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介不取(一日一成语居之不疑)

成语一介不取(一日一成语居之不疑)(1)

【成语】

居之不疑

【拼音】

jū zhī bù yí

【释义】

居:处于;不疑:不疑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出处】

《论语·颜渊第十二》: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解释: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近义词】

深信不疑

【反义词】

半信半疑 满腹狐疑 疑神疑鬼 疑团满腹

【用法】

作谓语 ;指深信不疑。

【成语故事】

成语一介不取(一日一成语居之不疑)(2)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经常与自己的这些弟子讨论一些思想和看法。其中有一个弟子叫颛孙师,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他是孔门十二哲之一。颛孙师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

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于是后人根据《论语》中子张和孔子的这次讨论,总结出成语“居之不疑”,用来指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造句举例】

1.作为公司唯一的博士生,他自认为连老板都会给自己面子,认为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居之不疑,其实老板让他来只是撑场面而已。

2.他的武功可谓天下无敌,在江湖中的地位自然是居之不疑,正邪两派都不敢得罪。

成语一介不取(一日一成语居之不疑)(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