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文物(地下文物看陕西)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统治者制定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治国方略。汉初,统治者总结秦王朝以法家理论为指导思想、多欲暴政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顺应社会希望和平安宁的要求,及时调整统治方略,尊奉黄老“清静无为”的理念,简政宽刑,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繁荣,至文景时期出现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的安定繁荣景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国安邦的黄金时代。

农桑牧渔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文物(地下文物看陕西)(1)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文物(地下文物看陕西)(2)

代田法示意图

代田法就是把一亩地分成三圳和三垄,年年互换位置,以休养地力。下种时把谷物种在圳里,幼苗长出后,把垄上的土推到圳里,这样作物入土深,抗风耐旱。代田法配合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每亩产量可以增加一斛到三斛。

两汉时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复原军队、号召逃亡人口归乡、减免田赋、重农抑商等,加之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农业技术如代田法、区田法的采用,关中水利网的形成,农业生产在周秦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粮食种类增多。当时的农学专著《氾胜之书》以禾、秫、稻、黍、小麦、大麦、大豆、小豆、麻为九谷,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切反映。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文物(地下文物看陕西)(3)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文物(地下文物看陕西)(4)

汉画像石牛耕图

麦和稻的种植更为普遍,且在各类作物中的地位日渐重要,粮食生产无论是单位面积产量还是总产量均有大幅度的增长。这一时期的铁制农具尤其是铁犁、铁铧较战国时有所改进,犁的装置已经基本完善。犁梢、犁床、犁辕、犁箭等畜力犁的主体构建至汉代均已完备,后世的耕犁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

两汉时期,以蔬菜、果物和一些经济作物为主要栽培对象的园圃业,也被看作关系国计民生的“本业”,政府把鼓励农家经营园圃作为“劝民农桑”的重要内容,园圃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园圃种类不断增多,一些原产南方的果物陆续为中原地区所了解和利用,再加上一些新的园圃作物由西域传来,出现了带有商品生产性质的大规模园圃专业经营。园圃作物的栽种管理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设备比较完善的温室已经出现。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书目中有“种树臧果相蚕十三卷”来看,汉代园艺学已经产生,成了农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文物(地下文物看陕西)(5)

彩绘骑兵俑

畜牧业在汉代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边郡战争的需要和牛耕的推广,汉代对马、牛等役用牲畜尤为重视,养马业与养牛业在畜牧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秦末汉初的社会动乱,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凋敝,内郡的畜牧业残败不堪,马匹奇缺,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窘境。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西汉政府在边郡大力发展官营牧场,同时在内地广建官马厩,并且采取了其他一些鼓励民间养马的措施。经过几十年时间,养马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汉武帝时,出现了“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的景象。太初三年(前102),汉伐大宛时,一次即出动“牛十万”来运送军用物资,说明官养牛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同时,民间的养马业和养牛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在边郡出现了大规模的私人畜牧经营。“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蓄积布野”的说法,充分反映了边郡养马业与养牛业的兴旺景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