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真迹:只有一些干货之第八篇赠汪伦

《只有一些干货》之第八篇《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部编本语文书在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一首近体诗。近体,是相对于唐人而言的,就是说这种写法的诞生时间,距离唐人比较近。唐人又特别喜欢近体诗,大量创作,所以对于唐人来说这种风格也叫今体诗。

近体什么样子呢?一言以蔽之:平仄和谐。在唐朝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文人们作诗开始研究声音了。他们人为地把声音分为了平仄两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声音在原始产生的时候,就自动地分为了平上去入四种,但是南朝时期的文人们手动地切了一刀。平声还叫平声,剩下的全叫仄声了。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他们这么做是想给作诗定下一个新规矩,就是平仄的声音必须交替出现,不能全是平或者仄,要找到一种规律,平仄换着登场,这样吟诵起来才好听。

近体诗逐渐有了最基本的样子。二四六的位置要求比较严格,对于七言诗来说,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第六个字也是仄声,第四个字是平声。你看“李白乘舟将欲行”,第二个字“白”是入声字,是仄声。第六个字“欲”也是入声字,是仄声。而第四个字“舟”是平声。二四六的位置连起来就是仄平仄。

第二句则是第二个字和第六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是仄声。“忽闻岸上踏歌声”,第二个字“闻”是平声。第六个字“歌”是平声。第四个字“上”是仄声。

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安排是一样的。“桃花潭水深千尺”,“花”、“千”是平声,“水”是仄声。

第四句与第一句的平仄安排是一样的。“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二个字“及”是入声字,是仄声。第六个字“我”是三声(古代叫上声)字,也是仄声。第四个字“伦”是平声。

这些知识,语文老师知道即可,不必都讲给学生听,这太复杂了。近体诗应该怎么吟诵呢?平长仄短。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吟诵近体诗,在二四六位置遇到平声要拖长。我们之前已经知道的入声短读,韵字拖长的规则依然遵守。

我觉得就连这个规则都不必一定要讲给学生听。老师心里知道即可,要教给学生的是:看懂平仄符号,跟着符号吟诵!

具体说来就是后面带波浪线的字要拖长了读(韵字最长)。

北京市吟诵教育研究会制作的课件资源已经把小学所有诗歌的吟诵符号标注出来孩子们只要认识符号,就可以正确诵读了。

这样读的好处何在呢?

首先,了解了正确的读法,就等于是了解了平仄安排的近体诗风格。因为当初,南朝文人们之所以要设计出平仄交替出现的诗歌,就是考虑到吟诵的时候,声音长短交替出现才好听。所以,我们带着学生先去感受诗歌读出来的那份长长短短的美,最重要。也符合小孩子学习的特点。

其次,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做一些声韵分析。比如,第一句“舟”字拖长可以感受小船的行走。

第二句“闻”字拖长也可以感受到声音渐渐飘来,“歌声”连在一起拖长更有盛大的感觉。这里顺便说一下,汪伦一定不是个老农民,王维的诗歌里也提到过他。他应该是个地主,喜欢结交名人。而“踏歌”是古代送别时的表演,要多人手挽手才可以完成。试想,一人岸边轻歌,李白是难以在船行中听到的。只有集结家中的歌妓,一起在岸边踏歌相送,才会惊动李白。如此说来,李白为何会为此作诗,为何如此感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三句,前三个字不应理解为“桃花潭”,因为七言诗歌没有在三个字这里断句的。“花”字拖长逼着我们将“花”与“潭”隔离理解。其实,“桃花”是“桃花潭”的简用。整句话的意思是“桃花潭的潭水深千尺”,那么,拖长“花”字,便是将“桃花潭”的意境拖长了。“千”字是个发音开口的字,古人常用它来夸张。拖长“千”字,更有把“桃花潭”说得无比宽阔深邃之意。这都为了带出最后一句。

第四句,拖长的字是“伦”,也就是说,主角终于出场,李白要感谢的人,终于被拖长地表达了出来。

这些,也不必非要讲给孩子们听。根据孩子们的能力,酌情删减吧!

建议老师们让孩子们挥手吟诵,到要拖长的地方挥动右手,在空中做出拉长的感觉,更好的感受长短的中和魅力。

赠汪伦真迹:只有一些干货之第八篇赠汪伦(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