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什么意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食补,即主要是利用食物,如谷、肉、果、菜之类,通过饮食的形式来补益身体,维护健康,并作为食物或者其他疗法防治疾病的辅助手段,适应范围广,简便易行。中医学的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搭配原则,开了食补之先河。具备了一定的食补知识,不出家门即可自选材料,取材便利,四季常备,安全无毒,自己烹调,自我疗治。当然,从“药食同源”的角度看,一些药物同时也是食物,如山药、荧实、莲子、百合、羊肉、龙眼肉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什么意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1)

在我国食疗历史上,不但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用,历代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也十分重视。有史料记载,清代的慈禧太后,中年以后常患脾虚便溃,但又喜欢服药,御医便给她开了粥方,用黄苠一药,和山药、莲子熬粥常用,可以健脾益气。患口渴下泄时,则用绿豆、鲜青果、竹叶、橙子煎汁服用,能生津补胃。

不管是平时的食补还是病后的食补,都应该讲究食“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疾病清况、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结合食物的四气五味、补益效用等,选择补益用的食物。所以,大家都应当了解一些食疗的常识。一般说来,人体的虚弱证包括四个方面,即: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气虚:多表现为头晕目眩,气短懒言,神色疲惫,语声低微,全身乏力,常自汗出,或者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不能消化,或者容易感冒,舌色淡,脉虚无力等,活动时诸症加剧。这些,都是脏腑的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凡具有上列症状表现的,就可以用补气类食物,如糯米、梗米、黄米、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鹤鸦、牛血、狗肉、花生 莲子、荔枝、黄鳍、卿鱼、海参、青鱼等。

血虚:主要由于血之不足,不能濡润和营养脏腑经脉而出现的症状,如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对妇女,则常常表 现为月经量少,或经期推后,甚至出现闭经,舌质淡,脉象细弱无力。凡是具有以上表现的,应该用补血类食物,如鸡肝、牛筋、羊肝、猪心、龙眼肉、桑甚、黑木耳、胡萝卜、猪肉、甲鱼等。

阴虚凡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午后发热、低热、手心足心发热、盗汗、双目干涩、眩晕失眠、大 便秘结、舌红少苔、脉象细弱等,皆属阴虚的表现。 可用滋阴类食物,如银耳、小麦、梨、葡萄、桑其、 燕窝、鳖肉、始蜊肉、蜂乳、鸡蛋、羊奶、猪脑、猪皮等。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什么意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2)

阳虚:阳虚不足者表现为怕冷喜暖,神疲乏力, 上肢发凉,喜欢吃热的饭菜,饮温的饮料。另外,少食懒言,喜欢睡眠倦卧。常用的有助阳作用的食物,有虾、胡桃肉、羊肉、狗肉、鹿肉、麻雀肉、韭菜丁香、鸽子蛋、鳍鱼、淡菜等。

实际运用时,不能机械地区分。例如,气虚体质的人,当然以益气为主。因脾胃为气血生化的源泉,所以补气健脾是补气的重要途径。另外,气与血可以相互化生,因此,又常常以补气为主,而以补血为辅。阴虚体质者,宜常用滋阴养液为主的食物;阳虚体质者,则宜温补阳气为主。再从年龄上看,小儿因为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还不健全,饮食又不懂得节制,因此,在选择食补方法的时候,必须注意避免偏于壮阳助火的食物,而应以运化脾胃、帮助消化为主。青壮年大多生机旺盛,一般无须补益,或只用滋养清补。老年人的食补是一个难点。因为老年人肾气逐渐衰退,肝肾虚弱,耳鸣耳聋等,故应多食补益肝肾的食物;也有的老人气血虚弱,皮肤干萎、头晕眼花,容易感冒,应该补益气血。老年人的便秘常常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病症,也可以通过食疗来调节。蜂蜜、核桃肉、鸽子肉、海参都是老年人常用的食补食疗的食物。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什么意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3)

妇女有许多与男性不同的生理状态,如月经、怀孕、产后等。中医理论中说:女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特点选择妇女的食疗方法。少女时期,肾气未充,食补应以补肾益精血为主,黑豆、动物肝脏、大枣等为常备的食疗佳品。青壮年妇女虽肾气充盛,但月经、妊娠、生产哺乳等生理过程,会使她们出现肝血不足的情况,或 食者由于家务繁重,工作艰苦,以致肝气不舒,或肝火旺盛,因此应以补肝血、养肝阴、清肝火的食品为主。老年妇女生机衰退,脾胃运化和造血的功能减低,饮食减少,食欲下降,芝麻、龙眼肉、猪肝等,都可成为食补的有效配方。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什么意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4)

当然,如果自己不清楚该如何选择的话,最好向医生请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