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

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963年生于沈阳

1984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

曾在西藏工作十三年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4)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5)

我们学过的美术史告诉我们这样的结论:

东方的造型艺术以写意为核心,西方以写实为核心。听起来大约是对的。中国的绘画,似乎最典型的是用水墨表达的“文人画”。真的是这样吗?

对照中西美术史,在中国秦始皇之后文人画产生之前,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文艺复兴到来之前,那段千年的历史中,写实的反而是中国人,不写实的倒是西方人!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6)

我们几百代中国的画家,一再地把自己写实传统丢弃在历史当中,虽有断断续续的写实传承,被排挤到以文人画为主流的画史边缘,“写真画影”被贬为民间工匠的小技。

我们曾经辉煌伟大的写实传统落到无人延续的不堪境地!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7)

公元前210年的秦兵马俑,出于替代真人的功能性要求,写实程度超过了同时代的古希腊人。全世界最写实的是中国人。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8)

汉代的宫廷画师毛延寿把不曾贿赂于他的宫女王昭君画成丑女,皇帝误把画像中的丑昭君嫁给了匈奴的单于,结亲时,见真昭君貌若天仙,肠子都悔青了,延寿即刻在刀下成了短寿。

皇帝对毛延寿的写实手段一定深信不疑,这个故事从反面证实了汉代必然存在的写实水平。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9)

公元3世纪,晋人的职贡图当中的外国使节形象逼真,个性鲜明。古希腊古罗马的辉煌已经没落,在当时的世界,相对具备写实能力的又是中国人。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0)

从唐至两宋,中国人比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更写实,对体积的认识最好不过的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二维的平面中不借光影只凭外形的暗示和边线的叠压及线条的粗宽沉稳,就充分地表现了牛的体量之感,迷信“三大面五大调子”的俄式素描之辈当汗颜于中国古人对“素描”的深刻认识。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1)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里的禄东赞被画的肖似本人,写实程度令人吃惊,像是见过!我认识的那个西藏山南某村的村长。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2)

墓室壁画并非出自名家手笔,可见唐代画家写实的整体水平。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3)

“曹衣出水”指的是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画佛教人物衣纹的方式,他勾的衣纹线就象从水里出来的人一样,湿衣服贴在身上,美术史便借曹仲达为这一传统冠名。这是唐代画家卢楞伽画的《六尊者像》之一,尊者旁边站着一个人,是印度人,或是一个胡人,他身上的衣服就是曹衣出水,非常典型,衣服都贴在身上,包裹在身上。

这个传统哪儿来的呢?这个传统来自印度,来自西域的佛教艺术,往前追溯,是印度的犍陀罗风格。犍陀罗风格是印度本土的造型传统和古希腊艺术结合的风格。我们在古希腊的维纳斯雕塑上可以见到衣裙是裹在身上的,像从水里站起来的一样,所以说曹衣出水的源头在古希腊。

美术史关系是网状的,是多种风格样式互相交织的 历史。中国的造型问题当中就出现了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两个传统的碰撞。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4)

五代徐熙的《雪竹图》坚定明朗又深入具细,枝枝叶叶的叠压转折,向背阴阳都精细毕肖,有如丢勒的铜版画般深刻,此图所俱儒雅、舒展、大方的品格哪里是西方人能够达到的。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5)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里的老韩无论哪个角度都是不走样的准确特征。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6)

宋代成为中国绘画最写实的时代。宋朝的时候是公元10世纪,那时,西方还处在中世纪的阶段,文艺复兴的写实绘画要等500年后才会出现。宋代李公麟的作品《五马图》之一,画得很棒,非常写实。

《五马图》是中国式的写生作品,用十分准确和真实的造型,表现了不同人物和不同马匹的个性特征和精神气质,表现了人物体质相貌上的民族和地域的特点,马匹的品种和地域特征的描绘同样也是肖像化的。形的精准,用线的肯定、生动和造型的张力都在后来的西方人之上。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7)

一千年前,李公麟画出了写生般准确的手,更伟大的奇迹是画出了一只朝前的有透视的脚!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8)

