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一支香代表一心一意(受这五种香的熏陶久了)

我们在道场里天天学法、行法,天天在这里被香熏陶,久而久之,就能和法合而为一。

一九八三年十月十六日开示

宣化上人

我们在道场里天天学法、行法,天天在这里被香熏陶,久而久之,就能和法合而为一。

佛法有五分戒香,所谓: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以这五种香来熏,时间久了,就能开悟。

刚来的人,觉得格格不入,香是香,我是我,互不相关。但是在这里常熏,不知不觉中便和香气成为一体。古人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为什么?因为合而为一,成为一体的缘故。

有善根的人,在这里熏久了,就能豁然大悟,也就是开悟了。开悟有什么好处呢?开悟了就能把一切理论都明白,不再糊涂了,破了无明,显出智慧。

无明好像黑漆桶一样,里边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开悟时,就露出光明,破了黑暗,一切一切都清清楚楚,洞然悉见。

佛学常识一支香代表一心一意(受这五种香的熏陶久了)(1)

不要像古时那个“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他爸爸去偷人家一只羊,警察来调查,问他爸爸:“你是不是偷人一只羊了?”他父亲说:“没有,我没有偷羊。”

他儿子说:“怎么没有啊?我亲自看见你偷人一只羊,你把羊杀了,把羊肉都吃了,羊皮给卖了。你怎么说你没有偷?”儿子给他去作证,说他父亲偷羊。

不应该这样子,你就明明知道你父亲偷羊,有人来调查,你赶快跑,不要去当证人,说:“我看见了,是他偷的。”不要这样子。所以不要“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这叫敬上。

念下,念就是慈悲,对下边的小孩子,对在你以下的人,你都应该对他慈悲一点,不要有不爱护的心。

“矜恤孤寡”:矜,是怜悯;恤,是周济,就是布施给他一点东西,帮助他。“幼而无父曰孤”,小孩子没有父亲,叫孤儿;“老而无夫曰寡”,老年的女人没有丈夫,叫寡妇。这两等人,都是很值得可怜的,所以就要矜恤孤寡。“名慧香”:这就叫智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四、解脱香”:第四种是解脱香。什么是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现在听清楚了吗?没有所攀缘!自己心里,没有攀缘心,这就是解脱。

“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你若有所攀缘:“啊!我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这就是没放下,就总想着这件事,这就是念,有这种的邪念了。攀缘,就不得到解脱;你想得到解脱,就是要自己心里没有攀缘心。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耽空守寂。则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攀善缘,也不攀恶缘,也“不可耽空守寂”:有的版本说“沉”空,这是个错字,本来是“耽”空。耽空,就是执着到空上;守寂,守着这种空寂。

你不能说是:“我坐在这地方,什么也不学,我就空了!”那变成一个顽空,什么用也没有。

好像皮球里也是空,但是那个空,什么用也没有,被皮球在外面包着,里边虽然是空的,你一点也不能利用。

这耽空守寂,也就和皮球里那种空的境界是一样的,这叫顽空。那种空,你说有什么用?一样是空,但却不是像虚空的空,那是顽空;耽空守寂就是那个样子,那种空,你说有什么用?

所以那就表示这个人,一天到晚那么坐着,死坐死坐的,他就百物不思,什么也不想。坐到这个地方,到吃饭的时候,他吃饭,到睡觉的时候,他也睡觉,但是他什么也没有干。

睡觉还有作梦的时候,他坐在那个地方,连梦都不做,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把光阴都空过了,这就叫耽空守寂。

要怎么样子呢?“则须广学多闻”:你要广学,看很多的书;多闻,多听讲。好像现在我们听经,练习佛法,这就是多闻。

佛学常识一支香代表一心一意(受这五种香的熏陶久了)(2)

所以好像有一些人,他也想学佛法,但是他不听经,也不实在去学佛法,自己根本就一窍不通。你问他佛法的道理,他说他都懂了,可是他什么都不懂,这就是这一类耽空守寂的人。

“识自本心”:你要明白自己的本心,“达诸佛理”:明白各种佛理。“和光接物”:怎么叫和光呢?那个是灯,这个也是灯,灯都有光,这光和着那光。

你看灯光和灯光,有没有打过架?有没有起过冲突?那个灯光说:“你的光比我亮,不可以的,你快把你的光收回去!”就打起来了。没有!

又或者那个灯光说:“啊!你的光根本这么小,你可以再亮一点;要不然,你不要同我在一个房子里做光!”没有的,没有这么讲,这就叫和光。

和了!明白了吧?就是大家在这一个世界,你行你的道,我行我的道,各行其道,各不相妨恼,你也不障碍我,我也不障碍你,这就叫和光,光就是光明。

就是你的名誉最高,我也不能说:“因为你的名誉高,我要把你打倒,显出我有名誉。”这就不和光。你行你的是,我行我的是,就各行其是。

好像有人妒忌我,可以的,但是我不妒忌人。你比我愈好,我愈欢喜;你愈成功,我愈高兴,这样子就是没有妒忌心,这也就是和光。

那么说:“我和他和光,他不和我和光。”你若和他和光,你就不会知道他不和你和光。你若知道他和你不和光,那你也还没和他和光。明白了吗?他不和光,那是他的事,我不管!我和他和光。

接物,什么叫接物?接,是接引;物,是众生,就是机;接引众机。

你欢喜大乘佛法,我就给你说大乘佛教;你欢喜小乘佛教,我就给你说小乘的四谛法;你欢喜行菩萨道,我就给你讲六度万行;你欢喜阿罗汉法,我就给你说十二因缘。应众生机而给他说种种法。

佛学常识一支香代表一心一意(受这五种香的熏陶久了)(3)

果宁找dictionary(字典),说:“接物是help other people(帮助他人)。”这不仅仅是help,不仅仅是帮助,简直就是接引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这就叫和光接物。

你要无我无人,才能和光接物。你不要接了一个人:“啊!我又度了一个僧,多大功德啊!”“啊!我现在度了三个比丘、两个比丘尼出家,这功德有多大啊!”若一有这个心哪,那连一粒微尘那么多的功德,也没有了。

要怎么样子呢?“无我无人”:做了,行无所事;做过的事情,像没有了,无我无人。“直至菩提”:乃至度人都成佛,也不执着这种度众生的功德。

所以《金刚经》上不是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而事实上,我一个众生也没有度。你看这种境界!

你光念,晚间念《金刚经》,早晨也念《金刚经》,念来念去,你对《金刚经》的意思,一点都不了解。完了,到时候还说:“噢!你看我呀!”还有个我呢!

什么东西都把“我”摆到前边,那你念什么《金刚经》呢?念《金刚经》,要也没有人,也没有我,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寿者,这一切都是诸法空相。你看这多妙啊!所以要真正明白经义,直至菩提。

“真性不易”:真性也不变易,就是不更改,“名解脱知见香”:就叫解脱知见香;连你的知和见都解脱了,都没有了,无所执着了。

“无我无人观自在”,无我无人,就是观自在菩萨。谁是观自在菩萨?你能无我,无人,就是观自在菩萨。“非空非色见如来”,你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色就是有,有色相。你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那就见到佛了。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善知识”:六祖大师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此香”:五分法身香,这是在你每一个人的法身里。所以“各自内薰”:你应该用这种法身的香,向你法身里来薰。“莫向外觅”:不要向外去找,不要向外驰求。

佛学常识一支香代表一心一意(受这五种香的熏陶久了)(4)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阿弥陀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