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理念(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理念(生态文明关键词)(1)

【生态文明关键词】之新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理念(生态文明关键词)(2)

“新发展理念”是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简称,是我国发展理念的伟大创新。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就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解决生态资源环境和公众工业病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得更好互动。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使国家发展获得深厚伟力。“创新是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协调是发展的基本方法,绿色是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是发展的时代特征,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根本归宿”(黄坪明)。

新发展理念深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要求,丰富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内涵,彰显了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的科学运用和生动发展(黄坤明)。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转变,迫切需要创新作为引擎,实现五个转变与创新:

(1)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与创新。生态文明要求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把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在经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资源的作用,最小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资源与环境是有机联系的两个侧面);要求换弃工业文明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以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危害健康为代价的经济模式和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生产方式,创新低投人、高产出、低排放、高效益的生产方式;要求创新生态文明消费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相统一与最优化,走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人类健康幸福的发展道路。

(2)科学技术的转变与创新。工业文明生产力是二维技术的创新,其特征是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应,往往出现负价值,所以这种技术也被称为“双刃剑”。生态生产力是三维技术的创新,即现代生态化技术体系的创新,它除了上述二维技术外,还要根据现代生态学原理研发的、能够贯穿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现代生态化技术(如绿色技术、循环技术、低碳技术、仿生态技术、智能化技术等,也称为横向技术),以及由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的现代三维新技术平台,它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和最优化的综合技术体系。因为破除资源、环境和健康的约束瓶颈是全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难题,而这种技术体系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技术体系;因为这种技术体系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链和产品链不断延伸,产品从低端走向高端,产业从低级走向高级的重要技术体系;因为它所形成的一系列产业集群,如生态化新能源产业群、生态化制造业集群、生态化新材料产业群、生态化健康产业群、生态化环保产业群、生态化农业集群、生态化现代服务业集群等,都成为许多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所以对现代生态化技术体系(三维技术)的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奋力抢占的科学技术及其设备制造的制高点。

(3)经济管理的转变与创新。工业文明经济管理的显著特征是直线管理、末端管理和行为管理,比如对产品质量的末端检验,一旦发现不合格,要全部废弃或重新再造,既浪费资源、时间、人力,又污染环境;又如对污染的末端治理,也是既浪费资源,又少出产品,且末端治理的成本往往很高,还很难根治,所以企业甚至是地方政府都常常是消极的态度,公众也不放心,管理的效益很低。生态文明要求创新经济管理,综合应用现代生态学、管理学、系统学、协同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实现从末端管理走向过程管理、从直线管理走向循环管理、从行为管理走向和谐管理、从低效益管理走向高效益管理。

(4)市场的转变与创新。主要是发展生态文明消费型市场,它不但能极大地创造新消费,还能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创新,当前最重要的是创建绿色诚信市场,这是发展生态文明经济的最关键环节,要让绿色产品、低碳产品、有机产品等能够切实促进公众的安全、健康和幸福,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并在市场上确实体现其价值与价格,使企业在转变生产方式中获得持续的内在动力。

(5)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转变与创新。中共中央、国务院已发布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转变与创新文件,它“涵盖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不同层级的主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制度体系”(赵建军),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南。

和谐协调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国内国际的积极因素实现共赢;需要协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协调区域间、部门间、政企间、产业间、产学研间等的利益与关系;需要协调价格、法规、政策、金融等的杠杆作用。而最重要的是建立生态文明各种经济形态的协同发展机制:主要是创新经济、体验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传统经济的改造提升、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等各种经济形态的协同发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调。这是不言而喻的。生态文明建设到现在,面临最重要而又最艰巨的任务是: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试金石。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这是新的综合国力的核心点;加快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修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这是新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是新综合国力的重要元素(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最亟须补齐的短板);公众健康是新综合国力的核心,因为公众健康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素质、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等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新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国家发展深厚伟力表现,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大计;国际竞争新优势有经济硬实力(如国际绿色贸易)、文化软实力(如生态文化具有全球性特征)、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外交话语权等方面,我们把绿色发展做好了,就有许多主动权。

开放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定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同事业,“地球村”更需要开放的视野,所以要站在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内外联动,合作共赢。

共享发展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生态产品、良好环境、健康幸福等的期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烈,生态文明建设是最公平最普惠的绿色富民、绿色惠民的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生态文明关键词》(主编:黎祖交 本条作者:廖福霖 编辑 吕子乔)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理念(生态文明关键词)(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