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

截至目前,上映12天拿到了4.18亿的票房,在暑期档的电影中,《1921》的表现是较为出彩的。

作为一部主旋律大片,能够拿到这样的票房成绩并不轻松,毕竟这类剧作往往在题材上有所限制,基调较为严肃,且观众对于故事的发展已经有所预判。

已知了既定的结局,怎样拍出新意就是这类剧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1)

《1921》的成功不是偶然,最突出的原因便是启用了全明星的阵容,而无论是戏骨级演员亦或是青年演员,在电影中的表现都没有让我们失望。

但抛开外在因素,影片本身在剧情的打磨以及细节的处理上也同样到位,幕后的每一处细节都为影片带来了高光。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2)

细节决定高度,《1921》的用心不止剧情

如今,演员不再是决定作品能否出圈的唯一项,随着观众审美的提高,且对剧集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剧情以及各处细节的打磨反而会成为剧作的加分项。

《1921》就是一部相当注重细节的电影,在这部电影拍摄之前,主创团队单单是在剧本上就花费了5年的时间,早在2016年便开始筹备。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3)

改编自真实历史的电影,能否在场景以及人物上做到最极致的还原,就是重中之重。从《1921》的置景来看,不少场景都是通过真实的布景和搭建,而非使用绿幕拍摄,后期加入虚幻的特效,而许多场景也是根据真实的历史进行情景再现。

其中让观众代入感十足的就是1921年的老上海街头,还有一大会址,二大会址以及博文女校等等。大到整体的布局,小到街边的小店都尽可能的1:1还原,哪怕是一辆跑在路上的黄包车,也是挂着两个牌照,与当时的年代完美重合。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4)

不仅如此,即便是一张报纸,只要出现在镜头下也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在1921年出现在上海的报纸是俄文生活报,这一点也是根据历史还原的。

哪怕是桌子上的一个玻璃瓶,也尽可能的找到同样的颜色和款式,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真实历史带来的年代厚重感。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5)

主创团队的用心可见一斑,但是这仅仅只是他们抠细节的冰山一角。即便是一些观众可能不会关注到的细节,影片也尽可能地将其做到极致。

比如影片中的两位女性群演与黄包车夫之间的对话。虽然在影片中仅仅只是一晃而过的镜头,但是导演却依旧给他们调整细节,加入了更加生活化的元素,在对话的过程中绝不仅仅只是做做样子,而是有具体的对话内容。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6)

为了还原烟火气十足的长沙街头,就连一盆鱼的细节剧组也不放过,提前买好了许多活鱼备用,为的就是在镜头推进时能够看到盆里的鱼活蹦乱跳。

如此抠细节,足见剧组的诚意。但同样让观众感到震惊的,还有一场600名群演合作完成的戏份。虽然镜头之下的主角依旧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演员,但是当镜头推进每一位群演时,他们也一样在用心地完成角色。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7)

细节决定了一部作品的高度,毕竟主旋律大作并不少见,这类作品本就在题材和演员阵容上有着强劲的竞争力,且大部分主旋律大片都会选择全明星阵容以及真实的还原历史。因此优势之余,能否打磨细节就成为了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8)

演技在线,重现革命者的激情和勇气

置景,服化道以及群演的表现都没有让观众失望,这些外力因素对于《1921》来说都是锦上添花般的存在,真正能够撑起这部电影,且立得住历史中真实人物的还是演员。

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建立起来也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细节。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9)

《1921》的主角不是那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伟人,而是以青年夫妻李达和王会悟为主视角切入。黄轩饰演的李达在影片中有多处细节让观众忍不住动容。当他看到一盒火柴都是外国人制造的时候,则感慨一个偌大的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10)

看似是因为火柴而引发出没有国产火柴的感慨,但实则却是一语双关地说出了当下共产党人进行革命的困境。许多青年人都没有明确自己的方向,他们不停地在寻找救国的道路,但是各抒己见的畅所欲言,却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指导,可行性不高。

而像黄轩等人选择共产党的队伍,在当时看来仅仅只是星星之火,但正是这些星星之火点燃了青年革命者的激情。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11)

黄轩将李达这一青年人物的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对于革命的热血和激情是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缩影。

同样在演技上格外注重细节的,还有王俊凯饰演的邓恩铭。前期身着一身学生装的邓恩铭让观众看到的都是青年学者身上的意气风发,和对美好中国的无限宏愿,但在投入到革命工作之后,邓恩铭却惨遭迫害。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12)

在演绎这场受刑戏时,王俊凯卯足了力气,他咬紧的牙关和皱起的眉头,都能够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他的痛苦。但与此同时,坚毅的眼神又不得不让人为之震撼。

革命者的坚定,呼之欲出。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13)

除此之外,还有韩东君饰演的张国焘,则是较为克制的青年人形象。他没有太多的台词表达,却通过微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让观众进入到角色之中,这都是演员们在细节上的用心。

正是这些演员的出彩表现,才撑起了《1921》中的每一个人物,重现了青年人的革命激情和热血。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14)

角度“刁钻”,青年人撑起一片天

如此注重打磨细节,在主旋律大片中并不少见,虽然这不是《1921》独有的特点,但是这些细节的打磨却让影片变得更为具体而生动。

真正独属于《1921》的特征,实则是这部电影的角度。它不像《革命者》一样将李大钊作为主要人物进行描绘,从而牵扯出一部人物群像,亦不像《觉醒年代》一样,将几位历史伟人的磨合和努力作为主视角,而是将观众并不熟悉的青年群体,放在了主角的位置。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15)

不得不说,《1921》的确是相当大胆,角度也十分刁钻。这恰恰是呈现这些观众并不熟悉的青年形象,更容易让观众代入到其中,尤其是一部分青年观众,更是能够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以往的主旋律大作,如《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都会选择一众实力派的戏骨级演员撑起人物,鲜少有哪一部主旋律大作会让青年演员挑大梁。

但是无论是黄轩或是倪妮,抑或是王俊凯,刘昊然这些新生代演员,他们在影片中的表现都没有让观众失望,真正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精气神儿演绎出来。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16)

青年人的确是那个时代的庞大群体,他们是革命的火种,聚集在一起有了燎原之势。而选择青年人的视角,其实更为符合历史,因为在中共一大会议上,与会人员的平均年龄仅有28岁。

看完1921预告片观后感(比起1921令人感动的剧情)(17)

这也是剧本经过5年时间的打磨,最终做出的选择。好在《1921》没有让主旋律大片再次趋近于同质化。用青年角色让历史人物变得更为立体鲜活,也用细节让真实的历史变得生动而具体。

不得不说,《1921》的确与众不同,它让我们看到了主旋律剧作的更多可能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