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物深度解析(资治通鉴系列谈之三)

战国时期,将星云集,灿若星河著名将领主要有秦国白起、王剪、蒙恬,魏国吴起,燕国乐毅,赵国廉颇、赵奢、李牧,齐国孙膑等,不胜枚举特别是战国后期,白起、王剪、廉颇、李牧四大名将,更是战绩显赫《千字文》中以“起剪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功劳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军官做起,凭借自己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纵横驰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著名战例他们的人生充满着传奇,其结局令人唏嘘,扼腕叹息,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资治通鉴人物深度解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资治通鉴人物深度解析(资治通鉴系列谈之三)

资治通鉴人物深度解析

智而不暴、勇而多谋——灭国功臣王剪的智慧人生

战国时期,将星云集,灿若星河。著名将领主要有秦国白起、王剪、蒙恬,魏国吴起,燕国乐毅,赵国廉颇、赵奢、李牧,齐国孙膑等,不胜枚举。特别是战国后期,白起、王剪、廉颇、李牧四大名将,更是战绩显赫。《千字文》中以“起剪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功劳。他们都是从军中最基层军官做起,凭借自己努力一步一步成长为秦、赵两国最为倚重的大将,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纵横驰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著名战例。他们的人生充满着传奇,其结局令人唏嘘,扼腕叹息。

上期与诸君分享了一代战神白起的传奇一生。今日分享的是:

智而不暴、勇而多谋——灭国功臣王剪的智慧人生

王剪(约公元前303年-公元前214年或208),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又一位名将,被秦王政封为武成侯、大将军。与白起相比,可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王剪战功卓著,是秦王政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他一生征战无数,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难能可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平定六国,南征北越,病累叠加,最终生命绝响南海。

诛叛铲吕统兵伐赵——小试牛刀崭露锋芒

王剪出生武将世家,耳濡目染,从小对行军打仗喜爱有加,很有军事天赋。少年侍奉秦王政,是秦王最为倚重的年轻将领。

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命王弟长安君成乔为主将,樊于期为副将率军攻打赵军。不料,长安君在樊于期的唆使下临阵倒戈,举兵反叛。秦王政派王剪前往平叛。王剪派说客混进叛军,递劝降书于长安君,情理同用,恩威并施。长安君归降,叛乱平息。

秦王政即位初,由于年少,国政由相邦吕不韦把持。吕不伟权倾朝野,又与太后私通,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怕东窗事发,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献假宦官嫪毐于太后。嫪毐与太后在秦故都雍城(今陕西凤翔)生下两个私生子,并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后帮助下,嫪毐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起庞大势力。

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前往太后所在雍城行郊礼。王剪领兵镇守咸阳,派三万精锐保护秦王西行。秦王离开后,吕不韦在国都咸阳把持朝政,王剪不动声色,调兵遣将,严阵以待,以防吕不韦伺机生变。嫪毐因淫乱宫闱罪行败露,发动兵变,进攻秦王政所在蕲年宫,史称“蕲年宫之变”。秦王政及时察觉了这一阴谋,抢先发兵平定叛乱,追斩嫪毐,在咸阳清洗嫪毐集团数百人。因事涉吕不韦,其相邦之职被免。平叛铲吕,秦王政全面接掌政权,为荡平六国清除了障碍。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剪领兵攻赵。在赵国阏与,领军只有十八天的王剪,对部队进行整顿。他精减兵员,锻造精锐,让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挑选两人留在军中。正是这支精锐之师,王剪很快攻下阏与,并快速推进,一举攻取赵国九座城池。首次带兵征战的王剪,初露锋芒。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知用兵精髓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伐赵,秦王政派王剪、杨端和各领一军,合击攻赵。王剪从郡上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两军遥相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赵国名将李牧,战争相持近一年。王剪建议秦王,利用反间计,除掉李牧。秦国派人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散布李牧造反谣言。赵王迁昏庸,将李牧调回,并在其归途,派人暗中杀掉李牧和副将司马尚。李牧死后,王剪势如破竹,大败赵军,并擒杀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各处土地并入秦国,成为秦郡。

