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梅散文(散文方雪梅束装而归)

一枝梅散文(散文方雪梅束装而归)(1)

一枝梅散文(散文方雪梅束装而归)(2)

宁远文庙大成殿。马合群/摄

束装而归

文/方雪梅

宁远古城,是我们永州之行的第四站。

踏入宁远古文庙的大门,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束装而归的儒生;是外出数年后,重回故地的那一个。看到泮池中的水,石牌棂星门上的字,和大成殿老黄色的重檐歇山顶,有一种归乡的亲切感,横陈于心。

我一直喜欢古庙旧院。因为在里面,能看到旧物旧事的印记,并从中品味出一种传衍的力量。

我的童年,是在父母执教的学校度过的。校园正中间,就伫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大庙。与眼前的宁远文庙格局、形制几乎完全一样,都是北宋时修筑。也有半月形的泮池,还有一座麻石砌成的状元桥,横在泮池上。桥面,铺着七十二条长方形条石,据说,象征着孔子的七十二个得意门生。大成殿东西两厢有庑房,也有两间唤着名宦祠、乡贤祠的大屋。院内的青石碑上,刻有励学的文字。这座岳州文庙,也称为“岳州学宫”。从北宋庆历年间,到清同治年间,八百年里,先后修葺过三十次。后来,两厢的庑房,被改成了教室,我的父母整天在里面出入,育得桃李累累。我和一群教师的孩子,就在文庙幽静的院子里,听着风声雨声读书声长大。

只可惜,这座存放过我童年、少年记忆的文庙,现在只留下孤独的一座庙宇,被高墙围囿着,其他的都已经旧迹全无了。如今,我在他乡,以文字谋生数十年,没有成为“名宦”“贤儒”,却多少沾了一点“岳州学宫”的笔墨文气。可回乡时,再也寻不到原汁原味的旧风物了,只是常常在梦里,见到大成殿天花板上的“盘龙戏凤”图,和挂在其横梁上的麻绳秋千。

现在,我见到的永州宁远文庙,与我记忆中的岳州文庙,叠合得那么一致。也是前园后院的中轴线对称规制。前园,林木栖翠,碧池荷影,有绿草成坪,石狮双立;后院,房舍殿堂,曲廊回环,有尊经阁、步贤坊、启圣祠……主殿亦叫大成殿,高十六米,宽二十七米,正中高悬着“斯文在兹”的匾额,下面是孔子的石雕坐像和牌位。四周的回廊石柱上,雕刻着花卉图案与飞禽走兽,寓意“学业有成”“开门见喜”“步步高升”之类。最让人惊叹的是,在文庙的二十根五米高的整体大理石柱子上,都以高浮雕的方法,雕刻着多条云龙云凤,皆精巧生动,像随时要凌空飞去。它是我国古建筑史上,“国宝”级的杰作。也许,隐喻着这里的后学,有高达云端的志向。

文庙,历来是文风鼓荡之地。是为祭祀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而筑,也叫孔庙。建文庙之风,始于唐朝,而唐以前,古人皆奉祀周公。《史记》言,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以太牢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所谓“太牢”,即牛、羊、猪三牲。至唐代,朝廷以儒学思想为治国之本。贞观元年(630),太宗李世民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到宋朝,随着儒家思想的广为推崇,全国各地兴起大建文庙之风。至晚清,全国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座。地方文庙,后又成为官学传授儒家思想的最高学府,为“庙学合一”的礼制性建筑,乃纪念孔圣人,教育后学,表彰贤儒之地,有“庙学”之称。光绪三十一年(1905),皇帝下诏废科举制,推教育新制后,庙学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但它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起到了维护儒学,教化人心,确立文化道统等作用。而代代传接的文庙祭祀之仪,亦是中国人在文化上慎终追远的国事,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此时此刻,我站在宁远古文庙的回廊里,看见几位中国台湾作家,正向着孔子的雕像,跪拜、鞠躬。感觉他们与我,仿佛都是当年“梦在两庑”的儒生,宵衣旰食读经习典之后,跟随着孔圣人的车后尘雾,亦步亦趋……

是啊,我们不都是从血脉中,从精神上束装而归,归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庙下,寻根访源的一群孔孟子孙吗?

方雪梅,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诗集《结糖果的树》《疼痛的风》,散文集《伦敦玫瑰》《寂寞的香水》《谁在苍茫中》,报告文学集《时代微报告》,文艺评论集《闲品录》,作品见诸《中国作家》《人民日报》《青年文学》《诗刊》《芙蓉》等报刊,并被收入多种选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