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故事大全100篇(古今妙联故事集锦)

1.相传旧时有一书生,衣食无着,一日饿极,伏于泉畔饮水充饥。一老秀才路过,见面问之曰:

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

书生答道: 

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

联语用析字双关法。“欠”与“食”组成“饮”字,“白”与“水”组成“泉”字,“才”与“门”组成“闭”字,“上”与“下”组成“卡”字。

抗战时期,蒋介石政权层层克扣教育经费,加上通货膨胀,教职员工苦不堪言。某大学教师愤题如下一联:“ 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 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此联显然是老秀才联句之脱化和仿作。手法与前完全一样。

2.《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云,明万历年间,艾自修与张居正同科中举,艾名列榜末,旧称背虎榜。张嘲之曰:

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艾当时未对出。张当上宰相后,相传与皇后有暧昧关系,艾抓住这一点。遂得了下联:

张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联语对得很工。两联先用嵌名,然后联珠(“自修,自修”与“居正,居正”)、重言(修、正)。

3.《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其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不太满意。唐伯虎给他另写了一副,曰:

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

蚊子、虱子,皆为嗜血动物,人人见而厌之。以此比喻生意和铜钱,形象不言而喻。此商人居然“大喜”,足见其无知与浅薄,联趣正在这里。此联除用比喻外,还用了重言(队,越)。

4.《解人颐》言,明代僧人姚广孝,在街上遇到林御史。林曰:

风吹罗汉摇和尚,

姚对道:

雨打金刚淋大人。

罗汉,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仅次于菩萨一级。皆因是光头,故常以用作对和尚的尊称。摇,谐姚。金刚,佛教护法神,因个头都塑得很大,故此用称“大人”。淋,谐林。联中用了嵌名和双关。

对联故事大全100篇(古今妙联故事集锦)(1)

5.清周起渭任江南主考,一日游碧波洞,见洞口右侧贴有如下一联:

乌须铁爪紫金龙,驾祥云出碧波洞口;

周起渭索笔对下联于左侧:

赤耳银牙白玉免,望明月卧青草池中。

联以颜色见趣。上联含乌、紫、碧三色,下联则以赤、白、青三色对之。又嵌“紫金龙”、“碧波洞”、“白玉免”、“青草池”之名。极为形象。

6.《坚瓠集》云,常熟人桑民悦以才自负,居成均之时,为丘仲深所屈,遂入书院任教,书一联于明伦堂云:

文章高似翰林院,

法度严于按察司。

翰林院,官署名。清代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在其中供职的成员由每年考中的进士选拔。法度,此指学观。按察司,一省主管司法的最高机构。

此联仍是自负,真可谓文如其人。联语用借代,翰林院代翰林学士,按察司代按察司的法度。

7.袁枚《随园诗话》载,清乾隆进士蒋起凤有一诗联云:“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后不知何人将其改作对联,曰:

人生惟有读书好,

天下无如吃饭难。

此联仅将蒋联之“只”改作“惟”、“修行”改作“读书”,境界便大不相同。此种将别的诗词联句改动一下便出新意者,谓之“脱化”。

“人生”二字,或作“世间”。“间”与“下”均为方位词,对得更工。但世间即是天下,有合掌之嫌,似又不可取。

8.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有句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清末,聂伯毅换下其下句以言袁寒云曰: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黄金散尽为收书。

下联亦成句,只未详出自何人。

又梁羽生任香港《新晚报》编辑,或投一联云:

白日放歌须纵酒,

黑灯跳舞好揩油。

下联形象地反映了香港舞场情况。揩油,借喻越轨行为。

9.《奇趣妙绝对联》云,旧时有一文人,因无钱贿赂而屡试不第,愤而弃文经商。一日在店堂挂一联曰:

主考秉公,公子公孙公女婿同登金榜;

旁加小注,谓凡应试不第者对上下联,该店聘为二掌柜。后有张生者,满腹诗书而名落孙山,返店时对出下联:

小生有怨,怨天怨地怨丈人不是朝官。

联语“公”字与“怨”字先连珠而后重言。上下联前后呼应,浑然天成,无情地揭露官场的黑暗腐败。

对联故事大全100篇(古今妙联故事集锦)(2)

10.《奇趣妙绝对联》介绍,明代江西吉水人罗洪先,乃嘉靖年间状元。一次与友人乘船到九江,遇一船夫出联请对:

一孤帆,二商客,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罗未对上。一直到一九五七年,佛山市工人李戒翎找九江香木材,托八七五六号轮船自十里二日运到。而一九四三年有人找此木材却整整一年才到货。有感于此,遂得下联: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五六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11.《坚瓠集》载,清代朱亦巢幼善作对,其家附近田中有一巨石名石牛,旁有僧庵曰石牛庵。一日偶同父友某漫步至庵,某即出对曰:

石牛庵畔石牛眠,种得石田收几石?

