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

今日偶读“文史随笔”(余大中)老师荐读的《余仲廉诗评(27)以人为中心,还是以自然为中心?》,邹建军教授此文,令我感触颇深!

可能感触最深的是“专业”两个字!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1)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2)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3)

……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4)

(更多文字,参看邹建军教授的《以人为中心,还是以自然为中心?——读余仲廉先生的“珞珈诗篇”有感》原文!感谢分享。)

前日品读龚睿博士的《《六根弦音》读后感》,自言“世上哪有晚辈给长辈写书评的?”,当时令我感到非常吃惊,龚睿博士是语言文学博士,如此谦恳,令我也一下子有点惶恐:因我并非博士,却长期驻足于余大中老师头条号后,潜心学习与研究,早不知道发了多少篇对古人,对今人,包括余仲廉博士以及其他博士或者老师们的一些作品评价(当然很多是只言片语,并不成章。),不知道这是否属于水平上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转而想及本人名不见经传,好在也参与编写传统文化书目方面内容,对孔子,孟子,老子,韩非子,韩信等人,各个学派不少人,予以抒发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虽为故事,但到底也对这些名家们作出了我的点评和看法,从故事当中予以对他们的道德品质,予以推崇。

所以可能在水平上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外,加上这类撰写经历,故而给自己提醒:虽然如此……但至少,我很努力(虽则努力好像跟发表评价,并无实质上的“逻辑关系”。)……再一想,李喵博士的《一个富豪为什么要写诗?》那种自由性,令我非常倾心,从这位大才女的文章当中我看出,可能这个人的看法跟你并不完全一样,但她完全支持自由的表达并且也令我从中感受到了那种魅力:所以我也想起我曾经在知乎看到的一位作者推崇的某位科学家作品,给我一种感觉:我也能写,这种“能写”不是说我跟科学家一样,马上能够出成就,而是说那种“继往开来”、“纵横捭阖”之精神,勇于给予见解,谈自己启发,应该不跟任何头衔或者任何职业有关:不少人可能会想起“键盘侠”之说,我虽非键盘侠且惧怕于进入各种是非,尤其避之唯恐不及,因我屡次吃亏,实在也恐慌,但我对学术的敬重,以及仁人志士的推崇,是由来不变的!……所以当我想到这些,心想,我虽非博士,但在评价上,作为人,是应该有正确评价的权力与资格,在正确的范围内,而陈述客观事实以及我真实感受,并不越界之外,即便他人说我不自量力或者“竖子何谋”,但我也能承受了:

因为表达虽无专利,但人都拥有表达的权力,只要在正确的范围之内而不过界且陈述真实事情,那么即便他人无中生有之诽谤或者不同看法,这些都并不是自己自心需要去承担的罪孽,因为不在己心,己无此行,无他意,便不需要承担。

换句话说,表达这种专利,也许也是每个人都有,只要在正确表达的范围之内即可,真实、客观,且中肯。

而在各个领域内的表达,根据特定场合予以表达,而尊重此种场合,此种人。

——————所以,我可能非常捍卫人的说话权,非常希望它不会因为别人头衔比我高或者权力比我大,或者其它情形,直接杜绝了我说话的权力,或者我还没说话,给我污蔑说我在某些场合说了什么话,作了什么文章,从而给我“定罪”(或者说我从未做文章,从未发表文章,这个更扯淡。),这个我实在不能苟同,你拿不出证据,一再造谣或者构陷、杜撰,捏造“罪名”,实无真正意义。

扣上的罪名,始终是扣上的,这些都是没用。

因此,在邹建军教授的那篇《以人为中心,还是以自然为中心?——读余仲廉先生的“珞珈诗篇”有感》当中,我十分支持对“文学地理学”非常有研究的邹教授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得对:按照我的理解,是否是说,余仲廉博士是否可以多写一些有关自然景观的事物?……

其实我曾经在头条的诗道骏言博士那边看到过一篇文章:《唐诗故事(11)谁知道“尊堂”该怎么解释?》(可能有人奇怪,为啥你老是去博士那边看作品?是否有攀附之嫌?是这样的,我不仅仅关注了诗道骏言博士,头条不少博士我都关注了,并且经常去看,包括不限于文学博士,经济学博士,还有哲学博士以及科学博士等等……因为我认为博士在世俗意义上学问比较好,也比较专业的,对我来说,我喜欢学习,虽然学历没有到博士那么高,但我去看这些的头条,便可以得到不少知识,并无私人之情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这是因我敬重知识和学问的关系,不是其他原因。),其中说“尊堂”是什么意思,我提出我的看法,是否就是指“父母官”之意?……诗道骏言博士表示这样太过卑微,实际上我后面还回复了,但由于头条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后面回复看不到。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5)

