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人之法行君子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一般的解释是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或者简单地说是“君子团结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团结”,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用小人之法行君子之道?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用小人之法行君子之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用小人之法行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一般的解释是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或者简单地说是“君子团结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团结”。

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是指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所有上面的理解都是认为圣人在讲为人处世。但是不要忘记,这是在论语的“为政”篇中出现的。是“为政”2.14篇目,而前面讲的是什么呢?2.12篇目是子曰:“君子不器。”2.13篇目是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5篇目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既然是讲的为政篇,应该是讲的治理国家的道理,2.11篇目应该讲的是君王如何教化天下,2.15篇目思和学的关系,那么2.12篇目、2.13篇目和2.14篇目讲君子就应该不是道德的标准,而应该是君王应该做什么?

我们知道,先秦早期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意思。对“君子”一词具有道德意义的只是从孔子开始的。但孔子除了对君子的论述外,还论述了“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有人认为上述都与“君子”相关。但是,是不是圣人讲的君子真的是道德有意义呢?可能有的是。但是,在《为政》篇目中讲“君子”是不是真的就是道德的含义呢?并不一定,可能仍然是为君之道。那么,如果君子指的是君王,那小人就不是道德上的小人而仅仅是普通人,与大人相对。

为君之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样呢?

那就是“君王也有小圈子但这个小圈子不是用来对抗的,普通人可以对抗但不能搞小圈子。前者讲的是治理国政时不要树敌,更不能把小团体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和手段;而普通人则不一样,普通人可以相互对抗和对立但不能搞小圈子。因为往往小圈子会动摇社会的根本。

这才是圣人讲的治国之道啊。

作者:麒鉴,资深自由撰稿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签约名家,博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