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在太极运动中去感受生命(身体与心灵的连接)

每日在太极运动中去感受生命(身体与心灵的连接)(1)

作者:王晓艳

我通过太极拳这种方式,正尝试着慢慢感受自己的身体,并与身体建立起一个连接来。不仅是我与身体的,也有身体本身的。如果说,最开始只是“照葫芦画瓢”的三段式:我的上半身、腰和下半身是各行其是,互不相连的;现在则在一点点体会着其根劲在脚,由脚、而腿、而腰,再由腰及肩、肘、手的连通感,虽然仍然生涩而经常失联。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自我与本我》中写道:“自我首先是一个身体的自我;它不仅是一个表面的实体,而且它本身还是一种表面的投射。”(p127)

我最近在读《弗洛伊德文集》,突然比之前更清晰地意识到:精神分析从肇始之初,就在尝试着解读身体症状背后的心理密码,以心调身。只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更多聚焦在心理本身了。而我个人的体会是,身心一体,相互连接又相互影响,不论是从心-身,心-心,还是从身-心,身-身,切入点不同,路径不同,但最终还是要抵达一个“通”字吧!

我从2010年开始接触内观(Vipassana),也即身、受、心、法“四念住”,其中八正道之一的“正念”(samma-sati/mindfulness)被西方的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大力发展。我也就是个半吊子的修习者,并且对于我来说“时时正念”地觉知当下一直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随着我在太极拳学习上的推进,尽管才9个月的时间,却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瞥见了正念的曙光。

所以,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松静与正念

太极拳与形意拳、八卦掌等同属内家拳,刘杨在《内家拳的正确打开方式》里谈到内修主旨为:松静为根、养练为本、整劲为魂。其中,“身体的放松即是‘松’,精神上的放松即是‘静’”(p62)。

我个人的体会是,没有松劲,则无法将力量下沉至脚跟,也就无法实现内家拳的整劲之魂。作为“低头族”中的一员,我的肩颈常年处于无知无觉的紧张状态,每次的按摩,也就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日常生活中并不注意调养。我在练拳两个月后,突然有一天,想要把肩颈打开,就跑去附近的中医诊所看颈椎病,并做了三次针灸和推拿。就像是某个转折点上的“推力”,开始有了“紧”和“松”的感觉,并有意识自我觉察和调整了。然后慢慢地,一节一节往下放松,开始有了“腰是长在自己身上”的感觉,而当僵硬地撑在那里的腰椎和尾椎放松并下沉之后,才终于有了力量沉至脚跟的初步的感觉了。

这是身体上的放松,也是练拳的入门之处。但这个过程从身心调理的角度来说,功效已经不容小觑了。

将正念引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乔.卡巴金在《正念:身心安顿的禅修之道》中写道:“正念意指以特殊方法专注:刻意、当下、不加判断、这种专注可滋养出更多正知、清明智慧,并更能接受当下的实相。”(p3)

而专注的培养,通常从“系念出入息”开始,也就是有意识地关注原本无意识的呼气与吸气。而我在学习放松的过程中,则将有意识地专注放在了原本无意识的躯体紧张中。特别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有天早上刷牙时,突然觉察到我右臀部的肌肉一直是处于收缩的紧张状态的。而当我尝试着放松,不再用臀部的张力去撑起右边的躯干,而是让其自然下落时,我突然升起了一种无所依傍的恐慌感……

每日在太极运动中去感受生命(身体与心灵的连接)(2)

所以在这里,和通常的正念的差别之处在于,有一个改变的方向和目标。在我过去所修习的内观课程中,不论是止禅(观出入息),还是观禅(全身扫描),都不强调通过调整某种特定的姿势,而达到某种特定的身心状态,而是强调只是观察身心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就是说,都在觉知与专注之处起始,而接下来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身体的放松会带来心理的放松,不仅仅是松,还有沉,所谓“松沉”:肌肉放松之松,力沉脚跟之沉。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同时还需要达到太极拳对身体姿势的基本要求。

中医师,同时也是郑子太极拳传人的戴君强在《借力:太极拳劲力图解》中,谈到:“太极拳动作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保持躯体的端正。当我们的身体架构都保持在适当位置时,各个神经网络得以通畅无阻,所有的器官在正常的空间里活动,气血旺盛,身体就有了健康的良好基础。这是学太极拳最基本的益处。”(p11)

