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民俗精粹试读 东台文学溱东的老鹅

当我漫步在东台市溱东田野上的时候,看到沟渠边、河滩旁,成群的鹅相互追逐、戏水,翩翩起舞,嘎鹅!嘎鹅的叫声,呜声宏大,又互相应和,像奏响的交响曲,跌宕起伏,回荡在空旷的田野里,那《天鹅舞》般的舞姿,洁白的羽毛与田野的碧麦菜花(金黄色)、蜜蜂、蝴蝶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野风光图画。这是春天的气息,也是鹅成长的佳期。我不由想起儿时的语文课本上的一首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真有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东台民俗精粹试读 东台文学溱东的老鹅(1)

溱东镇,隶属江苏省东台市,地处苏北里下河东部洼地边缘,位于东台市西南角,与南通、泰州、盐城三市四县九乡镇接壤。泰东河从西北面穿境而过,东边白米河,西边姜堰河环抱着溱东镇,镇内水网密布,纵横交错,可以说是鹅鸭的天堂。

鹅——家禽界一哥,雁形目鸭科动物,家鹅是由鸿雁、野灰雁,经过人工驯养而来的,至今家鹅还保留着两种不同的演化特征,由野灰雁驯化来的家鹅,头上有冠(瘤状物),而由鸿雁驯化来的,头上没有头冠。鸿雁,野灰雁都是能飞行的鸟类,由于驯养、饲养、育肥,由“天鹅”变成“地鹅”,经过几千年的演化过程。再也不能翱翔蓝天了。

鹅脖子长,身体宽壮,腿长,胸部丰满,尾短,脚上有蹼,以食青草,种籽,糠麸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嗜食青草,因此饲养成本低、耐寒、合群性及抗病力强、生长快,由雏鹅到成品鹅,三个月左右,体重可达2.5公斤以上不等。

鹅是上等的美味佳肴,尤以整只鹅包括鹅血、内脏一起红烧,味道最为可口。走进溱东大地,各家酒店,红烧老鹅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为鹅是食草动物,鹅汤不腻,能吃到鹅汤泡饭,那也是饱饱嘴福了。鹅很敏感,只要草上沾有一点农药,就不吃,误食就会死亡,所以吃鹅肉是最放心的。

鹅浑身都是宝,鹅肉味道鲜美,有补阴益气,化痰止咳,暖胃开津,能解铅毒之功效。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健康食品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2011年健康食品排行榜,鹅肉被列为肉食冠军。202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绿色食品之一。谈起鹅毛,“鹅毛般的大雪”,形容洁白、大,我们就能想起三国诸葛亮的鹅毛扇子,那是智慧的象征。鹅毛能做扇子,羽毛球、毛笔,能防寒保暖,如鹅毛羽绒服、鹅毛被子等,古有“鹅锦华衣”之说。

此外鹅毛还有药用价值。红烧老鹅,没有鹅血,就少了美味了。鹅血有清热散血、排毒、促消化之功效常用于噎膈反胃、药物中毒。鹅脚翼性平,味甘,有补阴益气、暖胃开津、祛风湿、防衰老之效,是中医食疗的上品。鹅胆,有药用价值,具有清热解毒,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痔疮、杨梅疮、疥瘌、胆结石等。鹅肝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有补血养目之功效,鹅脚粪又是理想的有机肥料之一。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溱东西首的青蒲,有近800亩的泰东河浅滩,东首的高桥村有号称18里的汪河,汪河两岸是一片数千亩的芦苇草沼泽地,溱东人叫“荒田”、“荒草窝”,是养鹅养鸭的最佳境地,传统的养鹅就发端于高桥。

东台民俗精粹试读 东台文学溱东的老鹅(2)