那些马夫像是写生得来,国籍不同,相貌迥异。《水浒传》多处说到“画影图形海捕文书”,试想,画不像的通缉令如何能抓到凶犯。一定有一批职业写实高手干这个活儿。一干就一千多年,直到摄影出现。可惜!古代的海捕文书原件一件也没有留下!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19)

李嵩《花篮图》中国静物。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0)

在宋徽宗的画院里,画家们活的比今天还滋润,气定神闲,入微观察,精雕细刻。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1)

李冬《雪江卖鱼图》是焦点透视的中国风景。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2)

这是范宽的大作《雪景寒林图》,画面里的白雪也象是从上面来的光线,我们因此会感觉到立体、浑厚,感觉到一个写实的精神在里面支撑着。

《雪景寒林图》便是中国式的明暗层次分明而体积关系丰富的素描,其沉静典雅和幽深意境不在达·芬奇之下,树石刻画具坚实明晰,气魄之宏大不是西方人能够相比的。要记住这幅画,它具有被今天的人们丢失掉的沉静,那是最珍贵的品质。在它面前我们无话可说,心马上就会静下来。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3)

李唐是山水人物俱精的全才,《采薇图》里的这张脸像摄影家莫毅。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4)

山东灵岩寺的宋代泥塑“天贝高峰妙禅师”,形体塑造的准确就不必说了,那沉思默想的神情是灵魂出窍的水平。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5)

辽金也有写实作品留在墓室的壁画上。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6)

写实画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有饭吃。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文人被贬为“臭老九”,文人画家自然也在其列。当素有洁癖的文人画家倪云林惨死茅厕的时候,宫里的画师正安然地给忽必烈画像。

画师手段再高也是匠人,名字都没留下。够写实的吧?蒙古人的特征太明确了!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7)

明代双林寺泥塑可以看到写实暗流在民间塑匠中的传承。牛氏夫妇是寺院供养人,这件作品也许是对照本人做成的。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8)

双林寺泥塑纵跨元明清三朝,最著名的是这尊明代的“韦陀”,未见实物前,看图片气势宏大,饱满硕壮,造型准确,对体积的理解称绝华夏,还以为是两三米高的巨人。却原来是二尺余高到小像,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29)

北京西山的法海寺明代壁画秀润精美,处处看出画师写实才能。这鬼子母身边的小童正呼之欲出。恰在此时,远在西边那些国家的文艺复兴也正露端倪。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0)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1)

在文人画的山水、花鸟独居画史主流的时代,重彩写实一路本可以厚重幽深地另成一路的,法海寺壁画的花卉山石已经具备这样的可能,但只是可能而已。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2)

这是南京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明代官员肖像之一的《罗应斗像》。我特别喜爱这批作品,对我影响很大,甚至喜欢画正面,都跟这有关系。正面是一种面对面的有勇气去透视灵魂的角度,当然也不太好画,可是画出来之后会意味深长。这张画就画到了灵魂深处。我们甚至能感觉到明暗,比如说鼻子,他是用明暗画的,有光影,就象用闪光灯拍正面相时的明暗和起伏关系,以往中国人在山水画里也能够表现立体,靠边线叠压和坡面转化的“皴法”画起伏凹凸,他脸上的变化就很像山水的“皴法”。

这是人物画和山水画的结合,在技法上他们融为一体了。明人肖像的准确生动,内心刻划的毫不留情,其水准应不在荷尔拜因素描肖像之下,人物面部用“边线”“坡面”的配合来表现体积与起伏的方式其实与荷氏也十分相似。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3)

有一个词叫“西学为用”,整个的说法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思是中国传统是根本,西方文化是补充和利用。明代已是文人画的天下,准确刻画的追求被士大夫阶层主导画坛的文人画家们所不齿,因而继承了精细刻画传统的肖像画出自大量无名的民间匠人之手,虽然中国写实的传统在正统的美术史中消失了,可是在民间画像的师傅们那里,这个传统被复活了。

