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去世时刘墉多大(作为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

刘墉(1720年-1805年),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他是乾隆朝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刘统勋长子。后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统勋去世时刘墉多大(作为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1)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刘墉形象

世代进士、出身官宦

刘墉,康熙五十九年出生于山东诸城,此时他的父亲刘统勋还没有走上仕途,仅是举人身份。

刘统勋去世时刘墉多大(作为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2)

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画像

曾祖父刘必显(1600年~1692年),明朝天启年间的举人,满洲进驻中原后,招揽天下人才,刘必显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中进士。后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阶奉直大夫。虽然官职不大,这也是受当时重满轻汉的社会环境所致。同时,这也是刘氏家族走向名门望族的一个开端。

祖父刘棨(1657年~1718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出身,博学多才,官至四川布政使。为官一生,勤奋不懈,后以劳累而卒。布政使这个职务在地方上算是非常大的官员了,因为“布政使”在品阶上为从二品,和巡抚同级,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类似于现在的省长,俗称“藩台”。

刘统勋去世时刘墉多大(作为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3)

刘墉之父、东阁大学士刘统勋画像

不过刘墉还没出生时,刘棨就去世了,所以刘棨没能见上他这个孙子。毕竟隔辈了,这对于刘墉来说,倒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来说,是非常不幸的!因为他当时还没有考中进士,自己的布政使老爹就不在了。不过,好歹是卒于任上,又加上自己博学多识,所以几年后也考取了进士功名。

父亲刘统勋(1700年—1773年),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治水能臣,多年担任漕运总督,因治水之功,深得乾隆赞赏。乾隆十三年后,升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乾隆十九年(1754年),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

刘统勋去世时刘墉多大(作为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4)

电视剧《天下粮仓》刘统勋形象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乾隆三十年(1765年)任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就在当年的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在早朝的路上,猝逝于所乘轿内。乾隆亲自前往吊唁,忍不住啼哭。并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赐谥号“文正”。要知道,在整个大清296年历史,一共有才有8位大臣获“文正”的谥号。

恩荫举人,进士及第

在明、清科举制度达到鼎盛的时代,科举考试的历程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院试获得生员也就是秀才的资格;接下来才能参加各省的乡试(秋闱),中者称之为举人;再往下就是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春闱),取约300名左右,成为贡士;最后才能在皇宫内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功名。

刘统勋去世时刘墉多大(作为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5)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刘墉参加殿试

而刘墉在科举道路上,前面的步骤全部省略,直接以“恩荫”的形式成为举人,参加了最后的殿试。这一点,刘墉绝对是沾了他老子的光,这在《清史稿》中也有记载,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刘墉的文采还是非常好的,并且写了一手漂亮的书法。以至于,殿试结束阅卷完毕后,很多大臣建议乾隆皇帝,直接点大学士刘统勋之长子刘墉为状元。

不过,这事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哪两个人?乾隆和刘统勋。乾隆帝为啥反对,因为刘统勋作为军机首辅、当朝大学士,刚正不阿,忠心耿耿。若钦点其子为状元,那就去不了地方,在中央有可能会让刘统勋徇私舞弊,做出对皇帝不忠的事情。而刘统勋也认为,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状元,势必会惹出更多事端,因为刘墉若在朝中任职,则会让更多大臣目光集中在他身上,异心之人将会借子之错弹劾父之过。所以,刘墉最后连探花也没能捞上,只给了个二甲第二名进士。

刘统勋去世时刘墉多大(作为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6)

乾隆帝画像

上入翰林,下放地方

刘墉中进士后,乾隆并没有直接外放地方官,而是入翰林授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为何要入翰林院呢?因为清朝文臣逝后,有些人会获得朝廷恩赐的“谥号”来概括一生,一般开头都是“文”字,比如刘统勋、曾国藩的“文正”、张廷玉的“文和”、李鸿章的“文忠”等。但是,能被授予谥号,它有一个先决条件:必须是翰林院出身。所以,刘墉入翰林也就不难理解了,刘墉逝后同样也被授予“文清”的谥号。

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等职。而刘墉呢,也并非碌碌无为的纨绔子弟。为官期间,他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政绩斐然,并得到了皇帝赞许。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就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的故事改编而成。

刘统勋去世时刘墉多大(作为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7)

刘墉影视形象

乾隆三十七年,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在上早朝的路上病逝,这绝对是鞠躬尽瘁、 为国尽忠的典范。乾隆帝在悲伤之余,也没忘了他这位左膀右臂的儿子刘墉。此时的刘墉任陕西按察使刚一年(按察使:主管一省范围内刑事,正三品),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丁忧三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乾隆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

从此,刘墉开始走向朝廷中枢,历任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吏部尚书等职。虽在乾隆后期经历宦海沉浮、官声渐晦,最终在嘉庆朝也算善始善终,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最终于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逝后次日,追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清”,并入祀贤良祠。

刘统勋去世时刘墉多大(作为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8)

刘墉书法品鉴

纵观刘墉一生,其父刘统勋在他的官场生涯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绝不能否认刘墉的个人能力。这一对父子大学士,在乾隆朝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作为汉臣,他们的地位、成就的确让他人难以超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