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1)

一、文字演变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2)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3)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4)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5)


二、姓氏读音

拼音:bāo

注音:ㄅㄠ

汉字结构:半包围结构

造字法:勹

简体部首:勹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6)

包的部首笔画:2

总笔画:5

笔 顺:撇折折横折


五笔86:QNV

五笔98:QNV

UniCode:U 5305

四角号码:27712

仓颉:PRU

GBK编码:B0FC

规范汉字编号:0298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7)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包装。包饺子。

包好了的东西:邮包。背(bèi )包。

装东西的袋:书包。皮包。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包括。包举(总括)。包容。包涵。包罗万象。无所不包。

总揽,负全责:包销。包揽。

保证:包赔。包在我身上。

约定的,专用的:包饭。包工。

围:包围。包剿。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包子。糖包儿。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脓包。

姓。


三、姓氏起源

起源一,源于风姓包氏,《路史》记载出自远古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传说伏羲创制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引述前人之语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汉书·律历志》载:“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 又如《汉书·郊祀志》说“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等等,称为“太昊伏羲氏”。

唐人所编《元和姓纂》称,太昊为风姓。宋人所编《路史》亦称太昊伏羲氏为风姓,母为华胥,感雷王遂人氏巨人迹而孕,生伏羲氏。

起源二,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上将军包胥的后,太昊伏羲氏娶少典为妃。《元和姓纂》载:太昊娶少典,其后袭封者,以为姓。《国语·晋语四》载: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并注祖母华胥。《路史》载:包羲母华胥。《史记》《百家姓·包》载:包羲之子黄帝子孙楚君棼冒后裔包胥救楚有功封于申,史称申包胥,包胥辞不受,人称王孙包胥。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僚用伍子胥之计破楚入郢。包胥随楚昭王芈轸(熊壬)出逃,在楚国将亡的危急时刻,包胥认为只有强大的秦国能够帮助楚国,因而独自求援于秦国。秦哀公不愿意出兵。包胥因遭拒,便在秦廷不吃不喝地哭泣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其忠心所感动,终于派公子子蒲、子虎率领战车五百辆援救楚国。在秦、楚两国军队的反击下,终于赶走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楚国得以复国。后来,楚昭王论功行赏,封包胥于申地(今河南南阳市),而包胥则声称:我请救兵不但为了国君,最主要是为了楚国人民!拒受赏赐,随即隐居山中,以度晚年。因此,楚国人民对王孙包胥非常敬重,仍按封邑名称其为申包胥。

申包胥的后人,在周敬王十四年即开始以包字为姓氏,该支包氏自此开始,汉朝时成为汉族包氏,史称汉族包氏正宗。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8)

起源三,《帝系谱》《世本》《三皇庙碑》《元和姓纂》载:伏羲娶少典为妃。《国语》载:少典生黄帝炎帝;《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生伯夷父;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生氐羌。宋朝时赐羌王榆龙琦姓包,名包顺,后裔形成羌族包姓。

起源四,源于伪托改姓,妄言避难改姓为氏。据说史籍《后汉书》记载:“西汉末年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但在各种版本的《后汉书》中没有查到有此记载!系攀附名门的伪说。

起源五,满族包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康熙帝平定蒙古察哈尔后,把察哈尔蒙古贵族包姓分配满蒙各部为奴,形成满族包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满族乌雅氏,满语为Uya Hala,亦称吴雅氏,汉义“猪”,金国时期称女真兀颜部,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有包氏。

⑵.满族瑚图氏,满语为Hutu Hala,汉义“丑鬼”,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有包氏。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9)


四、得姓始祖

包(读音为bāo,ㄅㄠ)姓,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同源流姓氏。

详细见姓氏起源。


五、人口分布

包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同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蒙古族包姓人口约380万人,主要分布内蒙、 外蒙、新疆、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青海、甘肃、云南;汉族包姓人口约八十多万,主要分布江苏、 浙江、 福建 、 广西、 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东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左右。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10)

今丹阳包氏居住在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


六、家谱文献

江苏镇江润城包氏族谱十卷,(清)包祥麟纂,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宁波甬东包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清)包科骏纂,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丹徒包氏宗谱十卷,(清)江静亭辑,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临海台临留贤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宁波甬东包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清)包诗福、包用康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湖南岳阳包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包起宥主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江阴文林包氏宗谱三十五卷,补一卷,(清)包和川、包宗仪等编,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秀干堂铅印本五十二册。