现存最早的太极拳文献,明朝万历年间的王宗岳(1535~1606)所著的《太极拳论》中,即言“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涵胸,拔背”,“松肩沉肘”“尾闾正中”。这些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求,也帮助我们保持身体的中正,肌肉的放松,脊柱的排列“各就各位”,神经传导通畅,神志更加地清明与安定。

我自己有脊柱侧弯,这让我的肩看起来一高一低;我的身体前倾和腿部肌肉无力,是从膝盖疼痛中觉察到的,因为力量都压在膝盖上了;而我从肩颈到腰的僵硬,也让我的动作僵硬,底盘轻浮……

站桩与对“苦”的耐受

中国传统武术多以站桩为主基的训练,太极也不例外。站桩并不是站着不动,而是需要时时觉察并做调整的。

桩法主要分为两类,静功型(养生桩)内壮型(技击桩),太极拳中的无极桩(浑圆桩),既可养生,又可帮助练习者建立练好太极拳所需的整体筋骨间架结构。

站桩的过程中,双腿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双膝微曲,膝盖正对脚尖,臀部略有“下坐”之感,腹股沟处有“跨窝”。这也需要身体的中正,不前倾后仰、东倒西歪,头顶劲,肩颈至尾闾放松而下沉,既与头部有对拉之力、将脊椎拉直,又将力量沉至脚底。而双臂在胸前自然呈椭圆环抱,十指相对,肩胛打开。

每日在太极运动中去感受生命(身体与心灵的连接)(3)

我个人的体会,站桩的第一步,就是帮助我们建立起向内觉察身体并与其连接的“自我觉知”,因为我们需要感觉和调整身体。其次,降低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机体处于紧张、恐惧、愤怒的状态,以及紧张性的身体活动中),提升副交感神经兴奋(使机体活动保持安静、降低心率、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为“松静为根”,身体放松下沉,心境专注安宁,自然会带来这样的结果。仅这两点,已经给我带来很大的益处了,让我不时从身体自动运转的迷思中“回过神来”,觉察并放松不自觉紧张起来的肌肉,这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而身体在保持放松并下沉的同时,其大腿肌肉是紧张而受力的。站桩中的“动”,是对于不自觉变形的骨架结构和僵直的肌肉,要有意识地觉察并调整回来;而站桩中的“静”,则是当我们心浮气躁,觉得大腿快撑不下去时,是否还能够不使用其他的肌肉/关节做代偿,或者干脆起身,而是能够耐受并坚持。

我以前参加“黄庭禅”的课程时,里面也有站桩,并且在半个小时的站桩中,也强调,在不断加深的下蹲中,是否仍然能够如如不动,即“在苦中还有自在的能力,才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在。”在这点上,两者是相通的。只是对于站桩时的身型、用力等没有我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的站桩那么精细,并且主要观照的位置是黄庭(中丹田/心轮/两乳正中)。

而我在以前参加内观课程时,参禅打坐,其本质上要建立的“平等心”也是面对快乐的感受不要执着,而面对痛苦的感受不要逃避。从力量的角度,是要增加对“苦”的耐受力。这些,都是在根本上的相通。

每日在太极运动中去感受生命(身体与心灵的连接)(4)

所以,我自从开始站桩后,大幅度减少了打坐的时间。体力好时会选择站桩,而体力比较弱时打坐,再弱就去睡觉了。因为我感觉,站桩可以是对打坐得“加深”,打坐因为舒服地坐在那儿,啥也不用干,一不小心就走神了;而站桩需要两膝微屈,上半身的重量压在了腿脚上,虽然是从松静入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松不起来,也静不起来了,因为大腿太酸了。但这样有个好处,不容易走神。

不仅如此,站桩可以“增加脚与腿部肌肉的承重能力”,而“大脑收到肌肉疲劳的信息后,激发内分泌系统,使身体变暖,可强身御病。”(《借力》p119)

并且,站桩其实也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不像打拳,因为有招式的变化而比较有意思,所以,也很容易不耐受。因此,这里也有着双重的考验,在身体的酸胀和心理的乏味之中,是否还能够不逃开。

这是一件很难、很难、很难的事情,因为佛法的根本修行,大约也就是在修我们的这颗对愉悦的渴爱之心,不要贪恋其上。站桩的过程,站的不仅是身,也是心,而它和打坐相比的一个附加的好处是,能够更快地提升身体的能量水平。