亦巢对道:

金鸡墩上金鸡宿,衔来金弹值千金。

金鸡墩,亦当为附近地名。弹,谐蛋,语带双关。上下联皆嵌名,上联重“石”与“牛”,下联重言“金”与“鸡”。

12.相传旧时有位学生想试探先生才学,傍晚时分,装着前来问字。时值先生关学堂门,学生出联云:

门内有才何闭户?

先生对曰:

寺边无日不逢时。

上联谓先生如果关门就是无才,下联言现在日已下山,本当关门了,学生你来得不是时候。两句都是寓意双关。而这种双关又是靠析字来实现的:“门”中加个“才”字正好是“闭”字,“寺”字边加个“日”字便是“時”(时的繁体)字。

13.《对联话》载,清代有施粥厂,施粥以济饥民。朱彝尊题一联云: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联语以对比手法写,颇合哲理。第二句之“饱者”与“饥者”、“得时”与“失时”为自对,“者”与“时”又为重言。

14.清曾衍东《小豆棚》云,王梅读书有过目不忘之功,但二十年穷愁潦倒,只能于上肖寺寄读。一日外出,为一翁约至家中进食,见其女有怠慢之意,谓“人不患有司之明,当患吾学不成耳”,遂请女面试。女出句令对曰:“鸟惜春归,噙住落花啼不得。”王无对,谓女以此相扼。女谓王何不以此扼人。王出对云:

芍药花开,红粉佳人做春梦;

女知其谤已,应声对道:

梧桐落叶,青皮光棍打秋风。

两联皆用比喻。梧桐落叶之的,即成青皮光棍,在秋风中摇摆。光棍,乃无家无室之人。打秋风,旧指利用关系向人家取财物。下联影射王梅,同上联一样,皆语带双关,而刻薄则有胜于上联。

15.《坚瓠集》载,有两吏员候选典史,南者欲得北,北者欲得南,于是相争。主持者命对曰:

吏典争南北,南方之强欤,北方之强欤?

一吏对道:

相公要东西,东夷之人也,西夷之人也。

强,胜也。东西夷,指未开化地区。“南北”与“南”、“北”,“东西”与“东”、“西”皆为总分。“东西”用其物件之义又借其方向之义与“南北”相对,是为借对。“方之强欤”、“夷之人也”又为重言。

对联故事大全100篇(古今妙联故事集锦)(3)

16.相传清代一捐官,不通文墨。到某地担任主考,不能阅卷,便将考生号码写置筒中,先出者为第一,依次类推,直到名额检满为止。有人作联嘲之云:

尔小生论命莫论文,碰!

咱老子用手不用眼,摇。

联语仿主考官的口吻来写,是为假称,又重言“论”、“用”。“碰”、“摇”二字尤其使人觉得滑稽。

此联尚有另一版本。“尔小生”作“尔等”,“咱老子”作“吾侪”。这个版本显得更雅,但“尔小生”与“咱老子”带点粗野,更能表达这位主考官的真面目。

17.孙保龙《古今对联丛谈》云,郑板桥在淮县上任不久,一塾师前来告状,谓主人请他教学,议定一年酬金八吊,但年终未曾兑现。板桥疑塾师误人子弟,遂以大堂灯笼为题,出联曰: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塾师对道: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板桥见塾师并非无能之辈,即判塾师为胜,并留其在衙办事。

联语用了叠词、自对及上下对句相对(以“春夏秋冬”四季对“东西南北”四方)等技巧。

18.《中国楹联大观》言,清末孙中山留学归国,途经武昌时,闻张之洞办洋务兴实业,欲与一见,便投名刺曰:“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用此种口气同他说话,便在纸条上写出一联。让门官交孙中山。联曰: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旋即写出下联传进去: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见了,暗暗称奇,立即下令开中门迎接。

