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中国的城市规划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周朝《周礼·考工记》就有城市规划的详细记载。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作为首都的北京,这座城市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如今,崇文宣武两区已离去10周年。原先的老北京正一步步离我们远去。没有了崇文宣武,老北京只剩下了回忆。

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1)

曾经的崇文宣武

“穷崇文,破宣武”,是老北京人打趣的说法。对于北京人而言,穷和破,不是贬低,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述。甚至每当说起这句话,话语中还带着一种自豪感。

这是因为崇文宣武的“穷”和“破”,体现在它们浓浓的人情味上。

最早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不是很富裕,三教九流都有。在曲折蜿蜒的胡同中,住着那一户户人家,都是最熟悉的老街坊。老舍先生的《茶馆》《四世同堂》等作品,都细腻地刻画了这些住在北京胡同大杂院里的人家。

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2)

老舍

王家老人生病了,周围的张家、李家一定都会嘘寒问暖地关心。谁家的孩子不听话,挨了打,整条街的街坊都会知道,没准还会过来劝几句,让大人消消气。谁家做饭缺了盐、少了葱,直接去向邻居要,都是街坊邻居,用不着客气。

没事儿时,大家端着大缸的茶水,穿着松垮的白色大背心,摇着蒲扇,坐在大杂院里聊聊天。每个人都是一口字正腔圆的“南城音儿”,就和一家人一样。崇文宣武总有不少好玩的地方。记忆里,崇文的孩子喜欢在天坛放风筝,宣武的孩子常去宣武公园捉鱼。

大人们没事儿喜欢去大栅栏逛逛,这里有着最好的戏曲班子和曲艺社团。琉璃厂里没准还能淘到好物。要买菜,就去崇文菜市场,天福号柜台的肘子总是特别受欢迎。

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3)

人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但时间却不会因此停驻不前。10年的北京,奥运会的余温还在,北京城开始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而改变,也随之而来。

崇文宣武的市政配套设施已渐渐落后于其他城区,街道两旁的土坑砖瓦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格外醒目。

地铁路线一条条开通,整个城市四通八达,各种凌乱的小胡同已经慢慢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整洁的街道。曾经的穷、破不见了。但越来越多的人却开始怀念起曾经的崇文和宣武。

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4)

回忆下的老北京

本以为会一辈子都住在一起的老街坊,如今已天各一方。曾经最亲密的人们,如今也只是偶尔才能相聚。更多的是搬家后再无相见,十年后,只变成了擦肩而过的路人。

只有身份证上开头的110103和110104一直不变,成为了老街坊间唯一的一点关联,这一串数字,将崇文和宣武永远烙进了老北京人的血脉。

只是,许多改变不是一朝一夕间完成的。虽然一夜之间,崇文人变成了“东城人”,宣武人变成了“西城人”。

但人们的生活习惯暂时没有变化,如今许多人依然会介绍自己是崇文人或者宣武人。他们还是习惯去牛街吃点小吃,在老磁器口豆汁店喝碗豆汁。

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5)

直到有天生了病,打车去医院时,只能说“去西城的宣武医院”,此话出口,才惊觉一切都已改变。

从什么时候开始,街边的早市没有了,要买面茶、豆汁等早餐只有去店里排队。老天桥的杂耍、摔跤表演不见了,只留有“天桥菜市场”五个隶书大字。曾经的小吃没有了,如今变成了干净饭馆、超市和服装店。

当年在胡同里长大的小孩,如今最大也是70后了。

夜晚,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加班时;到家,进入一栋栋高层小区时;周末,带着孩子去天坛玩时……还是会想起当年的老街坊,大杂院,还是会忍不住给孩子说起自己小时候在天坛放风筝、滑雪,带孩子去回音壁喊几声。

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6)

如今的北京城交通便利,出行方便,高楼林立,繁华整洁,俨然已是现代化的大都市模样。但人们总会感慨老北京一去不返,而人们所怀念的崇文宣武,正是在怀念老北京。

究竟在人们心中,老北京和现在有何区别,很多人却说不出,只说少了一种感觉。实际上这种感觉正是当年老北京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种生活气息,来源于人和物两方面。一方面,正是老北京人构成了曾经的老北京风貌,让崇文宣武两地充满了人情味,街坊邻里之间的熟稔关系,是现在居住十年,仍互不相识的小区住户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曾经,放学路上和小伙伴打打闹闹,回家路上,都是熟悉的街坊邻居。到了家,在大杂院里还有一众伙伴一起玩耍。不管是穷还是破,都让人安心。

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7)

如今,人们每日匆忙搭乘地铁上下班,周围都是拥挤的陌生人。直到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关上房门,才觉真正放松。

现在的家是属于自己的独处空间,而曾经的大杂院却是属于大家的。再也没有了街坊邻居和街头巷口的叫卖声。安静的同时,却不免觉得心底空荡荡。而另一方面,熟悉的环境会带给人安全感。

而如今,熟悉的环境已经不在,那些胡同、大杂院、早市……均已消失。城市飞速发展的时刻,也不知什么时候,也许上班回家必经之路上的地标建筑就会消失不见。

曾经住在胡同的北京人,如今再路过某条熟悉的街道,看着光鲜亮丽的大厦,宽敞笔直的十字路口,也会唏嘘,就在这里,小时候住过的胡同早已不见。

我们常说物是人非,但崇文宣武的离去,却连“物是”都没有留下。只有地图上的定位还在。回忆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心中,无处可怀念。

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8)

新的改变成就新的记忆

北京作为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五朝古都,拥有着不少文物古迹。据统计,单西城区一处,就保留有363处不可移动文物。整个北京城,就仿佛一个巨大的城市博物馆。

它的历史文化本就要比其他城市更加厚重,也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为了保留原有的老北京气息,自15年起,北京就全面启动了对南锣鼓巷地区四大胡同的修缮工作。老北京人喜欢的昆曲、京剧等艺术项目也纷纷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怀念着曾经的生活,却不知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也会同样怀念起当下。崇文宣武已离去,永远成为了历史,人们的生活方式正一点一滴地发生着变化。而这些新的变化会促成人们新的记忆,再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为什么撤销崇文与宣武(崇文宣武离去10周年)(9)

我们无法预见未来的北京城会变成什么样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变化永远不会停止。如今的北京已被评为世界级一线城市,它的变化注定会比其他城市来得更快。

胡同消失了不少,但也有胡同被完整保留了下来,被整治得更加干净。经过了一场整理翻修,古老的北京城换上了新装,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具体要如何将北京发展为一个兼具历史感与现代化的大都市,这将会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和挑战。但相信,只要有人在,老北京的文化就永远不会消失,还会继续往下传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