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是一个故事吗(图穷匕首见的难度系数)

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是一个故事吗(图穷匕首见的难度系数)(1)

关于荆轲刺秦王,还是先引用通鉴里面的一小段文字,言简意赅——荆轲至咸阳,因王宠臣蒙嘉卑辞以求见,王大喜,朝服,设九宾而见之。荆轲奉图以进于王,图穷而匕首见,因把王袖而揕之;未至身,王惊起,袖绝。荆轲逐王,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左右以手共搏之,且曰:“王负剑!”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擿王,中铜柱。

知易行难。从刺杀事件的流程来看,自己考虑了几个问题,觉得朝堂之上荆轲刺秦王实属不易:

1先说说秦武阳这个人。我们知道这个人年少杀人,人不敢忤视。说好听点,是个豪杰猛士。说不好听点,就是个杀人越货的亡命徒。大概不会浪得虚名,否则燕太子丹绝不会滥竽充数。就是这个莽汉,在朝堂之上竟然瑟瑟发抖,“色变振恐”。

再看看秦王当时的行为。当局者迷旁观者。秦王虽然横扫六合、志在八荒,能够荣辱不惊、临危不惧。但是仓促发难,一时间疲于奔命、手忙脚乱,自然也失去了章法。一定需要别人提醒:“王负剑!”

从秦武阳、秦王表现来看,现场发挥很重要。荆轲也是人,当然也会受这个因素制约,也会有不尽如人意的纰漏。这个才是最大的变数。

2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当然是使用匕首。一寸短一寸险。小巧玲珑的匕首固然能够摆脱层层搜查,登堂入室。但是也增加了荆轲刺秦王的难度。荆轲必须欺身贴近,才能够志在必得、刺杀秦王的要害。

其实,现实生活里面也是这样:面对持刀歹徒,只要能够先敌一步、拉开了足够的距离,落后的歹徒往往会束手无策,改弦更张。荆轲刺秦王没有得手,要怪只能怪秦王跑得够快,荆轲追得够慢。。。

3一寸长一寸强。荆轲使匕首,秦王用剑。这样就决定了两个人的攻守态势。荆轲必须贴近秦王才能够刺中目标(或者一定是要害。虽然赫赫有名的徐夫人匕首,“使工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但是万一伤其皮毛而秦王又能够侥幸不死呢?)要想远距离攻击,只有孤注一掷。可是这样做风险极大。果然。。“乃引匕首擿王,中铜柱。”

书上据说秦剑可以削铁如泥。要想荆轲一个飞脚将秦剑踢飞(脚不知道能不能够保得住啦?);或者先是一个侧闪避其锋芒,然后再来一个飞鸟入林扑到秦王怀里。使其长剑不能发挥作用,最后随势用匕首诛杀秦王。这样的情境,大概只有在动作片的桥段中间能够看到。

4而反过来秦王击杀荆轲,倒是蛮可以在匕首的杀伤范围以外进行。只要荆轲不能够近身,秦王就可以坚守待援,有条不紊的一点一点杀伤荆轲。自己在近身搏击里面直接出来一点经验:就是面对强悍的对手,只要能够让他失去平衡丧失行动能力,他的威胁性就会大大降低。实际上秦王也是这样做的。负剑,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5图穷匕见的结果是出乎荆轲意料之外的。原本荆轲是打算和秦武阳两个人一起动手。这样的话,如前所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也可以这样设想:荆轲原本是计划和秦武阳两个人携手将秦王制服。荆轲身怀匕首,秦王臣子投鼠忌器。而秦武阳孔武有力,蛮可以赤手禁锢住秦王。可是,就在关键时刻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秦武阳竟然临场露怯,以至于秦王君臣心生疑虑,把秦武阳留在殿下以观后效,只允许荆轲一个人上殿。这不仅仅是荆轲刺秦王少了一个制服秦王的帮手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秦王君臣闻讯示警,早有了提防。荆轲刺秦王最大成功要件已经丧失了。

最大成功要件是什么?不是传说里面的七步必杀,也不是风雨雷电、刻不容发的同归于尽。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突然性。荆轲为什么一定要取下樊於期颈上的人头?为什么一定要督亢地图?就是为了获取秦王君臣最大限度的信任,然后在近距离里面制造出来图穷匕见的戏剧性。

现在,我们可以说荆轲刺秦王已经失败了。秦王君臣已经有了警觉,荆轲预计生劫秦王的构想已经成为泡影。那么,荆轲怎么办?除开铤而走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剩下来的一条路就是和秦武阳一样瞠目结舌、魂飞魄散。而荆轲则是选择了报得一死酬知己。

这时候,刺秦进入到了最高潮:厅堂之上的二个伟男人,一个虎视眈眈、蓄势待发,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共同演绎了东周列国以来慷慨悲歌的一幕曲终人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