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白居易寻隐者不遇(香山居士白居易)

白乐天居士,姓白,名居易,所谓“居易以俟命”,意思就是听命运的安排。乐天是他的号。他是唐朝山西太原人,中国人叫山西人为“老西子”,又叫“醋乳子”,因为他们好喝醋。

白居易,号称“社会诗人”,其诗老妪能解,人称“天下俚语被白乐天道尽。”白居易一生用功至勤,甚至口舌成疮,手肘生胝。

池上白居易寻隐者不遇(香山居士白居易)(1)

这位香山居士也是山西人,大概因为醋喝多了,所以肺有毛病,身体不太健康。虽然这样,他还是勤读儒书,常常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他很喜欢读书,读得吃饭都忘了,睡觉更不要讲了,穿衣服也不注意了。因为他不太注意吃饭、穿衣、睡觉,所以弄得身体不健康。所谓“勤读儒书”就是时时刻刻、念兹在兹用功读书。

池上白居易寻隐者不遇(香山居士白居易)(2)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眼睛看着书,口里念着书,心里想着书。又有“三上”的功夫:路上、厕上、枕上——走路的时候可以背书,在厕所里也可以背书,晚上躺在床上,入睡之前也可以先背书。白居易懂得用这些方法,所以后来中了进士,以后又升为尚书。尚书是很大的官,就像现在部长级的官,如卫生部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等这些长,至于他长得究竟有多高,那没人知道。

他曾经在杭州做太守,那时候他听说有个鸟窠禅师,是个很有修行的大德高僧,于是就慕名而访。他请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他一听,觉得这简直没什么意思!我是一个大文学家——文章精简,作诗也很通顺的,为什么你和我说这么浮浅话,这就是佛法吗?于是很轻视地说:“喔!连三岁小孩也懂得这个!这就叫佛法大意吗?”

池上白居易寻隐者不遇(香山居士白居易)(3)

各位想一想,“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是不是容易做到?你觉得“诸恶不作”很容易,却不知不觉中就打了妄语,生了痴念、嗔念、贪念,贪嗔痴慢疑在不知不觉中就生了出来——即使只生一个恶念,也叫“恶”。

关于“众善奉行”,你说:“我愿意做善事。”可是你做善事总没有像做恶事那么诚心。例如你拜佛的心,总没有你欢喜吃好东西的心那么诚。你欢喜吃好东西,心心念念都想:“或者我去买一点,或者我作一点,或者我怎么样一点……。”打的妄想不知有多少点!

池上白居易寻隐者不遇(香山居士白居易)(4)

你拜佛要是有那么一点的诚心,也就够了,可是拜佛的诚心,就是没有吃东西的诚心那么浓厚、强壮。所以不用说旁的,就拿打妄想想吃东西这一点,“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就不容易做到。所以鸟窠禅师便回答说:“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就信佛了。信佛以后,舍钱三万贯,描绘极乐世界图,然后题了一首偈颂:

  极乐世界清净土 无诸恶道及众苦

  愿如我身老病者 同生无量寿佛国

池上白居易寻隐者不遇(香山居士白居易)(5)

极乐世界是清净的国土,没有一切诸恶及众苦。愿像我这么年老又有病的人,一同生到极乐世界去。

他又作过戒杀放生的文章,有一首偈颂是这么说的:

  莫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不要以为其他众生的性命不如人那么高贵,觉得它们很渺小,很微贱。它们也有骨头,也有肉,也有皮,和我们人都是差不多的。我劝你不要打树上的小鸟,为什么?因为幼鸟还没长大,在巢中等着母鸟去喂,它才能活。

池上白居易寻隐者不遇(香山居士白居易)(6)

所以这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种仁心仁术。我们也应该说,“劝君莫打山头兽”,不要到山上去打猎,山上的畜生也是“子在巢中望母归”,所以不应该杀生。

白居易晚年非常诚心念佛,在香山寺组成一个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他晚年念佛,是口不离佛,佛不离口。手不离珠,珠不离手,专心致志修净土法门。活到七十五岁就往生了,著有《白氏长庆集》行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