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

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1)

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2)

随着《觉醒年代》的热播,你有没有被五四时期诸多爱国知识分子的热血故事打动呢?

螺蛳君看剧的时候,时而为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建党过程感到心潮澎湃,时而被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感动,又会为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的惨死感到悲痛不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的形象在这部剧中也十分鲜明。他虽然出现的次数不多,但细节还原度极高,场场都是经典,值得细品。看懂了这些场景,你也就读懂了鲁迅。

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3)

看客和人血馒头

觉醒年代第8集

在闹市的一角,一个青年即将被斩首示众,附近围着一群普通市民,他们一边争抢着要看砍头的画面,一边假意安慰那位青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一刀下去,鲜血四溅。

这群人被砍头的画面吓得退散,也看够了热闹,惊慌地跑开了。

这时冲上来几个妇人,手挎竹篮,拿出贿赂北洋军的铜板,冲过去用馒头沾上新鲜的人血,小心翼翼地捧着馒头离开。嘴里念念有词:“蘸血要趁热哪,这包治百病。”

这时,坐在人群后面的,正是表情晦暗不明的鲁迅。

这个片段其实整合了鲁迅的多个小说情节。

①民众围观青年被砍头的情节,来自《示众》,这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

《示众》描写了大街上一个犯人被示众的场景,期间出现了各色人等的围观画面,借此展现了中国民众的各种精神面貌。

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4)

●《觉醒年代》片段

另外,鲁迅先生当初在日本学医,看到幻灯片上一群麻木的中国人围观中国人被砍头,他大受刺激,发现最应该治疗的是民众的精神,而不是民众的体魄,所以才弃医从文。这就是著名的“幻灯片事件”

在鲁迅先生笔下,这种麻木的看与被看的关系,是一个被反复书写的主题。对这些看客的描写,集中体现了他们对同胞的麻木和冷酷,也突出表现了小市民不关心政治和是非黑白,却只喜欢猎奇的精神状态。

②用馒头蘸血的情节,来自小说《药》,这篇小说被收录于《呐喊》

《药》的主要情节是: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吃人血馒头”这个经常被使用的梗就出自这篇小说。

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5)

●《觉醒年代》片段

烈士被统治者杀害,普通的老百姓不知道反抗,却只想着看热闹,看热闹还不够,甚至要买烈士的鲜血去给自己的孩子吃了治病。

这种愚昧、麻木、逆来顺受和袖手旁观的态度,正是鲁迅先生所激烈批判的国民劣根性。

呐喊和铁屋子

觉醒年代第8集

在同一集,鲁迅离开集市,在路上碰到了钱玄同,他来找鲁迅先生一起加入《新青年》杂志社。

鲁迅此时情绪低落,说现在只想研究古籍,不愿意再关心时政。钱玄同不相信鲁迅先生会如此。

鲁迅接着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6)

鲁迅此后在《呐喊》自序里面写: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由此,“呐喊”也就成为了鲁迅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

在铁屋子里的呐喊,是鲁迅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把昏睡的人叫醒,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呢?如果他们不醒,就在麻木中死灭;如果他们清醒了,但仍然无法改变现状,反而落得更加痛苦的境地,那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

鲁迅先生这一担忧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不是一帆风顺,此后的政治革命也被北洋军阀阻断。许多被唤醒的有志青年上街游行,反抗北洋军阀,却被一一击灭,就像刘和珍君一样牺牲了。这对鲁迅先生来说,是莫大的痛楚。

他忧思深重,目光又深刻毒辣,其实早已经考虑到了青年们悲惨的命运,但还是选择了呐喊,在呐喊之后当然也有沮丧的“彷徨”

吃人与被吃

觉醒年代第14集

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在屋内聊天,他的堂哥突然冲进来,惊恐地大叫:“别杀我,别杀我……”害怕得钻到桌子下面,精神恍惚,说有人拿着大刀来杀他。

鲁迅和弟弟尽力安抚堂哥,却丝毫没有效果。这时随行的人走进来,解释道:他一路走来,看到了许多饿死的尸体,有男人女人和小孩的,受到了惊吓,所以神志不清了。

众人一起把堂哥送去了医院。

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7)

●《觉醒年代》片段

艺术源于生活,正是这件事给鲁迅提供了写作《狂人日记》的灵感。

《狂人日记》的序言概括了故事的前因后果:某君曾经疯过,后来又被治愈,现如今已经去某地当官了。这些日记,正是此人疯病发作时所写。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鲁迅通过狂人的疯言疯语,隐射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同时,“狂人”不仅有可能被吃,他可能还在无意之中吃了别人,这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自己和自己所批评的对象之间,是否有共生关系?自己是否也在无意之中成为了帮凶?

这篇小说的精妙之处还在于,疯与不疯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呢?这位狂人在疯癫的时候说出了吃人的真相,被治愈以后反而去当官去了。那什么是疯?什么是正常?什么才是真相?

在这种悖论中,读者只能摇摆于信和不信之间,这篇小说的艺术效果也被推到了极致。

鲁迅先生的思想十分深邃,但《觉醒年代》的这几个场景已经为解读鲁迅先生打开了缺口,可见编剧和导演是很用心的。

老师们可以把这些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作为教学素材也是不错哒。如果你跟着螺蛳君读懂了鲁迅,欢迎转发这篇文章给你的朋友们哦~

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8)

觉醒年代片段描述(从觉醒年代这三个片段入手就够了)(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