邯郸陷落,燕国惊恐。燕太子丹为阻止秦王进攻步伐,于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7年),派荆轲刺秦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事件。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政盛怒,加快灭燕步伐,派王剪领军攻燕,燕王喜和代王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太子丹统领燕赵联军,在送荆轲刺秦的易水河边于秦军决战,兵败。王剪乘势攻取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辽东,燕国名存实亡。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准备灭楚,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

据《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始皇帝下记载:王贲伐楚,取十馀城。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剪,王剪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伐楚;王剪因谢病归频阳。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贲伐楚国,攻取城池十余座。秦王嬴政问将军李信说:“我想攻取荆,对于将军来说,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不过二十万。”秦王嬴政又问王剪,王剪说:“非六十万不可。”秦王嬴政说:“王将军老了,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剪因此称病辞朝,回归老家频阳。

为阻止秦军伐楚,楚将项燕以四十万楚军应对二十万秦军。战争初期,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7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始皇帝下记载:“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剪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剪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剪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剪将六十万伐楚。”

听闻秦军败亡消息,秦王政大为振怒。亲自至频阳,当面向王剪致歉。并请求王剪领兵灭楚。王剪坚持伐楚必须得用六十万人,秦王答应王剪要求。于是王剪统兵六十万伐楚。

王剪出征时,秦王亲自送至霸上(今陕西蓝田县)。临别时,王剪向秦王“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将军快行军吧,还担心什么贫穷呢?王剪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为大王将领,再有功,终不能封侯。所以向大王要良田美宅,以厚及子孙。秦王大笑。

出关前,王剪又连续五次请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剪才说出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提出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用兵自立的疑惧。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剪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王剪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项燕四十万楚军因为兵力相对较少而不敢强攻。一年后,项燕终于按捺不住,开始调动部署。正当楚军往东调动之际,王剪率兵出击,大败楚军,杀项燕于蕲(战国楚邑,现安徽省宿州市南四十里蕲县镇)。一年多后,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以其地置楚郡。王剪至此,威名远播。

进军岭南平定百越——生命绝响南海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剪上书秦王政,建议大军立下吴越岭南,一年平定南越。时年,秦王政三十七岁,上将军王剪年逾六旬。

看罢王剪书奏,秦王政深思熟虑,决定与李斯赶赴郢寿,就南下岭南、平定百越诸事与王剪面议。

不几日,秦王政一行便到郢寿。见到秦王,王剪曰:“老臣料事不周,使王作旷野之顿,深为惭愧!”秦王政曰:“老将军数十年驰驱战场,政一夜之野何足道哉!”随之,王剪对秦王深深一躬。秦王对王剪也是深深一躬。这般君臣之礼闻所未闻,此刻却如流水一般自然真切。两年未见,此时秦王年中的王剪,虽步履稳健,精神矍铄,但两鬓斑白,身体虚胖,古铜色的脸上有了斑痕,明显苍老许多。寒暄过后,就南下岭南、平定百越,君臣进行会商。

王剪建议,现有六十万大军,三十万大军进军岭南,兵分三路,每路大体十万上下。其余三十万班师中原,底定大局。秦王政追问王剪,三十万大军能否胜任?王剪确认以秦军战力,三十万绰绰有余。秦王政大喜,这才奋然拍案,三十万大军回归中原,天下定矣。

秦王政回归前又与王剪密谈一夜,就诸多大事再询王剪意见。

送走秦王政,王剪兵分三路,蒙武任嚣赵佗各统一军,自己坐镇郢寿指挥调度,进军岭南。在进军岭南过程中,三路大军多有不顺,当地部落提出过分要求,不肯臣服,平定百越进展艰难。王剪得报大急,遂将坐镇诸事悉付姚贾,亲率三千幕府人马赶赴岭南。到岭南后恩威并施,多方周旋,干净利落的打了几仗,铲除了几个气焰嚣张的部落首领,使南海大势得以扭转。之后,王剪又率军悉定桂林、象地。

《资治通鉴》这样记载:王剪率军继续南下,悉定荆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

及至象地大体平定,王剪终因长年战场劳顿,心神憔悴,一病不起,最终生命绝响南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