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论语中的语录谈谈对孝的理解(两种看不见的孝)

结合论语中的语录谈谈对孝的理解(两种看不见的孝)(1)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篇》第九章)

谢付亮简解

这章的实质是讲“孝”,一种“接受者”看不见的“孝”,一种有深度的“孝”,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极大,影响极为深远。

慎,审慎、谨慎或慎重。拆开来看,“慎”的左边是“心”,右边是“真”,或在提醒我们,真心待人,才会处事谨慎。

终,寿终,生命结束,在此有不同解释,一,钱逊释为“父母的去世”;二,杨逢彬释为“年长者的死亡”;三,钱穆释为“丧礼”。这三种释义并无实质差异,“丧礼”之表述更贴切。

远,故去已久的人,或称之为祖先、远祖或先人。民,老百姓。厚,淳厚朴实,忠厚老实。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整句话的大意,即,审慎对待死者的丧礼,追念或追祭去世已久的先人,老百姓的道德风尚,或者说社会风气,就能复归于淳厚朴实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关曾子的记载:“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据此,可推测曾子是《孝经》作者(此说存有争议,暂不讨论),再看《论语》这句话,或许更能理解曾子的用心良苦。

即,一个人对待死者的态度,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一个家庭对待死者的态度,能体现整个家庭的文化修养;一个国家对待死者的态度,则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现实,有时很残酷,甚至很残忍,也很无奈。比如,在一些人看来,人死了,自然是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如一些人需要亲戚朋友帮忙时,非常热情,满脸堆笑,拜年的话能说一箩筐,一旦问题解决了,目的达到了,就好像素不相识。如果一次这样,那也就算了,不可思议的是,这类人以后再次有事时,还会热情地跑回来,依旧是那样的面孔,这就是人性,我们都很讨厌,但一不小心就做了这样的人。

对待活人都能这样,对待死人还能好到哪里去?于是,这类人信奉“死了”就一了百了,死者往日的恩情全然不顾,统统忘记。例如,有些人在至亲去世都无法赶到现场见最后一面,抛开移孝作忠以及工作单位性质不看,确实非常过分。

“慎终追远”,在浅层次上,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的一种感恩思维。故而,对待逝者的态度,就能折射出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懂不懂得感恩,懂不懂得饮水思源。这里的逝者包括丧礼中的死者,也包括去世很久的先人。

但这要有个度,万万不是做给他人看的,更不是一场活人之间的“表演”,正确的处理原则,就是孔子所说的:“丧,与其易也,宁戚。”即,办理丧事,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内心哀戚。内心哀戚,才是根本,否则就是形式主义,万万要不得!

《礼记》云:“丧礼,忠之至也。”《礼记》又云:“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馀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馀也。”也在表达这一主张,即内心的悲哀之情是丧礼的关键,内心的敬仰之情是祭礼的关键。

强调“慎终追远”,也是秉承儒家一贯的“学而时习之”思维,即,学了“孝”,就要“习之”,即行孝,以实现“知行合一”。正如在亲人故去之类的重要事情上,要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告诫自己喝水不忘挖井人。再往深处想一想,对待死者尚且如此尊敬、如此重视,那么,对待生者,是不是更要端正心态、精心侍奉?

当然,跳出来看,言传不如身教,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慎终追远”就是一代做给一代或两代、三代看,持续不断,永远相传,自然会让越来越多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为什么能够有今天,不要动不动就觉得自己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今天的成绩都是我的功劳,都要听我的。

但是,很可悲,现在的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太缺乏了,整天为了分数、分数,怎么做人,无暇顾及,久而久之,很多都已是这种心态,好像一切成绩都是他自己努力所得,这个要不得,不仅会导致自负,而且会导致其心理脆弱,必须提前“治疗”,最好是提前预防,即,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好高骛远的毛病要尽力减少,直至去除。

