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贫困村退出标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陕西贫困村退出标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1)

陕西陇县新集川镇铁马河村、天成镇八龙潭村、东风镇田家岭村三个村是省定深度贫困村。位置僻远、地广人稀、海拔较高,距县城最近的也在 26公里以上,人口均在千人以下,人均耕地 5~8 亩,人均林地 7~14 亩。三个村贫困发生率在 43% 以上,最高达到 65.9%,因病、因学、缺技术、交通条件制约、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是致贫的主要因素。三个村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以粮食、中药材、烤烟种植和肉牛、肉羊养殖以及劳务输出为主。

基本情况与实际问题

调研发现,深度贫困村发展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滞后影响了整体发展。铁马河、八龙潭、田家岭三个深度贫困村,地处山大沟深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普遍表现为交通偏远,群众出行困难,多年没有去过县城的群众比比皆是 ;教育医疗配套不足,群众就医极不方便,子女教育普遍在外寄宿 ;通讯电力设施落后,移动信号盲区较多,电力供应不正常,极大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贫困村退出标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2)

王宁岗(左二)在宝鸡市陈仓区调研,检查大棚蔬菜长势情况

二、恶劣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产业发展选择性小。这三个村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极差,传统的农耕生产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难度较大。特别是铁马河村、八龙潭村属高寒山区,平均海拔均在1700 米以上,有效积温少、无霜期短,干旱、冰雹、霜冻、风灾等自然灾害频发重发,只能发展生长期短、产量效益低的传统种植产业,畜牧业也只能采用粗放的散养放牧的方式,无法实现规模效益和精细化管理,是典型的“种啥啥不成,养啥啥不长”。田家岭村境内沟壑纵横、地面崎岖不平,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区特征,25 度以上的坡耕地占到耕地面积的 60% 以上,全村耕地没有灌溉条件,旱涝不保收,耕地产出率极低,“小麦 玉米 牲畜”是全村群众基本生存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益低下,群众收入来源少。

三、信息交流不畅造成了对外联络闭塞。受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制约,群众对外联络交流不畅、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八龙潭村仅村委会周边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有手机信号覆盖,其余村组均无通信条件,群众打电话要跑 10 多里路才行。由于无法掌握最新的市场行情和产业发展动向,出产的牛、羊等大家畜和蜂蜜、线麻等农产品不能及时对外销售,经常延误商机,严重影响了农民收益。田家岭村群众分居在 8 个山头上,部分群众到村委会办事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达,群众之间、干群之间沟通不便,信息交流共享不及时。铁马河村年轻人基本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以 60 岁以上老人和妇女儿童为主,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对新思想、新理念持排斥态度,思想观念落后。

四、群众文化程度低导致致富门路不广。三个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2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足 100 人,村民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程度低,思维观念还停留在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普遍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等、靠、要思想。即使外出务工的人员,由于自身文化、技能限制,也只能从事建筑普工、劳务临工等劳动强度大、保障性差的艰苦工种,由此导致就业渠道狭窄,收入水平不高。在村务农的群众,不愿利用小额信贷等扶持资金,不愿学习先进技术,发展产业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原因与思考

据分析研究,三个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

一是自我发展意愿弱。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基本同外界脱节。同时,这些地区外来人口多,人员结构复杂,生产生活和贫困状况千差万别,也造成了群众之间相互交流少,抱团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满足于封闭守旧、自给自足的生活,主动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意愿不强。

二是整体投入偏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实施前,各级政府的扶贫工作多以救济式扶贫为主,仅仅是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所需,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深度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易发多发,且地广人稀、资源贫乏,在这些地方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各级财政普遍没有大的投入。同时,由于贫困人口大多依山而居、靠川而住,居住非常散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村级集体经济又比较薄弱,致使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三是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数贫困户自身文化程度低,对教育长期不重视,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就应该打工帮衬家里的生计,造成现有劳动力文化素质也不高,脱贫致富的自身“能力”比较欠缺。封闭、保守的生存环境与闭塞、落后的信息渠道,导致群众思想观念落后,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还有延续的势头。