江苏丹阳松卜包氏家乘八卷,(民国)包文杰、包运龙等撰,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毗陵包氏宗谱六卷,(民国)包清荣等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孝肃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11)

浙江兰溪董塘包氏宗谱四卷,(民国)包圣听包圣进等重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宁波镇海东管镇包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谢觐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包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浙江兰溪包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宁波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董佑栻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江阴文林包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包仁荣、包龙均等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秀干堂铅印本十三册。

江苏文林包氏宗谱十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秀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包孝肃公奏议十册,著者待考,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宁波甬东包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包乐根、包頲芳等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浙江兰溪包氏小房谱三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兰溪包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缺两卷)。

浙江遂昌包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云南会泽者海《包姓族谱》,毛笔抄写,清朝乾隆本。


七、郡望堂号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

包姓汉族上党郡望,丹阳堂号。汉朝时太原守侯包宗善定居上党,发展为上党郡望族,后裔唐朝勇将包超在唐玄宗时封于丹阳,子孙为丹阳堂号。包拯后人形成清正廉明的孝肃家风。

包姓蒙古族蒙古地望,天骄堂号,铁木真后人清朝形成忠勇报国的圣武家风。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12)

堂号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八、字辈排行

浙江乐清包氏字辈:“汝昂履志许克善讲明清胪百代兆吉一朝崇祖成德尚贤永膺福钜起(礼)秀(义)景(遵)元(先)训诗书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

浙江泰顺包氏字辈:“文元一应君奇士正兆天起圣立国长发其祥邦家繁荣昌盛百世奕芳芳”。

浙江台州包氏字辈:“虎言随祖永成昌”。

浙江温州包氏字辈:“德大启文士正昌明经广学绍忠良光联(训)上(诗)国(书)家(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

浙江东阳包氏字辈:“铉绣邑宗火孟士永德尧良尚应烘懋光佳锡清和聿焕钟淳秀炳元钦仕公祖志恒铭记”。

浙江景宁包氏字辈:“景中时上志廷耀德明良国佐兴邦泰熙光永世昌”。

浙江湖山包氏字辈:“士嘉世逢维绍高崇登朝立志继起永兴隆”。

浙江镇海包氏字辈:“有元璋荣容世胜敬昊干深本钥仲奎光士复盛祖振大起(玉)于斯贤豪庆济楚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浙江松阳包氏字辈:“仁绍池寿忠睿子随文庭时希有肇大应继经国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绍加学秉政延宗帮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浙江建德包氏字辈:“正大诚(光)明严熙纪志”。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13)

湖北鄂州包氏字辈:“兴荣道大继从思希玉延守明万有一嗣宗祖泽存复楚精忠显周邦启后长”。

湖北赤壁包氏字辈:“月玄丹桂谟列贤臣才应世昌文廷傅能殿堂传忠卿所启元克绳祖功源远俊泉时运亨通家齐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谋求卓著经济超群儒林学士美在其中振奋向前优风本当兴旺腾达华厦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强繁衍无尽章节流芳”。

湖北随州包氏字辈:“之宗益德艳义”。

湖北梦县包氏字辈:“大光其道振兴祖业诗书立意昌明宗德”。

湖北麻城包氏字辈:“蛟宣宪仲函廷远一珠仕朝必立文才奎光耀德泽原承先庆”。

江苏仪征包氏字辈:“天生德金永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谢集包氏字辈:“先继志尊祖芝兰祥茂盛松柏兆长春”。

江苏扬中包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庸熙福泽常平安节庆春”。

江苏海安包氏字辈:“荣华富贵永泰平安”。

江苏兴化包氏字辈:“良国培庆允文宗善”。

四川遂宁包氏字辈:“天国明正九十大永长安”。

四川邻水包氏字辈:“有子应大丹志胜永嘉兰从金万国顺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四川成都包氏字辈:“文起能光祖英华奕世兴勋尤辉国卓万代有名真”。

