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腼腆怎么混娱乐圈(内向的朱一龙混不好娱乐圈)

朱一龙腼腆怎么混娱乐圈(内向的朱一龙混不好娱乐圈)(1)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06/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335天

01

朱一龙凭借电影《人生大事》,获得了第35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朱一龙腼腆怎么混娱乐圈(内向的朱一龙混不好娱乐圈)(2)

在成名要趁早的演艺圈,34岁的朱一龙算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毕竟出道13年的他,直到2018年才凭《镇魂》走红,这一年,他已经30岁。

而大器晚成,一方面或许是源于他较慢的成长速度,另一方面多少跟他的性格有一点关系。

朱一龙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上学时,他很少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很多人面前,他容易紧张。

他曾自曝,自己小时候就是个心理活动丰富,但是不太流露出来的孩子,更没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不想吸引别人注意。

这种性格,一直维持到他进入演艺圈。

试戏的时候,其他同学一到剧组都能侃侃而谈,并很快进入表演状态。

但他不行,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人家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少主动介绍自己,也没法“说入戏就入戏”,所以,一直就没法引人注意。

有一次,他在一剧组试戏时,导演直接跟他说了一句“你这性格不适合干这一行。”

他认真思考了几天,并没有觉得沮丧,而是加倍在“成为一名优秀演员”的道路上努力付出。

刚从北电毕业时,朱一龙就签了一家不大的公司。

别人都想找大导演,拍大制作,只有朱一龙一直在拍小制作,同学们不理解朱一龙,朱一龙却说,自己不愿意等几年才拍一部好戏。

“拍就拍了。至少还给了你一个机会能一直拍戏。”“我相信练习,而不是等待。”

因此,不管角色多小、制作成本多低,他都百分百专注投入其中,打磨演技,为日后的演艺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中间,他先后参与了21部电视剧和37部电影的拍摄。

其中有很多不知名的电视剧,小成本制作,角色更是叫不上名来,他甚至还演过“毛猴”。

朱一龙腼腆怎么混娱乐圈(内向的朱一龙混不好娱乐圈)(3)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终于迎来了让他大爆的电视剧《镇魂》,成功跻身流量小生的行列。

说是小生,其实朱一龙已经30岁了。和他同龄的张若昀、林更新等,早就成名多年。

但朱一龙并不觉得遗憾,接受采访时他说:“有了前面十几年的磨炼,才有了现在的我。人生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走。”

而走红之后的朱一龙,并没有被娱乐圈的浮躁带偏,依然带着一颗赤子之心,专注表演。

直到他拿了最佳男主角,也毫不含糊地认为,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是“出作品”,而不是顶着名声赚快钱、割韭菜。

朱一龙腼腆怎么混娱乐圈(内向的朱一龙混不好娱乐圈)(4)

他说过:

“我不会结交太多的朋友,所以就踏踏实实,走好我现在走的这条路,我觉得我只能这么走。”

02

朱一龙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①内外向只是性格维度,不存在优劣之分

传统的评价里,内向代表羞涩、局限,他们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游离在别人的生活之外,很难和人打成一片。

“哪都行,就是太内向,不太会跟人沟通”,成了内向者们最常听到的评价。

但其实,内外向,是气质中指向性一种,只是性格维度,不存在优劣之分

如果一定要比较重要性的话,甚至内向性比外向性更重要一些。

因为,倾向于向内思考、注重反省,相对而言,更容易提高认知深度。

有调查显示,40%的美国公司高管是内向者。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个性格内向者,但他却利用自己的远见卓识打垮了竞争对手,并运用他的经营智慧让微软名噪天下,从而成就了今日的微软帝国。

与他一起共同执掌了微软28年之久的鲍尔默,曾这样评价过他:“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伙子,不太爱说话,但浑身充满了活力。”

内向者最大的优势就是耐得住孤独,否则,朱一龙又怎能在不温不火的十年里,不受外界干扰,一心专注于表演。

而这种“耐住孤独”的特性,也成了他们获得能量和创意的来源。

《人生大事》中有一个细节,朱一龙饰演的主角莫三妹,吊儿郎当地穿过做白事的小巷子。烟瘾犯了摸摸口袋,没找到打火机。

他倒是百无禁忌,地上抄起一张纸钱就拿来点烟,火焰燎起烧到手指,再狼狈甩手跳脚……

朱一龙腼腆怎么混娱乐圈(内向的朱一龙混不好娱乐圈)(5)

仅仅几分钟的镜头,莫三妹这个角色就让观众深信不疑,仿佛他就是那个扑腾在底层,神憎鬼厌,亲爹不疼女友不爱,连狗都嫌的街溜子。

这两个镜头,没有深思过是演不出来的,而“用纸钱点烟”也全是朱一龙的精心设计。

朱一龙的内向性格,极大地提高了他的敏感度和共情力,让他能够精准抓住人物核心本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打造出一个个经典角色。

凡生一利,必生一弊

无论内向还是外向,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外向者,性格相对率直,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意识,相对薄弱。

内向者,由于社交通常只是消耗能量,因此容易逃避社交,导致缺乏社交训练,不善于情绪感染,不善于人际交往。

如果这两种性格的人,想要取长补短,可以针对内外向的可能副作用,适度做调整。

比如:

外向者,可以节制过于频繁的社交,培养独处的能力,多安排一些时间和自己对话;提醒自己要注重细节。

内向者则要发挥人际交往的潜在优势,给自己必要的少而精的社交训练,甚至是公开演讲等等。

当然,这可以阶段进行。社交训练、公开演讲,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增加连接数量和强度,提高影响力的途径。

如果面对面交流有难度,可以考虑文本输出,文本交流先行;如果大范围演讲有难度,可以小范围脱口秀先行;如果陌生人沟通有难度,可以从半熟不熟人沟通开始。

综上所述,其实就是“凡生一利,必生一弊”。

无论是利还是弊,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要识别、预测并提前采取措施,规避可能的副作用。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两者只有差别之处,绝无对错之分

我们只要能够发现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就能成就自己的价值,一如不被人看好的内向者朱一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