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教堂效果图(处境化研究系列)

国学大师林语堂曾在他的《吾国吾民》一书中写道:“哥特式天主教堂显示崇高的精神,而中国式的庙宇宫殿显示宁静清朗的精神……像柱子屋顶之属,它憎恶挺直的线条,而善于处理倾斜的屋面,又可见之于它的宫殿庙宇。”他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承袭了书法之美,对古建筑里面的各种富有韵律的线条和元素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在中国基督教自独运动刚刚兴起的20世纪30年代,这位出生于福建基督徒家庭、学贯中西的大师就已经认识到以教堂为代表的中国基督教建筑必须进行本地化,以文人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也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基督教新教的神学有极多的契合之处。中国样式的教堂就是这种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直接实际表现形式。

但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这条基督教建筑中国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这造成现今中国内地教会纯粹的中国建筑样式的教堂是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还多是上世纪初叶建造的老教堂,这其中的代表是杭州市上城区的思澄堂,上海市虹口区的鸿德堂等等,在改革开放后近二三十年的基督教教堂建造中,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反而没有什么发展。

我对于教堂建筑中国化的理解,可以用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主题来表述,在学习传统棋艺——围棋过程中,学员在运用棋谱中的范式时一般表现出三种境界(阶段):一、本手——生搬硬套,二、俗手——融合借鉴,三、妙手——提炼再创。中国化的教堂肯定不能用本手的方式去处理,我们不可能是把西方教堂的哥特式建筑原封不动的搬到中国来,另外一面直接用榫卯斗拱为核心的砖木结构仿古建筑来当现代化的中国教堂显然也是不合时宜的。因为现在的基督教中国化不仅仅是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表现基督教神学,也要求基督教的发展与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相适应。那什么是中国样式教堂的妙手呢?

其实中国样式的建筑是传统士大夫人文旨趣的表达,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所展现的,中国样式的教堂要注重的不是高堂广厦,也不是用材的华贵,相较于中国建筑的工与巧,崇高、宁静、清朗的意境才是它的核心要素。具体的来说,就是要把中国传统建筑中表示崇神、合道、济世的主旨与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中国教堂设计建造中,在钢筋水泥为主要框架的建筑主体中用各种中国元素体现出基督教的美学。

应用到实例分析中,中国样式的教堂的具体营造方式应该是融合而变通的,多多汲取中国传统建筑中表现的智慧,让我们基督教的建筑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中国。

首先要从教堂的选址来看,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建造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例如宫殿、宗祠、寺观等,除了武周时代的神都明堂这个特例之外,都不是用建筑物本身的高度来表达地位的崇高,往往依托于地形地势来达成。

这就是中国式建筑选址的重要性,大唐的中心宫殿-大明宫就是建在长安地势最高的的台塬-龙首塬之上;在平原低洼地区建筑宫观,通常是先起土台再造建筑主体。明清紫禁城的主殿就是修建在三层台基之上。所以现在中国教会在建新教堂时千万别落入“高即是美”,“大即是好”的低级价值观里,用外在的物质表现来表达对神的崇敬应当适度。

所以在新建教堂的选址上,我们不要追求在明显的、繁华的地段建教堂。城市近郊地区地势较高的小山坡、小台地才是新建教堂最好的选址,这种选择既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敬神理念,也有利于信众在清静的环境中礼拜、灵修。同时这样的选址可以在缓解交通拥堵这一个城市顽疾上做出一定的贡献,推进中国基督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

其次是布局与主体形制设计,在中国宫殿庙宇的营造中,往往是一组以核心建筑--主殿为中心布局的建筑群落,主次非常清晰明了。具体的说高等级建筑是坐北朝南分布,以南大门为主入口,与各个主要建筑形成一条南北中轴线,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为中心呈对称分布。之于中国样式的教堂,坐北朝南的礼拜堂就是那个中心建筑,其他的办公楼、食宿楼、培训楼等配套附属建筑应该处在次要地位。以礼拜堂为中心各个建筑对称分布,让主次建筑与院落、绿化等等形成一个和谐美丽的整体,这就是中国化的教堂。

在主体形制设计上,基督教建筑中国化有两条路可以走,也就是“外西内中”和“外中内西”。“外西内中”的代表就是杭州的思澄堂,俯瞰思澄堂主体建筑,它是一个中轴对称的十字架形,这种建筑形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少见,和哥特式风格教堂的布局基本相同,但是其实思澄堂从内在建筑手法上来说又很中国化,建筑材料是中国式的青砖、木材、土瓦;建筑结构也是完全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以纯实木的梁柱为承重,以青砖为墙体,配以小重檐屋顶这就是用中国人的“笔墨”书写自己的基督教神学表达。

上海鸿德堂则采取相反的方式,其外在的形状和布局就是中国式,甚至鸿德堂被称为中国唯一的宫殿式基督教教堂。上海鸿德堂就建筑布局形制来看,是中央主殿两侧回廊,前高门楼后低主体的中式最高等级宫殿式,除了最显眼的重檐庑殿顶的大屋顶,鸿德堂的外表可以说到处都是中国元素,柱式是中国式,窗框和窗棂是中国式,建筑主体也是用的中国式红黑配色加彩绘,门前摆着一对中国传统的瑞兽石狮子,门用的是中国式的木门,门头的堂名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牌匾。但是它内里用的手法则是西方和基督教的,鸿德堂的建材是砖,水泥,钢筋,就其结构而言它非常的西方,是典型的现代砖混结构建筑,而其内部空间就是典型的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布局,也就是中间是空间宽敞的主堂,两侧是相对低矮的廊厅,内部装饰也完全是西方教堂的布置。

这就是外中内西,对外展示的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宣扬的是正统的基督教信仰,表达是基督教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并行不悖的,是可以共存的。

最后就是基督教建筑的内部装饰,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部分。基督教经过宗教改革后,已经把天主教时期教堂内部原本装饰着的绚丽繁复的壁画、造像统统移除出去。现在基督教教堂内部除了必要的的宗教标志物--十字架外,内部装饰已经采取非必要不装饰的原则,而用中国书法楹联的形式来装饰中国化基督教建筑内部是一种即符合中国传统又符合基督教神学表达的方法。

在诸多中国本土建造的教堂中运用也有先例,比如在云南大理古城基督教堂中,横匾为一个“爱”,竖柱上用木料制的凸形对联,上联:“上帝本无形试思造物生人冥冥中自有主宰”;下联:“耶稣兼所爱追念舍身救世朗朗内独迈古今”。这种简洁而明确的教义表达很中国,也符合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趣味,这恰好是基督教内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现代基督教建筑的中国化应当是简洁的,深刻的。既要清楚表达我们基督教的信仰内涵,又符合当下“崇俭戒奢”中国宗教处境。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地深化基督教的中国化,而不是固步自封,满足与即得的成果,从而渐渐失去自己的传承活力,基督教中国化道路必须一步一步踏实而坚定地走下去。

德式教堂效果图(处境化研究系列)(1)

大理天主教堂正门

德式教堂效果图(处境化研究系列)(2)

上海鸿德堂正门

德式教堂效果图(处境化研究系列)(3)

上海鸿德堂柱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