四川德阳包氏字辈:“文天亭正大,光明德维兴,洪如志惠成,家传有万代”。

四川大邑包氏字辈:“林永文国龙洪月万朝玉启先恒煜光清正德流长”。

贵州贵阳包氏字辈:“国政育明良家和发增强忠孝福泽大人义方正长”。

贵州冠英包氏字辈:“云源茂廷章德世学中和正恩承祖泽祥”。

贵州大方包氏字辈:“志澄先式永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

贵州普定包氏字辈:“胜正弘士文廷大永元其继兴毓桂”。

山东嘉祥包氏字辈:“玉金顺广殿兴”。

山东烟台包氏字辈:“玉绍世敦德”。

山东海阳包氏字辈:北支“鲁永承树敬益”,南支“作善维贤光宗守法明胜子先家传元楷”。

重庆巴南包氏字辈:“良玉士国大承永顺明宗万代兴荣”。

重庆渝北包氏字辈:“洪涌宇从朝元甲第开明清正乾坤光华福寿星”。

安徽桐城包氏字辈:“拯繶永完枝荣嘉江林智正延梦裕福德胜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国泰允长清礼义遵先训诗书启后昆诒谋忠厚积继述事功存康隆敦昌定普兴常焕仁景瑞益绍久”。

安徽龙山包氏字辈:国有良臣家熙光明 善士承继 魁元绍兴

云南宣威包氏字辈:“必有元兼俨禳希怡什智杞凤良万宣毓轸文士迎焕汝于维其继崇广宇致庆圣道欣安”。

湖南泸溪包氏字辈:“子文志永显世大如朝廷国正天心顺贤良忠太昌敦伦承先庆”。

福建上杭包氏字辈:“万文宗远珊世卢协韶觐登歧志杨育儒业承东汉龙图继起昌”。

青海互助包氏字辈:“安邦民国泰中华延世昌”。

江西井冈山黄坳,遂川大汾,大炕:包姓字辈:“德永曰遵开昌远,玉树联芳秀水贤,光荣奕世昭文蔚,垂裕动犹毓士元。

广东韶关包氏字辈:“贵宗望岐玉万宏正大光明发永其祥承先世泽昌贤才洵继美德业自留芳”。

包氏一支字辈:

乾派:“济美佩玉冠朝家从云佐圣世海东沛德长克承恢宗绪”;

坤派:“源本孝肃翰祖南来头颃甬东科第绳武亿万斯年”。

包氏一支字辈:“诒德燕翼永应习俗作辅永远洪泽延长兴家有道安国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云南会泽蒙古族裔字辈:“承先振天云,万象映成(长支成字辈;次支吉字辈;三支思字辈;四支汗字辈;五支圣字辈;六支明字辈)文;世继君主德,敦孝中人伦;本源恪信义,书香裕后懋”。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14)


九、姓氏名人

包牺,包罗万象的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数学.术数.计算机。预测学等一切发端。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作三十五弦之瑟。包羲的礼成了礼的开端,包羲发明的乐器成了音乐的开端。造书契,发明很多文字,其中道字成为老子诉说的道,包羲也被很多人称为道教创始人。包羲创历法,定下了东西南北中。八卦也是最早的地图。发明人工取火,成为人类驾驭火的第一位人,也是标志了人类用火的开端。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包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帝。帝出于震,未有年固。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

包胥公:楚上大夫,包信长子楚国上将军,复楚忠臣,时伍胥反楚,向秦乞师,不辞劳苦,忠义贯日,历代罕有,伟哉胥公,名传千古,配姚氏一品夫人。

包咸,字子良,后汉会稽曲阿人。包宗善后裔,包咸少为诸生,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学习《鲁诗》、《论语》。王莽末从上党迁居会稽曲阿,光武即位,举为孝廉,封郎中,迁大鸿胪。明帝即位,以咸有师傅恩,特加赐俸禄,咸皆散于诸生之贫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终年72岁。

包融,润州人(一云湖州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

包何字幼嗣,润州延陵人。包融之子。与弟包佶齐名,世称二包。登天宝进士第。大历中,为起居舍人。诗一卷。

包姓的由来及来历(包姓汉字演变过程和包氏起源荀卿庠整理)(15)

包佶字幼正。天宝六年及进士第。累官谏议大夫,坐善元载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晏罢,以佶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诗一卷。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包恢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一起先求学于陆九渊,后又从朱熹游学。有《敝帚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敝帚稿略》八卷。事见《桐江集》卷三《读包宏斋敝帚集跋》,《宋史》卷四二一有传。包恢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包鼎[宋]宣城(今安徽宣城)人。贵子。世以画虎名家而鼎最妙。其余子孙袭而学之者甚众,终不能践贵、鼎之阈。《归田录》、《图绘宝鉴》、《图画见闻志》、《德隅斋画品》

包贵 [宋]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善画虎,名闻四远,世号老包。《图画见闻志》、《图绘宝鉴》、《清河书画舫》

