年斗志冷却,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甚至公开背叛革命,这使鲁迅感到信念动摇的极度苦闷。

黑暗而残酷的现实,让鲁迅感到求索的怅惘、战斗的孤独。他说:“我时时说起自己的事情,怎样地碰壁,怎样地在做蜗牛,好像全世界的苦恼,萃于一身,在替大众受罪似的。”

———选自王泽龙的《论鲁迅一九二五前后的创作》(有删改)

讨论:在如此黑暗的现实环境下,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美好梦境?

3. 借助资料,验证自己对梦境的想法

(课件呈现)

借助资料,验证想法: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表面是在描写故乡的景物“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有删改)

借助这段资料,你对梦境又有哪些新的想法、新的理解?

四、融入梦境,升华主题

1. 融入梦境,抒写自己对梦境的象征意义的体会

师:那么,这样一篇“好的故事”,这样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究竟象征着什么、寄托着什么呢?请你以“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开头,写一写你的体会和理解。

(课件呈现)

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组织学生交流。

2. 回读梦境,升华对梦境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重新引读描写梦境的美好文字。

这一篇“好的故事”,是黑暗中的灯塔,是失望中的希望,是孤独中的信念和力量,它永是生动,永是展开,鼓舞着鲁迅先生战斗不止、革命到底。无论现实多么苦闷,无论生活多么怅惘,无论自己多么孤独。

板书设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