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

“刘罗锅”的多面人生

6月27日,在郑州参加了一场“翰墨风采、传世流芳--刘墉书法真迹特展”分享会,在现场目睹了刘墉的书法真迹,并与读者分享了刘墉的书法故事。由此引起联想,人的形象在不同的人眼里、在不同的场所、在不同的作品中是不一样的,也是多面的,下面讲讲刘罗锅刘墉的“多面人生”。

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1)

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2)

海岱高门第,百姓呼青天

“刘罗锅”是个外号,也是刘墉多面人生中最显著的一个侧面。据说,刘墉个子很高,年老的时候有点驼背,被戏称为“刘罗锅”,如果他年轻时就罗锅,估计也就没有他后来的仕途生涯了。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他是清代最著名的汉人高官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实打实的官二代。

刘墉非常有才学,但也沾了父亲刘同勋的光。刘墉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政绩并不太显著,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清廉”,清官在民间是最受尊重的。刘墉前期主要在各地做地方官,刚正不阿、为民除暴,一度被百姓称为“刘青天”,也就为后人创作文学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3)

乾隆皇帝曾特赐刘墉御制诗:“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家声勉永继,莫负奖期深。”对刘墉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而刘墉终其一生的官爵地位都没有超过他的父亲刘统勋。刘墉给人清代汉人第一高官的印象是各种艺术作品夸张、拔高造成的。

浓墨宰相 石庵扇面

刘墉是著名的清官,也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与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并称为“清朝四大书法家”,且位居第一。

他和王文治并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可以形象地分辨出二人书法特点的异同。

刘墉和翁方纲之间还有一段书法故事,也很精彩。

刘墉有个学生,恰好是翁方纲的女婿。有一次,翁方纲对女婿说,你老师刘墉的书法哪一笔是古人的?这个学生后来把岳父的话转述给了刘墉,刘墉笑了笑说:我自成我法,令岳父大人的字,哪一笔是自己的?

这场口水仗其实反映了刘墉、翁方纲两个人不同的艺术观念,翁方纲重传承、刘墉重视创新。

刘墉的书法是有传统功夫的,年轻时遍临诸名家,功力极深,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其书法受颜真卿、苏坡、瘗鹤铭等的影响很大,自己的书法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的。刘墉书法用墨厚重浓烈,丰腴遒劲,时称“浓墨宰相”。

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4)

说到刘墉的书法,还有一个典故。郭德纲相声中提到古人作品珍贵时,有一个桥段:唐伯虎的美人儿,米元章的山水,刘石庵的扇面儿,铁保的对子,郑板桥的竹子,翁中堂的一笔“虎”字。

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5)

唐伯虎的仕女图、米芾的山水画、刘墉的扇面、铁保的对联、郑板桥的竹子、翁同龢的“虎”字,都是非常难得的作品。

刘墉在他的浓墨书法外,还有一手绝活,善写小楷。扇面小字比较费工夫,刘墉当官后比较忙,没时间写,所以他的扇面才非常稀少珍贵。

刘公案与官场斗

清代流行公案小说,《刘公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刘公案》的主角就是刘墉刘石庵。

《刘公案》共收录公案小说《刘墉传奇》、《罗锅逸事》、《满汉斗》、《双龙传》、《青龙传》等5种。讲述了刘墉平断冤狱,惩办贪官污吏的故事,突出了主人公正气凛然,执法如山但又睿智幽默的性格。此书语言生动质朴,故事悬念迭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很多评书演员善于说讲《刘公案》,西河大鼓、河南大鼓等曲艺门类中都有《刘公案》的作品。

相声中有单口相声“八大棍儿”,“官场斗”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名称很多:《满汉斗》、《金殿斗智》、《君臣斗》等等不一而足。

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6)

我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听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君臣斗》,其中的一些台词都能背下来。

后来听郭德纲、王玥波说《君臣斗》也各有特色。

《宰相刘罗锅》红透半边天

1996年中国最火的电视剧无疑是《宰相刘罗锅》。

《宰相刘罗锅》,是由北京天寅影视艺术策划中心出品的历史题材古装剧,由韩刚、张子恩执导,李保田、张国立、王刚、邓婕等人主演。

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7)

此剧一播出就掀起了收视热潮,在当时开创了中国历史题材古装剧戏说的先河,这部剧在台湾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王、张、李三人领衔主演,配合的相当默契,被观众称之为“铁三角”。

李保田在剧中扮演的“刘罗锅”风趣幽默、刚正不阿,演的很传神,尤其是那双会动的耳朵,让很多观众佩服不已学着他练习。

李保田刘罗锅、张国立皇上、王刚和珅演的都非常传神,遗憾的是后来李保田退出了这个“铁三角”,张铁林加入,成为了另一个著名的影视“铁三角”。

河南戏中的“三刘墉”

京剧是诞生于清代的国粹,但是,京剧很少表现清朝的题材。最近一些年,才偶有涉足。

2000年,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导演、北京京剧院编演了大型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也是要蹭电视剧的热度,增加上座率。

京剧版《宰相刘罗锅》汇集了陈少云、杜镇杰、孟广禄、董圆圆、王蓉蓉等诸多名家,展现了麒派、梅派、张派、裘派等广受观众喜爱的流派唱腔。全剧唱腔优美、笑料丰富、悬念迭出,充分传达了中国戏曲美学的神韵,在戏曲界引起很大反响,堪称京剧舞台的“重磅大戏”。

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8)

其他地方戏中,有关刘罗锅题材的剧目也不少,下面重点说说豫剧。

豫剧《刘墉下南京》是豫东调传统剧目。分五本:《铡太师》、《铡西宫》、《下南京》、《会总督》、《双开铡》。改编自《刘公案》,但是显然受了豫剧《包青天》的影响。该剧目最早由豫剧早期科班府八班(归德府八班衙役组建的科班)的著名艺人刘娃(刘芝兰)根据河南坠子改编,生动形象,轰动一时,广为传颂。后经豫剧红脸宗师唐玉成加以借鉴改编,成为豫剧唐玉成红脸王派的代表性剧目之一。在网络上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红脸王演唱的《刘墉下南京》,各有特色。被称为“活刘墉”的也有好几位艺术家。

刘罗锅人生的哲学(刘罗锅的多面人生)(9)

我听过很多遍《刘墉下南京》,其中一句唱词一直不解:三刘墉领圣旨离了北京。刘墉明明是刘统勋的长子,怎么到了豫剧里就成了小三儿呢?

作者 张体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