包令仪,字肃之,包青天父亲,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出生于庐州虎山北麓(今安徽合肥肥东原解集乡小包村),北宋名臣包拯包青天的父亲。他自幼刻苦攻读,进士及第。授朝散大夫,行尚书虞部员外郎,出帅南京,上护军,赠刑部侍郎。” 。宋真宗祥符五年(1012)任福建惠安县知县,后来任过朝廷虞部员外郎,掌管冶炼、茶、盐的生产;又曾做过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等。天圣八年(1030)左右卒,葬在合肥东门外的螺蛳岗。后朝廷追赠刑部侍郎。

包拯字希仁 (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包公著有《包孝肃奏议》十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

包绶曾任,太常寺太祝,少府监丞(掌管大内珍宝),国子监丞,中奉大夫,朝散大夫,宣义郎,朝奉郎,通判,赐紫金鱼袋。

包康,安徽合肥人氏。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五世孙。其父包辉,为包公曾孙。包康后随父迁泾县震山。包康从小就怀异志,对北宋王朝的政治腐败,贪官横行,捐税繁重,表示出极端的愤慨。包康青年时期远游讲学,结交朋友颇广,原籍徽州后迁居浙江的方腊就是他的挚友之一。

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包康和方腊在浙江发动农民起义。方腊任起义军大元帅,包康任军师和副元帅。起义军以巾饰为标志,严斥北宋统治者的残暴和对辽夏的妥协,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连破浙江、安徽和江西六州五十二县,杀死许多贪官污吏,势力发展到四五万人,使北宋朝庭大为震惊。

在抵抗北宋军队的战斗中,起义军退到安徽休宁的慈云山,在高耸云霄、四面临空的山峰上,搭建方腊大寨,包康用空城计吓退了敌军十万兵马。在青溪帮源洞的战斗中,包康和方腊英勇杀敌的神威,让敌人丧魂落魄。方腊和包康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起义军足智多谋英勇杀敌的精神,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

起义失败后,包康身披战争的尘埃来到贵池龙山居住,开始了一位军官农耕渔猎的生活。后成为安徽龙山包氏家族的始祖。

包圭(1226~1275年),字元洁,号执如,晋陵(今常州武进区)人。北宋包拯八世孙,抗元英雄。南宋末年,伯颜率二十万元军南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初,常州失守。包圭等人应福建泉州司理姚訔召集,组织起两万多人的义军,一举光复常州。朝廷任命姚訔为常州知州。姚訔邀请包圭署武进知县。常州城坚守数月,因粮尽援绝于十一月失守。包圭在化龙巷被执,不屈而死。包圭殉国后,其子将父亲的遗体葬于横山桥,并落籍居住常武地区。包圭为江南包姓始迁祖,迄今已繁衍20余世,常州、苏州、无锡、扬州、镇江、湖州等地包姓均为包圭后裔。

包节 (1506~1556年),字元达,明代漕泾人。5岁丧父,母杨氏教读甚严。每夜燃香一支,香未尽,不得入睡。应试时,有友邀饮于妓家,其母大哭道:“你刚进入社会,就到这种地方去,今后如何做个好男儿?”经亲友再三劝解,责打十板方罢。此后,他愈加奋发读书。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进士,授东昌推官。他不忘母训,洁身自好,为官清正。嘉靖二十三年,任御史,曾劾兵部尚书张瓒纳贿事。后出巡云南,发现有才干之人,都不愿去荒僻之地,认为这是云南治理不善的原因,提议在当地选拔人才来充任地方官。吏部据言上奏,中央政府采纳他的建议,颁行于云贵、两广等地,颇收良效。嘉靖三十一年,再次出巡湖广,显陵守备中官廖斌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有钟祥县百姓王宪等状告廖斌庇护奸豪周章等,他查实后,斩了周章。廖斌怀恨在心,诬奏包节不先谒皇陵为大不敬云云。他也奏廖斌的种种劣迹。由于诬奏在先,明世宗大怒,将包节发配西宁庄浪卫。包节在庄浪卫,闻母、弟相继去世,悲痛不已,不久病卒。著有《湟中稿》,辑有《苑诗类选》30卷,《包侍御集》六卷,及《陕西行都司志》,均《四库总自》并传于世。

包孝,明代官吏。字元爱,包节之弟,嘉靖十四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南京御史。疏论礼部尚书温仁和主宰嘉靖二十年辛丑会试有奸弊,为谏官著风采。母亡,哀痛而死。

