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上的内功怎么练 武术中的呼吸修炼方法

中国古代,呼吸修炼非常普及,不论是道家、儒家、佛家、医家、武术界,甚至巫师神汉,都从呼吸入手进行修炼;历史上很多名僧高道、名医大儒、武学大师都有很深的呼吸功夫,并有理论建树。例如,孔子、颜回、朱熹、苏东坡等,以及近现代的曾国藩、郭沫若、孙禄堂等。

围绕养生、修炼,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多呼吸修炼的实践和学说。例如,吐纳食气、导引行气、坐忘禅定理气、踵息胎息闭气等,这些被中国武学借鉴吸收,成为内功修炼方法。

很多人把呼吸修炼说得玄之又玄,需要强调的是,不当的呼吸训练,能产生巨大的危害,例如闭气不当,引起身体缺氧,会出现幻觉,重度缺氧时会出现酒精和乳酸中毒,伤害肌体,甚至窒息身亡。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关于内功修炼过程中“走火入魔”的描写。“走火入魔”与呼吸导引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一、吐纳

(一)吐故纳新

吐纳之术的核心思想是吐故纳新,用其新,弃其陈。吐,就是通过深长的吐气,吐去故气、死气。纳,就是通过深长的吸气,获取新气、生气。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导引图》(图 5.1),记载了模仿鹞、鹤、熊、龟等多种动物的动作,可以视为武术仿生学的开端。东汉华佗把模拟动物的舒缓导引节奏加快,演化成“五禽戏”,“五禽”即虎、鹿、熊、猿、鸟。

《易筋经》传说是北魏时菩提达摩所传。虽然融入印度瑜伽和佛教的禅定之学,但其十二势之动作,无不是以吐纳导引为主。久练不仅可使气力凝坚,而且能够强筋壮骨,说明导引行气术与传统武术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五)导气会和,引体会柔

魏晋以后,受玄学影响,导引术的理论开始深奥。晋代李颐注释的《庄子·刻意》,把“导引”解释为“导气会和,引体会柔”,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的结合。

(六)导引行气

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把导引与行气并列相称。而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文字说明中有两处直接提到呼吸。如“印(仰)浑(呼)”与“笑(猿)狰”。“印浑”是仰身鸣叫的意思,“笼浑”是猿猴啸叫的声音。图中(右下角)相应的形态是胸部扩张,双手向后举,其动作旨在加强肺部呼吸功能,即通过“塑形—传神—入意—调气”达到控制呼吸的目的。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然里面空虚却不会穷竭,越是排除,它风量越多。导引行气就是依靠身体运动,像拉风箱一样,促进气脉运行,不仅增加机体与外界的能量交换,而且促进体内各组织之间的能量交换,增加能量交换的总量、深度和质量。

武术上的内功怎么练 武术中的呼吸修炼方法(1)

(七)郭沫若解释《行气铭》

天津历史博物馆存有一件战国时期的“行气铭玉杖首”(图 5.2),曾是合肥李氏即李鸿章家族所藏之物,在十二面棱柱体上刻有 45 个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郭沫若翻译为,行气时要深深吸气,体内蓄积的气体增多,然后引气下伸,稍停,意固气于下焦;然后缓缓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下伸的道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即缓缓呼气,直到腹中秽气全部吐出为止。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铭文记述了“吐纳行气”的要领,把行气分作九个阶段:“深”“蓄”“伸”“定”“固”“萌”“长”“退”“天”,是中国年代最早的行气养生文献,透露出以形体伸展姿势促进腹式呼吸和行气的理念。

四、坐忘禅定理气

(一)颜回坐忘

《庄子·大宗师》记载了一段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什么是“坐忘”。颜回对老师说,自己有了进步,孔子问什么进步,颜回告诉老师:“忘礼乐矣。”

孔子说,很好,但做得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说:“忘仁义矣”。孔子仍然说,很好,但还做得不够。直到后来颜回说“回坐忘矣”,孔子听了后,非常惊奇地问:“何谓坐忘?”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为坐忘。” 意思是说,忘却自己的肢体,停止自己的思想,离弃形体,摆脱了知识和智慧,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就叫“坐忘”。

(二)朱熹静坐调息

坐忘被宋明理学家发展为静坐调息。朱熹说:“始学功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 朱熹《调息箴》说:“予作调息箴,亦是养心一法。盖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息数停匀,则心亦渐定。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也。

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猗。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吸,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

(三)心斋、守一与禅定

与儒家的“坐忘”相近,道家、禅宗更是光大了“心斋”“守一”和“禅定”等方法。《庄子·人间世》提出了“心斋”概念:“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

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又在《在宥》篇中讲述了“守一”之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敦煌遗书《呼吸·静功妙诀》中有“盘脚大坐”和“瞑目视脐”两句话,前者讲的是怎样去坐,后者讲的是凝神气穴,内视反观。佛教禅宗在印度瑜伽术和儒道坐忘之说基础上演变出中国式的坐禅(禅定)方法,同样注重控制呼吸,讲究“观照”。

(四)苏轼的内视坐忘功法

宋代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描述了“内视坐忘”方法: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36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唯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漱炼津液。

这种观想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有颜色,默想内视五脏各具其色,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

五、耳听身后定喘穴

很多人练拳时气息很粗,很浊,连呼带喘,如何应对?一方面当然是要坚持锻炼,因为气喘、气急都是功力薄弱的表现,坚持锻炼,肺活量增大,身体摄取氧气的能力最强,气息自然会渐渐悠长。另外,如果说捷径的话,就是耳听身后定喘穴,立即可以使鼻息轻微。耳听身后,可以使人体重心向后微微移动,减轻了对前胸的压迫,肺和膈肌等器官得以舒展。

另外,定喘穴本身对于治疗咳喘有很好的效果。定喘穴的位置在人体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 寸处。定喘穴具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功能,效果明显。中医临床上,配合肺俞穴、中府穴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颈项部扭挫伤等。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孩子咳嗽不停时,大人总是帮他拍拍背,其实就是要拍这个定喘穴。

本文摘自邱海洋博士武学著作《中国武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