这传统哪儿来的呀,怎么突然间明朝画的这么写实?还真有可能一部分基因是从欧洲传来的,明朝的时候,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们来到中国,其中最著名的是利玛窦,是教士也是科学家,与徐光启一同翻译过《几何原本》,利玛窦又是画家,和明代的肖像画家曾鲸是好朋友。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在小范围里实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传播,文艺复兴写实绘画的成果也就传到了部分中国人的手里,所以在明朝出现了一批很写实的肖像画。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4)

李日华的像,好真切,太写实了!中国画师和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画家同用边线造型,这里的中西合璧,对接无痕,平稳过渡。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5)

从留下的写生小稿实物证据,我们了解到明清的容像画师是要写生的。先对着真人画个小稿,而后画到程式化的“朝服大影”上。面部是肖似本人的,衣服手足是概念的标准件。作画程序与贺尔拜因相似。中国的人物写生传统也许更早,两千年前西汉毛延寿丑画王昭君的故事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传说,早在汉代以前我们就有写生也未可知。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6)

古人的“素描”,几根线画的心惊肉跳,甚至象是魂在纸后,看起来有几分吓人!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7)

关天培的象就是典型的朝服大影,在面部的特写中可以看到慑人心魄的真实。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8)

《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荟萃名角的群像,虽然也画的很象本人,已经不能与宋代的李公麟和明人肖像相比了。写实技能的衰落以致绝后,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39)

到了晚清,中国绘画的写实技能更加暗淡,象任伯年这样具备写实能力的画家成稀有品种。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40)

照相术传到中国进一步断送中国写实传统,照片替代了容像,画像师画起了模仿照片的擦炭画。太后老佛爷也喜欢上了照相洋玩意。这幅中国人画的油画是朝服大影与摄影的结合。

留学欧洲的前辈,徐悲鸿、常书鸿、李铁夫那代人,必须学习西方才能够写实。直到今天,我们都是按照西式的教学路径学习写实。

按理说,在教学中不必重建一套西化术语和认识方法,不必在泊来的素描语境中先把自己变成西方人,完全可以用中国式的素描作为出发点学习绘画的基本功,进而立足中国学习西方的绘画传统,是更便捷的学习方式,一切都是我们熟悉的。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41)

常书鸿 《画家家庭》1933年 100×81cm 麻布油彩

我们真的熟悉自己的传统吗?我们不觉间被西化的程度十分惊人,我们还适应古人留下来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吗?我们还读得懂古人画作的精妙吗?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里的一段话:“中国自宋前,画皆象形,虽贵气韵生动,而未尝不极尚逼真”,但是由于“苏、米拨弃形似,倡为士气。元明大攻界画为匠笔而摈弃之。夫士大夫作画安能专精体物,势必自写逸气以鸣高,故只写山川,或间写花竹。率皆简率荒略,而以气韵自矜”,所以“中国画既摈画匠,此中国近世画所以衰败也”,“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

他渴盼地说:“国人岂无英觉之士应运而兴,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其在今乎?”。康有为对“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的希冀,核心在于提倡“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实行“以复古为更新”,恢复中国绘画写实传统。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42)

跟帖精选

Selected Postings

桃林蜀士:

有理有据,截至目前的多半学问及历史,均须重新审视。

阿尔:

太好了,超喜欢这样的日志,受益匪浅啊,希望于老师多点传教,非常感谢老师,老师辛苦。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43)

在鲁美学生时代的国画 1

于小冬:

在西班牙看到很多中世纪早期罗曼风格的壁画,也是一派祥和美好。美术史真是神奇领域。阿弥陀佛。

不罔艺术坊:

小冬老师熟稔中外美术史,对写实源头娓娓道来,令我一口气读下去,对古人的写实充满了想象与疑问:古人在定稿之前有没有起稿?有没有留下我们所谓的草稿,如伦勃朗小稿那般?古人的认知方式是写生还是凭记忆?古语“九朽一罢”算得上古时候素描,写实是现在用黑色的笔写生么,为什么美术理论中少了这些描述......

