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历史上用过几次(古代八百里加急)

古代如何传递信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什么时候使用?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想很多小伙伴也想知道古代的邮政系统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尤其是官方机密文件的运输究竟能快到什么地步呢?

八百里加急历史上用过几次(古代八百里加急)(1)

古代的通讯离不开驿站,我想驿站这个单位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古装剧中也常常能看到驿站的存在,但是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其实驿站可以分为“驿”、“站”、“铺”三大类,其中“驿”是官府安排外客接待、运输官方物资的组织。我们在影视剧中所看到官兵押运的官饷就是通过“驿”进行运作的;而“站”则是传递重要文献和军事密报的组织,是为各个要塞军队之既相互联系服务的;最后这个“铺”则稍微逊色一些,主要负责地方州县之间的公文、书信的传递,以公文为主,上级长官批阅下属地方政事的文件都是“铺”负责传送。

快递的雏形就是中国古代的驿站,在中国,“邮政”的历史长达3000余年,自唐朝到清朝全国各地都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驿站,以满足官方和人民的需求。由于古代皆以马力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驿站的密集程度难以想象。在平原地区一般每20到30里地就会设置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配备的都是官方精选的马匹。即便不是千里马也是个顶个的能跑,最低要求也要日行180里。

八百里加急历史上用过几次(古代八百里加急)(2)

根据所运输文件的重要程度,驿站会配置不同的马匹进行运输。比如驿站收到印有“马上飞递”字样的公文时,最低也要以每日300里的速度进行传递。遇到战事吃紧的密函时,传送速度甚至能够达到每日800里,这就是我们问题中所谓的“八百里加急”。

想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谋反,唐玄宗在离此三千多里的临潼不到六日便得到了消息,这便是日行五百里。每到一个驿站除了换人换马,其他时间全是赶路。我们上文提到全国各地都设置驿站,就单说唐朝时期根据《大唐六典》的记载,当时全国驿站高达1639个。在驿站服役的官方人员有两万多人,马匹短缺时期甚至连驴都得披甲服役,由此可见驿站的业务也是十分繁忙。

看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冒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既然驿站对于官方如此重要,如果运输途中出现意外。无论是信件被贼匪劫走也好,还是驿官安排出现差错也好,运输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信件延期会怎么样呢?

八百里加急历史上用过几次(古代八百里加急)(3)

在《唐国史补》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说的就是一个负责批阅发公文的驿官,他将一份封发配囚犯的文书误发了。本应该同时发往河北、岭南的文书,结果只发送到了岭南,河北方面没有收到通知。此事一经核实,负责此文书的驿官当时就被罢免了,而且唐律规定凡是耽误军事文件的人处以仗刑,紧急军事文件罪加三等。如果有人因为耽误文件导致战争失败那么便会被处以绞刑,所以很少有不长眼的强盗逮着官驿去抢,而驿官在运输重要文件的时候都会多派出几个驿兵数路齐发,以免惹祸上身。

至于问题中所问的“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特急件,马匹那肯定是每个驿站最好的马,骑马的驿兵吃喝全在马上。当级别达到八百里的时候,跑死马是常有的事,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甚至有些体格差的驿兵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因此,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文件的。

驿站走向末路是在明朝之后,由于疆域的扩展,驿站的数量越来越多,官方单单是养着不计其数的驿官驿兵就不堪重负,更不用说数倍于人的马匹了。在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就动手废除驿站,导致了大量的驿站官卒丢掉了饭碗,不少荒山野地处的驿站最后演变成了土匪窝。历史上有名的李自成就是银川驿站的一名驿兵,失业之后的李自成没想到最后成了推翻大明的关键人物。

八百里加急历史上用过几次(古代八百里加急)(4)

文章的最后我们回到问题,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就是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运输公文,至于什么时候会用到,不同的朝代有自己不同的要求,不过大多数都是在山河动荡时期才会启用,比如大规模起义造反、比如边关告急外族入侵等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