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败得最惨一次(丰臣的举措看如何由乱入治)

织田信长败得最惨一次(丰臣的举措看如何由乱入治)(1)

日本战国

前言:历史通过将一个个现实问题,抛给历史人物,让他们解答的方式,规范历史走向。

01.

小势力的崛起

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重商的态度,大力扶持工商业,积极转变思路,将以前争夺土地的争霸方式,转为争夺经济。这一点并不出奇,每当乱世割据之时,大家都要拼命扩张军力,同时也会遇到财政问题。所以割据军阀们,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放在了弹性很大的商业上。比如在唐末藩镇割据、以及五代时期,各个藩镇都很重视商业发展。而这种重商观念以及配套制度,为后来宋朝发达的商业,以及丰富的市民文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所做的不止于此,他们有着超脱时代的眼光。当时的人,还在把土地当做最宝贵的资源,而他们两人已经看到了矿山、港口、贸易,对于经济收入的重要作用。比如织田信长,在刚刚崛起之时,就凭借所辖尾张国(今属日本爱知县)出产的瓷器,打开了对外贸易的局面。后来他又大力推行“乐市乐座”政策,废除座商人的特权,免除城下町的市场税和商业税,奖励商人定居,获得了商业和情报上的长足发展。

凭借这种独到的眼光,他们在领土面积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积累了巨额财富,为之后统一日本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像丰臣秀吉,就是一位用金子操纵人心的高手。不过,大力支持能带来经济回报的产业,是正常人都会采取的措施,也算不上什么独到之处吧。的确如此,当资源充足,能够同时扶持多项产业时,他们的做法确实是平常的决策。可是身处日本战国乱世,根本不存在资源充足的情况,各方诸侯时刻都在取舍。

就拿影响深远的“长篠合战”来说吧,对战双方分别是骑兵日本第一的武田家,和拥有大量铁炮的织田家。结果是武田家的精锐骑兵全军覆没,织田信长一统日本的势头无人可挡。可是,武田家引进铁炮的历史,却比织田家还早。终究因为铁炮造价过高、威力较小、受雨雪天气影响过大、容易炸膛等问题,变成了聊胜于无的装饰。而这部分资金被投到了骑兵身上,才有了日后名震日本的武田骑兵,铸就了武田家的赫赫武功,以及影响巨大的甲州流兵法(即武田兵法,以“风林火山”为主要特点,详见黑泽明《影武者》)。

这便是各方根据自己的资源、区位、目标等,做出的取舍,不能说谁不如谁。难道日本公认的“战国第一名将”武田信玄,不如织田信长有眼光吗?当然不是,只不过他的领地甲斐(今日本山梨县,南部是富士山),群山环绕,利于养马,而在购买铁炮上不便。为了一件在战场上,比弓箭强不了多少的新式武器,而放弃自己的骑兵优势,智者不为也。至于日后铁炮强大的威力,也是织田军不断探索改进出来的,哪有一蹴而就的道理?况且,那时织田军已经装备了数万铁炮,形成了规模效应,远不是零零散散的数百支可比。

由此可见,根据自己的优势做出取舍,让自身资源发挥最大作用,是一个人的本事;而恰好拥有最适合发展的资源,是一种幸运。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就是这样既有本事又幸运的人。

02.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可优势有时也会成为致命的弱点。固然,以经济实力碾压对方,迫使对方投降,是一种短时间内达成统一的好办法。可是土地即人心,要想由乱入治,首先必须掌控人口,而人口依附于土地,所以必须控制土地。但是按照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统一逻辑,他们并没有消灭对手,根本无法直接占据对方的领土。如此一来,尽管达成了统一,但是却不能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无法带来长期安定。

但是既然日本已经达成了统一,就不能再轻启战端。毕竟丰臣秀吉1588年颁布的刀狩令,不仅要收缴农民手中的兵器,也是在宣布日本统一,各方不得内斗,违者将遭到严厉惩罚。比如关东第一诸侯北条氏(领地包括现今东京都在内的广大区域),就因擅启战端,于1590年遭到26万丰臣军进攻,最终身死国灭,只留下了“小田原评定”这一名词(意即久拖不决的会议)。

这样一来,为了政权稳定,直辖领地仅有220万石的丰臣政权(德川家康领地256万石),只能向外夺取领土。环顾四周,还是朝鲜的领土足够大,军力也足够弱。倘若能够夺取这片土地,便足以形成对其他诸侯的压倒性优势。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制度。如此一来,才能最终达成长治久安。

03.

过剩武士问题

除此之外,百年战国乱世,还留下了大量的武士。随着战国乱世大浪淘沙,大量的诸侯被淘汰,而他们手下的武士,失去了俸禄和领土,成为浪人。这些浪人具备武士的基本素质,但是穷得却只剩下了一把武士刀。你想想,没有固定资产的他们,是最坚定的造反派,同时他们又掌握了娴熟的杀人技巧,简直就是天生的战争机器。如果不妥善处理这些人的话,国内稍稍有一点火星子,这些浪人便会蜂拥而至,将事态不断扩大。

比如发生在日本德川幕府,三代将军家光任内的岛原之乱。事情的起因是,幕府打压居住在岛原、信仰天主教的武士,而岛原当地的诸侯,也疯狂压榨剥削当地农民,结果引发了暴动,又有诸多浪人助拳,从而酿成了一场大动乱。尽管起义次年便被平定,但幕府却投入了十几万军队,花费了四十万两白银,甚至不惜勾结荷兰人,借对方的军舰炮轰起义军占据的城池。而暴动中涌现出的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领袖天草时贞,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所以要想从乱世过渡到治世,必须解决剩余武士问题。那怎样解决呢?让武士放下手中的武士刀,成为农民吗?这是绝不可能的。这意味着一个武士失去了他的尊严。而尊严问题,在日本武士道中,是能够逼着一位武士剖腹自杀的。在日本历史上,一位盗贼在死前用刀剖开自己的腹部,扯出了自己的肠子甩向敌人,被认为死得很壮烈,很有武士风范。

而为了这一面子,有些武士在剖腹时,竟然能忍受非人的痛苦,在自己的肚子上剖出一个完美的“十”字。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身为武士的尊严,生,要有尊严;死,更要有体面。所以,拿起锄头成为农民,是绝不可能被接受的。

在这两个问题的深深困扰下,丰臣秀吉选择了对外战争,于是就有了日本人所说的“庆长·文禄之役”,我们中国人把它叫做“万历援朝之战”,为“万历三大征”之一。

04.

这题,大家都得做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单单日本战国时期的风云儿会遇到,终结乱世的秦始皇等人也会遇到。当秦国统一六国后,面对大量的六国贵族,安置问题也让秦始皇头疼不已,这最终导致了秦朝灭亡。至于手下诸侯的威胁,在秦始皇这里倒不算事儿。因为他建立了郡县制,有一套官僚体系,帮他治理国家。那你说这一套发展了近千年的体系,为什么没有被前来学习优秀文化的遣唐使,带回去呢?这不是正好能解决丰臣秀吉的难题吗?

因为呀,日本人觉得用股东,还是比用职业经理人更放心。毕竟打了多少辈子的交道,总比一个新人要知根知底,靠谱一些。而且日本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作为封建领主,他们不可能用官僚体系去限制自己的权力,自掘坟墓。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的走向,并不由某个人的心意为准。历史通过将一个个现实问题,抛给历史人物,让他们解答的方式,规范历史走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