于小冬:

九朽一罢就是草图,应该是木炭,很难留下来的。文中的两份写生小稿使用的是毛笔和有浓淡的墨色。

回复 zhouxiaobo波: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中西绘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与民主优越感。

沙与海:

具有中西绘画学术研究价值的美文!学习。

陈廷国 :

无论近现代有多少“崇洋”之人冷遇五千年中华文明宫殿中的瑰宝---中国画,但不论是写实或是写意,我们都是历史宫殿中的九五之尊者!其实,一切真正呈现奇绝之美的写实画或写意画,都将因不可替代的神笔风韵而辉煌不朽!而现今所流行的各种“仿绘”东西方画的风潮,必将因东施效颦之陋行的沦为腐朽!故在继承中致力于创造乃21世纪中国画再创历史辉煌的根本所在!而一切拿写意贬低写实,拿西画贬低中画的行为都是极其肤浅、浮躁、简单之所为!

于小冬:

说的好谢谢!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44)

在鲁美学生时代的国画 2

沙与海:

具有中西绘画学术研究价值的美文!学习。

于小冬:

只是说事儿,美文不敢当

吴凡国画:

可以说中国绘画还是比较感觉上的,而西方绘画带有科学的精神。

徐慧光:

于老师此文非静逸之士不能为,受教了,只是东方哲学的大厦业已坍塌,写实国画以及雕塑等诸多优秀传统,如残垣断壁之间的野花,芬芳而不知出处,痛心。

yuanxn :

这文字引起太多思考。

基本赞同,但有一点词语上的问题,值得商讨。

如作者所言:

我们真的熟悉自己的传统吗?我们不觉间被西化的程度十分惊人,我们还适应古人留下来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吗?我们还读得懂古人画作的精妙吗?

读画,这在汉语以外的环境中很难解释的清的。象形文字环境,文人又主张书画同源,这难道不是“文人画”语境中的表达嘛?是传统认识事物的方式嘛?特别是民间的方式嘛?

在中国,常常把文人和人文搅在一起,实在是一种误会。文人把民间画和写实画边缘化,表明其缺乏人文精神。

文人在中国是士,他要真正成为“人”,才可称为仕,那就是进身庙堂,这是一种畸形的历史现象。

西方回归写实伴随神权束缚衰减,人的精神的解放(人文主义)。中国在上的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写实有一定的精神解放的意味。但是,西方的这种解放从人文阶段进入到人道(启蒙运动),再由人道阶段进入人本。中国和西方在是否同步的问题上很纠结,看来还要纠结下去,不纠结就不是中国了。

诡吊的就是,西方恰恰在彰显人本的阶段,做着类似康有为所批评的挥洒气韵的事情。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45)

在鲁美学生时代的国画 3

晨阳映雪 :

彷徨迷茫中拜读大作,坚定了信心,将写实进行到底!

45612300 :

最后的文字看哭了 谢谢老师 功德无量 阿弥陀佛 希望看到更多

于小冬 :

Yuanxn先生,您看到问题到深处。这个错位更有深意。谢谢您的评论。

徐慧光:

于老师此文非静逸之士不能为,受教了,只是东方哲学的大厦业已坍塌,写实国画以及雕塑等诸多优秀传统,如残垣断壁之间的野花,芬芳而不知出处,痛心。

同感,问我辈何为

fanz:

封审一次,相当于再读一次。谢谢小冬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

樊柯廷:

谢谢于老师的整理分享。我心中有了,新的认识。非常感激!!!!

闲林野鹤:

深刻 精道!受益多多…

樊柯廷:

于老师你好, 请看看我的图片。我想应该进修了。但选不好方向。考虑,请老师给点建议。有微信吗。想加一下。

日月同辉63:

说的太好了、学习

毕国昌:

可见小冬先生对中国美术史熟记于心,文章的题目也起得好。拜读了。

郭占兴:

俺也很喜欢李公麟

于小冬:

李公麟对我影响很大。

spring002350:

看到黄荃《写生珍禽图》真牛逼,中国古典写实能力还是很行的。

陈涛(赣):

非常赞同!

陈永春 :

深刻,过瘾!

于小冬是哪的人(遗忘在历史中的写实传统)(46)

于小冬 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