那么,要“慎终”,怎样才能算是“慎”呢?这个自然是没有个统一的标准,我讲一个自己的例子。

2020年7月12日,我的二伯去世,丧礼有很多要慎重考虑。比如,要通知哪些人?什么时候通知?要不要请唢呐喇叭?对来吊丧之人,要不要收礼金,或者说,哪些能收,哪些不能收?再如,选怎样的棺材、怎样的骨灰盒?棺材里放什么?骨灰盒里放什么?什么时候立碑?碑上刻什么字?如此等等,都要结合宗教信仰慎重考虑。

尤其是三个细节。

其一,谁来打幡?丧礼过程中,需要人打幡,即举幡,而打幡之人一般是逝者之长子,二伯虽然没有子女,但一生对我们视如己出,我们兄弟姐妹也从来没有把二伯当伯父来看,而是和父亲一样。但地方上的风俗也要兼顾,我是长子不适合打幡,便由弟弟打了。否则就会闹出不必要的笑话,尽管都是些无足轻重的言语,但能够避免就尽力避免。

其二,谁来守灵?二伯去世当夜,是父亲和我守灵;第二天,是家族兄弟和侄子守灵;第三天,主要是父亲和我守灵。为什么第二天要换人?父亲也已70多岁,连续熬三夜肯定很难吃得消,我呢,是高血压,连日来的悲伤,需要休息调整,幸好家族堂侄主动提出,让我和父亲得以休息。这就是中国家族的可爱之处,在大是大非面前,大多会有人挺身而出。

其三,谁该到场?也就是谁必须来到丧礼现场,比如,有人问我,孩子回不回,我则说儿子必须和他妈妈一起回来,一起穿孝服,既是起码的礼数,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也是对下一代的教育,否则,只会读书的孩子,不懂礼数,将来能有什么用?

每家的情况不同,慎终之“慎”自然会有差异,但原则上,人不可能有第二次“终”,故而要慎之又慎。

至于“追远”,应该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丧礼之中,亲人刚刚去世,满满的哀戚之心,丧礼结束,还会常常想起,但人都是健忘的,时间飞逝,日益久远,亲人的种种恩情,可能就会慢慢忘记,这时就要提醒自己,要常常追祭逝者,念及逝者之恩。比如,头七、五七、百日祭、周年祭等等。

第二层,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先人,也要以适当形式追思。例如,祠堂或家中放着祖先的牌位,后辈不可辱没祖先;有重要的事情商议,则要先拜祖先;若是有人违反了家法,也要在祠堂中惩治等等。这实质上就是追远,用诸多能够感知到的方式,提醒后辈们祖先的存在。

再举个例子。二伯在世的时候,带我们祭祖,先是去爷爷奶奶的墓地,然后去曾祖父、曾祖母的墓地。实际上,曾祖父、曾祖母的坟头已经被平掉了,但每次,二伯都会非常耐心地,根据记忆找到相应的位置,讲一讲往事,烧纸、放鞭炮,然后行礼。也许,位置上会有稍许偏差,但追远之心始终是正的。

《中庸》云:“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大意是,站在祭祀的位置上,举行祭祀的礼,演奏祭祀的乐曲,尊敬他所尊敬的人,爱护他所亲近的人,侍奉死者如同他生前一样,对待亡故的人与活着的人一样,就是孝道的极致了。将其和“慎终追远”一起思考,辜鸿铭说:“这就是中国信仰的核心——儒学唤醒人们世俗的情感,给人们以精神的启迪,进而让他们自觉遵守、维护道德准则的关键。”

的确如此,“慎终追远”是古人的深度思考,是“孝”的表现形式,也是孝道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人人“慎终追远”,人人尽孝,社会风气自然就会越来越淳厚。

孔子之后,孟子亦指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这句话说得很直白,养活父母长辈不值得当成大事,只有为他们送终才当得上大事,可见养老送终多么重要!但,万万不可误解活着尽孝不重要,否则就沦为千古笑柄了。

故而,“慎终追远”应当和“孝当竭力”或“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同倡导,牢牢记在我们的心里,并竭尽全力践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