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可以看出婚姻状况(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婚姻)

说起婚姻,我们一般直接想到的是婚姻情感,夫妻之间的情感、家庭里婆媳关系、孩子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婚姻白头偕老,但也想到离婚等种种情况。很多人谈到婚姻都会从经营的角度去谈,例如怎么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怎么让婚姻两人关系一直保持情感如初等等。还有没有进入婚姻的年轻人也由于受到每一个时代社会观念的影响对婚姻做出严格的筛选,希望自己找到一个“优质”对象进入婚姻。却往往事与愿违,不管贫穷或者富裕,到最后却发现婚姻和物质并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我不打算从这个角度来写这篇文章,我想就我个人拙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谈谈对婚姻的理解。

人需要婚姻吗?我认为人不需要婚姻。这个回答并不荒唐,因为我是指把人回归最原始的动物来看,根本是没有婚姻这样的一层关系。从动物性的角度来看,那么婚姻满足了人的哪种需要呢?第一是繁殖,动物繁殖或者说生物繁殖是所有生命的天性,这是基因决定的,甚至可以说生物的繁殖需要比生存需要更为迫切。从物种的角度来说繁殖是生物的第一需要。我们可以从动物身上看到有规律的发情期,这是不同于人类,但是原始人类也是有这种规律发情期来迎合繁殖的阶段;我们也可以知道很多鱼类一生就是为了繁殖下一代,繁殖完之后就死去甚至让自己的身体来喂养幼鱼。我猜想人类天生这种母乳喂养行为是否也带有为了繁殖的一种牺牲行为呢?不然为何女人只有怀孕之后才有母乳而不是乳房发育完整之后就能产生?可见基因的确是有为了迎合繁殖的性状规律。而正是这种繁殖的无条件的行为或许就是母爱乃至所有情感的原始出发点呢?第二是性需要,性和繁殖需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性需要可以说是从属于人类的性欲望,而在动物身上来说性即是繁殖交配,看那蚂蚁筑分工不就是为了蚁后繁殖吗?我不清楚人类性欲望是经历过什么样的过程从交配繁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本能欲望的。性满足最直接的就是异性之间的那点事,可是不能说性满足唯一就是男女之间的那点事,性满足是有很多方式的。性是一种欲望,凡是带有欲望满足的活动都可以视为性活动,例如某种爱好,弗洛伊德把性视为原始欲望本能。不过这里谈婚姻满足人那种本能需要那就是狭义上的性了。所以从动物性的角度来说,婚姻满足了或者更准确来说规范了人类繁殖和性需要。那么婚姻究竟是什么呢?

从哪可以看出婚姻状况(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婚姻)(1)

人类不需要婚姻,但是人类社会需要婚姻。无疑就文明角度来说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需要婚姻关系。婚姻是社会产生的一种生产关系,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其从属于社会文明,因为文明需要秩序,需要控制这种秩序,国家就是文明秩序的机构,从这个角度去了解民族、阶级、意识形态就能了解婚姻其实是这里面的一种生产关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社会文明的秩序里生活,我们所有的需要都要遵循社会的秩序,就算是像繁殖和性需要这种先天性本能的需要也不能超越文明的规则,除了法律和道德的控制,我们时时刻刻还会受到来自自己内心良心的监察。这就是文明厉害之处。我相信婚姻的产生是两种生产需要产生的,一种是人类繁衍生产,一种是人类生存物质生产。当人类走进有组织的部落关系,那么就会有生产,那就有组织分工,从社会角度来说人是最基本的生存力要素,从基因繁殖本能来说,种族需要繁衍,于是最初的婚姻关系得以产生。无论是采集社会还是狩猎时代,男女分工合作是彼此的需要(这里的需要就是繁衍和生存两种),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男女分工越来越密切,家庭单位越来越明显,直到进入农业社会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单位的社会关系就定型了。

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变化,在以婚姻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关系也在变化。这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那么从婚姻角度出发,是什么在维持婚姻发展的呢?

维持婚姻关系的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本能需要,也就是繁殖需要、性需要和情感需要;第二是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社会观念愿景来说,每一个人还是很渴望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的,极其讨厌婚姻里面背叛、分离等等情况;第三是社会分工,婚姻家庭的建立是为了每个人在婚姻里合作更好的生活,婚姻组建目的就是为了一加一大于二,可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化和生存力的高度发展,男女之间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逐渐变得非必要了,加上女性社会地位和男女观念的变化,对比传统密切的婚姻关系来看,的确有点岌岌可危。加上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也在冲击着婚姻关系。虽然社会法律对婚姻加以契约的方式规范秩序,可是当情感的作用退怯,法律上的结婚证就是一张废纸了,而倘若人们冲破道德观念,可以从婚姻之外获得繁殖和性满足的时候,婚姻就不存在了。

希望无论时代怎么变,社会分工如何,婚姻里还是更多注重情感吧,这个最为珍贵的东西在欲望的冲击下太脆弱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