(截图来自于诗道骏言博士文章以及评论区:《唐诗故事(11)谁知道“尊堂”该怎么解释?》,感谢分享。)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6)

(当时头条可见回复。)

当时其实我是回复,差不多文人拜谒,希望得到父母官认可,从而让自己做官,这种情况是常见的(过去),所以将对方视作自己父母官是很正常的。而事实上,当时的确有“父母官”之说。所以虽然显得卑微……但可以看一下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写得那么好,夸出花来,原来也是一篇拜谒文,足见作品在诗词场合,交际应酬,做官高升当中的魅力,所以我当时提及,并不是每个人都淡泊名利即便学问很高,所以可能无法理解,但我是通俗文学的爱好者,非常喜欢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也看,加上自小喜爱诗词因此阅读了一些事迹,多多少少对一些人情世故,大概知道一点,所以穷酸之人做学问,想当官,很多时候,如果科举不进,那么拜谒之路,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当然这是我的看法。)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7)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8)

(截图来自于头条,感谢分享。)

所以,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虽然是一篇拜谒文,人得知后,尚且能够哂然一笑,但有多少人,诗词风流远远不及柳永,科举学问也未进时,那么这些人,多少卑微,就不是我能想象的了,能够走上台面为人所知,有,但有多少为人所彻底理解?……没有走上台面的,又有多少,能够为人所知呢?……

当然我不谈《官场现形记》,因为虽则我对诗道骏言博士那篇文章谈了我个人看法,毕竟也只是个人看法,我不明确到底现实是否怎么样呢?……但我认为至少那么写的人,其实内心里面还是渴望有一番抱负得以施展,从遣词用句来看,至少当事人的卑微,是有几分善良存在的,也令人怜悯。

那么这与我今天这篇文章有何关系?……我想说这人间不仅仅是拜谒文,也许还有其他文章,是可以实现教化之作用。

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所以我以为对文学地理学深有研究之人,如邹建军教授提出他在自然景观上的看法,这便很有情有可原了!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9)

(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而我起初是认为,我必须坚持去表达说明余仲廉博士以人为本,这种做法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后面再去阅读,忽然之间发现了邹教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意识到,余仲廉博士咏泰山,泰山是人所知,故而能够引起共鸣!

那么珞珈山单纯之咏唱,如果想要达到文教之作用,能够引起圈子里面多少人认可呢?……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多少人能够真正看你一直咏唱珞珈山吗?……我认为他咏唱的是珞珈精神,而这种精神并不是每日咏唱珞珈如何美,才能达到:因为要考虑到现实,多少人愿意持之以恒看你每天咏唱珞珈山呢?……人杰所谓地灵,对于珞珈山的领略,对于珞珈精神的领略,恐怕余仲廉博士也知道,并不只有他一个人的领略,只有将所有人的领略,加在一起,才是深厚、磅礴而又宏大的珞珈气象!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10)

(图片来自于头条快懂百科,“珞珈山”词条,感谢分享。)

所以当他咏赞的事物变成人,从人身上出发,从而去观察世界,领悟世界当中的真善美,不仅对当事人来说是属于一份点化,对自己来说,也从中受益匪浅!……而每一个当事人,对余仲廉博士本人的反馈,对他来说,也是一份独特的领悟,另外一种点化,从而实现了文教的互动作用,而这些庞大的文教圈,从而对整个文化圈产生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说柳永还要咏唱《望海潮·东南形胜》获得机缘,那么慈善家余仲廉博士资助全国高校五十多所学子,读完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多达三千人左右,更耗资数亿元……如此广阔心胸,世所罕见!……

(为何我说“世所罕见”?因为他不是因为名利而所捐助,而是因为学子之需求,社会之需要,而去做这件事,这份心胸,令人景仰!)

我在想这样的人多了,也许我私自揣摩诗道骏言博士那篇文章当中“拜谒之人”或者说我认为的那种情况,是不是会少了很多呢?……古今同理:毕竟并不是多少人能够以人格完美要求自己,而能够给予尊严的舞台让对方实现自己真正抱负,也许社会会少了很多遗憾。

我从诗道骏言博士处领略诗道之美,从余大中老师处领略君子之风,而从余仲廉博士以及其他博士或者教授,学者,老师们身上,学到了他们的专业性。

再来谈文学地理性,我粗浅地通过网络上的百科(如百度百科,快懂百科等)稍作了解,但一定“不深”,唯专业才能引导。

以我所见,单纯讲自然景观,比较闻名的是上官婉儿的园林诗,其中很少可以看出字面上的表达感情之句,更多属于园林景色之描写:我想这对研究地理的人来说,可能属于“一份盛宴”,我自然也喜欢园林学,喜欢景观事物,对于建筑方面,也许会有一些心得,对专业的人来说,如此,不过我可能更加倾向于人文景观,我感觉上官婉儿的诗句当中并无多少感情,所以可能并不是那么为我接受!