张之洞在出联中在摆官架子,孙中山在对句中则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慨予以折服。两人之联皆各切身份。

19.《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载有一联:

玉澜堂 玉兰蕾茂方逾栏 欲拦余览

清宴舫 清艳荷香引轻燕 情湮晴烟

此联以妙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取胜。将此联反复快读,即成绕口。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为当年光绪帝寝宫。清宴舫,一名石舫,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为园中著名水上建筑。

20.《奇趣绝妙对联》言,明代解缙一日与友宴饮。友出联曰: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解缙对道: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每个月前十日为上旬,初一(即上旬上)为朔日。中间十日为中旬,十五(即中旬中)为望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上下联前二句各为回文,末句共嵌四个名称。“旬”与“日”,“月”与“阳”又为重言。

对联故事大全100篇(古今妙联故事集锦)(4)

21.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是不拘一格。

22.传张学良将军曾撰一联云:

两字让人呼不肖,

一生误我是聪明。

两字,即“不肖”。此将“不肖”置后,是为同位语倒装。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令张学良不得抵抗,并退出东北,张为执行命令而深感痛悔,上联即反映此种心情。下联则为后来发生的西安事变所证明,即轻信蒋介石的“诺言”而遭终身软禁,此将“聪明”置后,亦是倒装。

23.《素月楼联语》云,乾隆状元秦涧泉学士,江宁(今南京)人,秦桧,亦江宁人,人以为涧泉为桧后。一日涧泉至西湖,人故请其瞻拜岳坟并题联,涧 泉无奈,题云:

人从宋后无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忠奸之判,俨如冰炭。秦桧之害岳飞,遗臭一至如此!

“无名桧”,亦作“羞名桧”,还有作“少名桧”者。联语以抒发真情实感取胜。

24.《长安客话》云,明太祖与刘三吾微服出游,入市小饮,无物下酒。朱出句云: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三吾未及对出,店主送酒至,随口对道: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次日早朝传旨将店主召去,赐官,店主固辞不受。

东西,在联中指下小酒菜,但它又可表示方向。下联“南北”,正是与其方向之义相对,是为借对。

对联故事大全100篇(古今妙联故事集锦)(5)

25.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

王老者一身土气,

王老头对道:

朱先生半截牛形。

秀才默然。

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

26.《楹联丛话》载,郑板桥辞官归田后,一日在家宴客,有李啸村者至,送来一联,观之出句,云:三绝诗书画。板桥曰:“此难对。昔契丹使者以‘三才天地人’属对,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称为绝对。吾辈且共思之。”限对上后就食,久而未能,再启下联,曰:一官归去来。咸叹其妙。

唐玄肃二宗时,有诗人郑虔,诗书画皆工,时称“郑虔三绝”。上联以郑板桥比郑虔者。又东晋陶潜,于彭泽令上挂冠归隐,作《归去来辞》,下联又以郑板桥比陶潜。两比皆为暗誉,且皆确。

27.《奇趣妙绝对联》云,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餐罢得句云: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时未得对句。适逢主人报帐曰: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达夫以为主人是说对句,经交谈,不禁大笑。

三竺,指上、中、下。六桥,指苏堤上有六座桥,即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因巧合与误会而成联是这副对联的情趣所在。上联全为杭州山水,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尤其工整,很难得。

28.旧时娄某与薛某是朋友。娄某先在南方发展,颇有成就。薛欲投靠,娄予以婉拒:江南日暖难存雪。后薛北上谋生,几经坎坷,终成家业。此时娄日渐衰败,不得已想寄居薛下。薛回敬道:塞北风高不住楼。“雪”与“薛”、“楼”与“娄”谐音双关,此联浑然天成。

对联故事大全100篇(古今妙联故事集锦)(6)

29.清代状元林大钦,少年时便才学远近闻名。一日,一位姓叶的私塾先生想考考他的真才实学,便出联道: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林大钦随声答道:梅花放发,哪曾见得叶先生

30.旧时某夫妇新婚之夜,新郎揭开新娘盖头,忽出一联:十八年前未谋面

新娘是个有胆有识的女子,细声应道:二三更后便知心。妙哉!一切尽在此言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