包万有(1590~1657),字似之,号敬衡,县城北隅人,一代文豪。邑庠生。6岁丧父,由继母抚养成长。18岁补弟子员,屡试优列。后入棘院应试,见主司命题谄媚逆宦,遂投笔而出。自此不复赴考.居家潜心研读群书。建兑谷书院,邀友讲学于中。为赈饥荒,捐输义仓谷100石。为传先贤尹尧庵遗著.会县令钟宇淳筹集资金,梓传《资治通鉴纲目发明》于世。包万有著作有《五经同异》、《编年合录》、《四礼损益》、《范数赞辞》、《小学遗书》、《食货录》、《月旦会簿》、《书院约言》,《史编余言》、《正蒙集解》、《唐山寤歌》、《讲学刨记》等

包壮行[明]字穉修,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崇祯(一六二八至一六四四)癸卯(按崇祯无癸卯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工书、画,钩勒梅花,水墨竹石,尝作松柏祝寿图,今藏南京博物院。尤喜累石为山。工制灯,能裁纨绮作奇石列树,及车马、宫室、人物其上,以象唐宋画家。纳火于中,夜视之、宛若黄鹤(王蒙)、辋川(王维)之遗墨也。至今传为“包灯”云。《扬州府志》、《图绘宝鉴续纂》

包世臣,1775年生,1855年逝世,安徽泾县人。包世臣乃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二十九世孙。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泾县古名安吴,世称“包安吴”。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官。少工词章。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工书法,肆力北魏、兼学“二王”,备得古人神韵。他不但是位书法家,而是一位在书法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书法理论家。何绍基称其书名重于江南。著有《安吴四种》,其中《艺舟双楫》下篇为书法理论,提倡北碑,主张转指,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传世书迹较多。《临书谱》轴,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包世臣学识渊博,对农政、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他为扭转宋代以后帖学的流弊,先后与阮元、康有为同倡碑学,最后致力于篆、隶北碑。一般用笔以侧取势是他书法的主要特点。此碑作品亦不例外。

曾先后为陶澍、裕谦、杨芳等人幕客。他毕生留心于经世之学,并勤于实际考察,对于漕运、水利、盐务、农业、民俗、刑法、军事等,都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巨政,经常向他咨询,以此名满江淮。鸦片战争时期,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曾有记述与议论,颇具卓见。

包兰瑛,清代女诗人。字者香,又字佩菜,丹徒人。年幼时,其父包星南即以“儒家女贵有士行,三百篇多载闺闼之诗”为词,鼓励她涉足诗词。曾手钞《离骚》、魏晋六朝及唐宋诗人佳作,朝夕讽诵,吟咏成习。十二岁即有“白雨跳珠”与“赤虹化玉”之对。随父宦游浙江、安徽,“每览山色湖光,觉苏、白之诗宛然在目,性灵所托,篇什日增”(《<锦霞阁诗词集>自序》)。遂有“丹徒才女”之誉。惜其早年诗作毁于水灾。光绪十八年(1892)嫁如皋朱兆蓉,后曾随宦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在杭州曾与女友结诗社,迭相酬唱,诗名远扬,受到俞樾等文坛宿儒的称赞。俞樾《<锦霞阁诗词集>序》赞其诗“清丽之中犹饶逸气。至登览、咏古、读史诸篇,精思约旨,风格不凡。其尤警拔者则枕胙经史,挥斥百家,或老师宿儒终身有未解”。其诗清新流转,咏月、咏花、怀人,时有尖新人微之句。著有《锦霞阁诗词集》。

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孙,笔名天笑、拈花、春云、钏影、冷笑、微妙、迦叶、钏影楼主等。著名报人,小说家。1876年2月26日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秀才。幼进私塾,为富家开馆。懂日语。曾任山东青州府学堂监督。

包惠[清]一作名蕙,字秋岩主人,上海人。诸生。山水得康恺(乾隆五十七年至一七九二至举人)法乳。《海上墨林》、《墨香居画识》、《画传编韵》

包栋[清]字子梁,号近三,一号子良,又号苕华馆主,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寒松阁谈艺琐录作江苏苏州人。刘咏弟子。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画人物,衣褶古雅绝伦,似于必改琦、费丹旭两家外,别树一帜。所作花木,笔意秀雅,苏浙诗笺,多其手绘。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尝作人物仕女册,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作大士像。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和-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荀卿庠千万不要读成苟酿痒

荀卿庠传统文化专家荀子的“三本五伦”说

陶-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义-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郝-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