思路与对策

深度贫困作为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必须用最大的投入、最强的力量、最硬的措施,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方能打得赢、打得好这场硬仗。

一、创新发展思路。贫困非一日生成,改变贫困也非一日之功、一日之役。陇县将按照“人集中、路修通、推三变、建平台、留人才”的思路,长远、系统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人集中”是前提。针对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配套难度大的现状,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深度贫困群众脱贫攻坚“挪穷窝、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教育和引导群众向城镇、社区、中心村及产业园区周边搬迁。立足镇情、村情实际,统筹谋划,采取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实施整组、整村搬迁,用足用活国土资源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用地需要,对列入自然村整村搬迁计划的避灾、生态搬迁对象,参照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政策同步实施,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作,彻底解决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路修通”是基础。针对群众生产生活仍靠畜驮人扛的现状,把建设通组路、田间生产路作为根本大计,让留下来的群众出行通畅、生产正常,让农产品产得好、运得出,真正解决信息不畅、运输成本高、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推三变”是核心。针对产业散弱小的实际,按照“人搬出来,产业跟进去”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资源要素,激活发展动能,激发增收潜能,引进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采取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模式,实现无物不股、无资不股、无人不股,打造股份农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障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建平台”是保障。针对建设缺资金、发展缺项目的问题,提早动手、周密谋划,统筹各类项目资源,探索建立村级融资平台,全面与省、市、县平台精准对接,做好资金承接、使用和项目管理等工作,解决好项目怎么引、资金怎么融、资金怎么用的问题。“强人才”是根本。针对现有村级力量薄弱、人员老化、动能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吸引本村能人、大学生回乡充实两委班子的办法,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建设好、作用发挥好。

王宁岗

陕西贫困村退出标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3)

王宁岗(左一)在陇县调研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情况

二、做实脱贫项目。一是科学谋划基础设施项目。抢抓乡村振兴战略、贫困村提升工程机遇,积极谋划一批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环境整治、标准化卫生室、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通讯等项目,全面提升深度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二是主动承接一批产业项目。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市场,以丰富的林地资源、耕地资源为依托,谋划中药材、苹果、中蜂等特色种植养殖以及三产业融合、退耕还林(草)项目,带动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三是加快实施安全住房项目。《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重点用于贫困发生率超过 20% 的贫困村。主动对接国家的投资重点,抓紧组织申报一批易地搬迁项目,把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从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区域,搬到好山好水好生活的区域,同步规划产业、教育、医院等配套设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强化组织推动。立足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的现实需要,从大学生村官、乡村能人中选任党支部书记,每个深度贫困村增设一个副职岗位,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整合村四支力量,明确总负责人,细化成员分工,推行“三真一创”(真驻、真帮、真心,争创脱贫攻坚模范)工作法,提高帮扶成效。从县级交通、水利、卫计、住建、农业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骨干,指导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安全住房等工作,加快补齐短板,增强发展活力。主动加强与苏陕对口帮扶单位徐州铜山区的扶贫协作,强化项目对接,用活用好援建资金,助力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

四、深入发动群众。采取举办“励志”夜校、田间课堂、政策讲坛、远程教育“四种模式”,邀请省市脱贫攻坚标兵、优秀第一书记担任主讲,讲好脱贫攻坚故事,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 ;组织土秀才、土专家、乡村能人,组成专家合力团讲技术、讲经验,增强贫困群众致富能力 ;组织各村德高望重的群众组成扶贫宣传队,上门入户讲政策、讲志向,增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学习借鉴外地乡规民约、红黑榜点评等好制度、好办法,智志双扶,教育为先,引导贫困户树立“安贫可耻、勤劳光荣”的思想意识,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变“要我脱贫”的被动意识为“我要脱贫”的行动自觉。

作者系宝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宁岗,转载合作请联系zgfpsc@163.com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