养鹅,河两岸居民居多,因为鹅在水中生活,在河边用网圈一个1平方米左右河面、岸面,可容纳三四只鹅,早上放出去打食,晚上用竹竿子赶回圈子,时间长了,鹅就知道自己回“家”了。远离河岸的住户,则在天井里靠鸡窝的地方,用竹子拦一小块地方。因为鹅攻击性强,警惕性高,还起到保护鸡、鸭的作用。鹅扑、打、拧应有尽有,溱东有句俗话“宁叫狗咬,不让鹅拧”。特别是鹅的叫声很大且难听,这对黄鼠狼(溱东人叫“黄猫”)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威胁,黄鼠狼就偷不成鸡了。鹅还有看家护院的本领(当然作用不是太大),见到生人就会嘎鹅,嘎鹅的大叫。儿时,我家养了两只鹅,散养在天井里,早晨起床看见两只鹅蹲在窗檐下,见到我还嘎鹅几声,然后跟着我蹒跚而行。人们习惯称“呆头鹅”,是因为个头大,其实比鸡、鸭“聪明”多了。

农家养鹅,是一种家庭副业,公鹅过年过节杀,也有出售卖钱,母鹅则下蛋卖钱,补贴家用。一只母鹅平均一年下几十枚到100枚蛋不等,产期十年左右。鹅蛋重200-280克左右,较一般鸡蛋大三、四倍,是老年人、儿童体虚、贫血者的理想营养食品。

古来就有形容漂亮的美女称一张圆圆的“鹅蛋脸”。可见鹅蛋是惹人喜爱的。那时是集体化时代,每个大队都有综合站,负责发展多种经营,集体化养鹅,高桥居多,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荒田沼泽地,有几十只、几百只不等,溱东人称“一趟鹅”。并且有专人养鹅,鹅栏设在河滩边,一半旱地、一半水地,养鹅人专门有一条小划船,手拿一根竹竿,杆端绑上一个用草编的长草鞭,系上红布条,这样吆鹅时赶起来,鹅就比较听话了。同时也防止伤害到鹅。鹅的组织性、纪律性很强,在鹅群里培养几只个头大的领头鹅,把这几只领头鹅看住了,鹅群也就听话了。

早晨放出去,到荒草窝沼泽地食青草,晚上赶到鹅栏内,在鹅栏内备有青草,以便鹅随时进食。夜晚有专人看管,在鹅栏内挂盏马灯,以便观察鹅的动静和防止鼠害,当然也有防小偷的意图。鹅栏要经常清理、打扫,以保证鹅的清洁度,便于鹅的育肥成长。记得溱东公社“有一个食品加工厂”,在青蒲庄东边,专门孵化雏鸡,雏鸭、雏鹅,是供应全公社养鸡、鸭、鹅的需求,公社有兽禽防疫站,专门治畜禽病、防疫,得以群众性的养鹅无后顾之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溱东,人们在火热的经济建设中,大型养鹅场、养鸭场、养鸡场应运而生,仅高桥村养鹅专业户就有几十家。因为18里的汪河两岸的荒草窝早已变成了良田,青蒲大泊也变成了绿洲,所以现在溱东人养鹅由放养式(当然还有少数的放养)转变为圈养式,所谓圈养式,就是沿河岸滩地,有旱有水,圈一块很大的鹅栏,在岸边架搭上钢筋大棚,通风透光,鹅可以在大棚里休息,可以游弋在水里,并配有鹅饲料和人工割的青草,以育肥长膘为主。定期人工将鹅吆到大河里,鹅善水、戏水,对成长有好处,就同人类一样,老关在屋里不行,必须到户外、郊外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这样才能养身。

溱东现在的养鹅大户,最多的一栏五千只,少的也有上千只,据不完全统计,溱东现在一年养殖成品鹅五、六万只。镇内几十家饭店都有老鹅供应,仅溱东镇小江南饭店一年用鹅量就近八千只,外卖(将整只鹅红烧装盒)2千多盒,在外地回家的亲友临走时总是买上几盒回家与家人、朋友分享。每年都有不少外地食客慕名而来,都想尝尝溱东老鹅,一饱口福。

2020年,溱东老鹅烹饪技艺被盐城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2年,溱东老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央视CCTV-17套,在农业帮扶类纪实栏目《田间示范秀》播出,展示了江苏省东台市溱东老鹅“烹制技艺”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养鹅的艰辛历程。

老鹅,永远是人们的美味佳肴,溱东镇的致富产业。

拟稿:王东宁

来源:溱进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