我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综合感受是,当我们带着觉知放松地与自身相连,并通过渐长的能量安住我们自身时,一种经由“我之主体”主动而为的感觉将会慢慢升起,那颗被客体/超我的律令和评判所裹挟的羸弱的自体因为被“看见”而得以有喘息的空间并生长,而不至于被淹没在被客体占据的焦灼里。

呼吸与觉醒之力

呼吸是涵盖在站桩、缠丝和行拳过程中的,也是贯穿于我们生命始终的。但因为呼吸的法门往往又可以单独成一个体系,所以也就单独拿出来讲讲。

以前在学认知行为治疗(CBT)讲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怖症的治疗时,针对其过度换气的症状,呼吸训练和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通常都会作为治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后来去参加内观课程,在训练自我觉知与专注力时,首先就将观照的目标放在了呼吸上。因为呼吸既是无时无刻不在无意识自动运作,又是我们有意识觉察以后,可以很容易意识化的。只是葛印卡(Goenka)老师特别强调的是自然地呼吸,并且将注意力放在了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区域。后来有了解马哈希(Mahasi)内观,也强调自然呼吸,但其主要的所缘是腹部的起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下丹田(关元穴)所在的位置了。

我个人的感觉,腹部起伏,不自觉地会加深呼吸。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比较浅的胸式呼吸。而腹式呼吸本身,可以增加身体的氧气供给,改善心肺功能,并且有助于心神安定。当我想把自己从被无意识牵引的茫茫然中“唤醒”,或者想让自己安定下来时,我会有意识地腹式呼吸,这样力量更强劲些。尽管一不留神,就又“飞”了。而当入睡前,如果想要平静一下,我会比较喜欢缓和一些的观鼻息出入。

而中国传统武术通常会讲“气沉丹田”,太极拳也不例外。“腹部是丹田所在的地方,丹田是中气归宿的场所。练习太极拳时,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起于丹田。”(陈自强 编《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p34)

每日在太极运动中去感受生命(身体与心灵的连接)(5)

我以前上昆达利尼瑜伽瑜伽早课时,每天早上都会练习“火呼吸”。火呼吸是非常强大的瑜伽呼吸法,直接靠腹部的弹力将气喷出,其力量来自于下丹田和太阳神经丛。这是我接触的各种呼吸法里最强劲的,我准备将其恢复起来。女性的孕期和经期不宜做火呼吸。

我学的是陈氏太极拳,从老架子一路开始。目前劲刚有点儿,招式还没有特别熟,身体也没协调得很好。老师没有专门讲呼吸法,只要求自然呼吸。刘杨在《内家拳的正确打开方式》里,讲到丹田呼吸法时,特别提到“不要刻意去做深呼吸”,“随着心态的平静和身体的自我调整,呼吸会自然深长,那才是真正的深呼吸”(p87)。对于这部分,我是有所体会的:随着身体的端正下沉,呼吸自然而然就会有所下沉。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需要有意识地参与,身松心静,意守丹田。

而在站桩的过程中,用呼吸来调节身体的放松。利用呼气时肌肉、筋膜的自然放松下沉,“引导练习者体会呼气时的那一下‘放松’”(p91),从肩颈到腰椎到盆腔,逐节放松下沉。“让腹腔、盆腔内部筋膜舒展、腾起,最后形成整体球形胀缩,才能构成内家拳所要求的‘丹田呼吸’的物质基础。”(p93)而在呼吸的过程中,想着气从鼻腔吸入,而由肚脐呼出,此时腹腔反而有向外膨胀的感觉,功夫渐深时,腹膜自然腾起、有力,而丹田自然生热,内气充盈。

我自己的水平,也就只能做到在呼吸间放松身体,这都做不到稳定,更深的也就谈不上了。但个人感觉,不论是“系念出入息”,从茫茫然的解离、无意识自动运作中“觉醒”,与当下、与自身建立起一种联系;还是在一呼一吸间,将身心放松、调整至安定状态;抑或在“观息法”中,增长自己的专注力与忍耐力;还是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增加丹田的内气……呼吸,作为我们生生相伴的一种存在,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来助力自身的宝藏。

絮絮叨叨写到这里,也才讲了点站桩的皮毛,太极拳的基本功缠丝和招式都还没有涉及。但这点皮毛若能反复练习而做到,却也是对我们核心的“身体自体”,最根本的“自身”的一种反观、连接与照料,对主体感的一种唤醒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