(当然有的也有它隐晦的表达,不过个人更加倾向于历史上表达忧国忧民情怀或者高尚品德,人格彰显或者是志向远大,这类诗句,所有可能有点偏好,如果是单纯自然景观描写,即便是痛苦,更喜欢表达得畅快淋漓之句。

属于个人偏好。

以上仅为个人看法。)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11)

(茹萍扮演的“上官婉儿”造型,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我可能更加倾向于喜欢江淹的《恨赋》这类作品,因江淹恨赋从帝王,从道业上讲古今之兴衰,而使人伪装领略从中之道理,是具备隐晦的劝诫之作用,因此江淹之文采风流,绝非字面之美!(当然“江郎才尽”之事,有说法此事未必是真,有其人之考虑。)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12)

(图1)

珞珈学堂讲座(一滴水落入珞珈的印象)(13)

(图2)

(图1,图2,皆来自于网络,感谢分享。)

所以我可能在文学境界上,对于人文爱好者来说,更加倾向于即便是字面表达,但从中体现出的人物境界。

也就是文学境界,它不仅仅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在自然诗中),它更多会体现出人文精神,也就是作者的文学吟唱,是由何而来?……我们欣赏一种高雅的志趣之外,也更加钦佩诗人的人品道德,这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也就是说,诗歌有它诗教的作品,上官婉儿作品有其园林诗的“陈述魅力”,但对追求人文享受的我来说,可能更加倾向于江淹《别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

那种爱憎怨会,那种国仇家恨,那种生离死别,从痛苦中得到永生,从永生中得到忘我,从忘我中得到分享,从分享中脱离仇恨……而这一切,要从诗诫当中得到:看得穿的则为诗谶,看不穿的则循道为之,则是好的诗诫。

(为何说看穿了还是诗谶?只因看穿是并未遵循却还是一意孤行,而酿成大错,所以诗谶。而看不穿的是因为即便事实存在,但循道而行,而杜绝隐患,那此中事便不“存在”,所以看不穿了,是为“隐说”。)

而余大中老师的作品都非常经典,我一贯以为是属于经典背诵之作!古往今来,我看两个人的作品,给我这种君子之风的感受!

一是程颐、程颢两兄弟当中的程颢,另外一位则是王阳明。很奇怪吧?……程颢是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他们师从周敦颐。),而王阳明则是心学代表人物,我是如何认为这两人都有君子之风?……我想那是一种通透,豁达,以及乐观,积极入世之精神,随时随地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所以余大中分享的作品,包括他自己的,以及其他老师们的作品,还有古往今来不少作家,诗人,学者,或者科学家等人作品,我都非常喜欢,在他分享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如果说余大中老师的君子之风给我以熏陶,有一种文教特有的魅力,而余仲廉博士的哲学诗歌则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包括不少博士还有其他学者们的作品,我看了,深以为奇,一个很宏大的世界观在我面前展现: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珞珈。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珞珈又如何不能够成为一个世界,而辐射万千呢?……当文化的魅力,通过一个又一个深具内涵之人,予以表达,予以传颂,那这个时代,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文精神!

每个人从中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领悟!

如果说邹建军教授看到了更好的地理学知识(当然是我的猜想),并且希望进一步能够研究这些或者提出他专业领域内的看法,而我也看到了,在文教过程中,余仲廉博士的家国情怀之深重,他以人为本,将每个人的优点与其经历予以美好的形式而表达,而促进这个人朝着好的方向去走,而“珞珈”之名,便不显得只有是一个地名那么简单,因为我想一定是因为余仲廉心中的珞珈固然很美,但他知道,还有千千万万个“珞珈人”,无论是否出自珞珈,来自珞珈,但受益于此,或者有感于此,而回归真正的人文精神,就好像一滴水落入大海,当阳光照射下来一样,内心的一切阴暗,也就无所遁形,人世间存在的,只有美好。

而我也认为邹教授此文后,也许会有更多人关注珞珈的地理,甚至珞珈之外的地理,从而展现出珞珈之外的无我印象,而在整个宇宙中,展现出它应有的光辉之美。

(来源:作家方晓莉,网文作家兼编剧,有诗歌赏析发表于刊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