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的企业职工休假是多少天(放假啦放假啦才怪)

说起放假,这大概是每个人从小就喜欢、至今仍未厌倦的一件事了。

可惜啊可惜,工作后再也没有寒暑假这种超长假期了。

说到这里,很想看看有没有职业是教师的小伙伴在一边窃笑?

好吧,你们赢了。

话说回来,当下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每个人都在努力甚至拼了命地工作。

休假反倒成为了一种奢侈的安排。

既然奢侈,那么都有哪些假可以光明正大的休,你知道吗?

法定的企业职工休假是多少天(放假啦放假啦才怪)(1)

(管你想不想知道,反正我要开始我的表演了)

法定节假日

我国有明文规定的主要的法定节假日一共就11天。

这11天的假期,分别分布于元旦、春节、清明、劳动、端午、中秋、国庆。

其中,除了春节、国庆以外,都只有1天。

对的,你没看错,是1天。

瞬间觉得这些假期也太不重要了吧,只值一天?!

稍安勿躁,这不是好在还有“调休大法”嘛。你回头想想你哪个法定节假日不是连着休息三天的?(没休三天的当我没说)

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其实不止上述7个,还有部分群体特有的节假日。比如妇女节,即每年3月8日,妇女可以放假半天。半天的由来大概是因为“妇女能顶半边天”?

法定的企业职工休假是多少天(放假啦放假啦才怪)(2)

如果你正好身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相应的民族节假日,也作为法定节假日处理。

一个小科普: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五条规定:“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不放假你给我科普啥,我需要科普的是放假!!!)

法定的企业职工休假是多少天(放假啦放假啦才怪)(3)

婚假

2016年1月1日实施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后,婚假成了热议话题。

因为备受人们喜爱的晚婚假取消了。

“Duang”的一下,婚假就只剩3天可以休了。那些为晚婚晚育作出“巨大牺牲”的有情人儿,简直急得直跳脚!

最新规定的三天的婚假,其实来源于1980年实施的一个关于婚丧假的通知。这里面规定的竟然是酌情给予1至3天婚假……现在国家给3天婚假已经算是规定范围内的顶配了。

所以,还不快谢恩……(划掉这句)

目前,各地婚假规定不同。许多省份依然找不到超过3天婚假的规定,但有些省份走在了前列。比如山西,规定只要是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就可以享受婚假30日。这是何等的豪爽啊!来来来,有没有休过30天婚假的山西朋友,话筒给你们!

法定的企业职工休假是多少天(放假啦放假啦才怪)(4)

丧假

这个假,我们简单说一下。

这个假大概是大家最不想休的假了,没有之一。

丧假依据还是上面提到的1980年的那个残酷无情的规定。

酌情1-3天,一般就是3天。并且规定较为死板,仅规定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 死亡时才享有丧假。实际操作中,一般会放宽要求,不然就有点太不近人情了。

法定的企业职工休假是多少天(放假啦放假啦才怪)(5)

产假

新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不仅改变了婚假的格局,而且对产假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全国统一的基准产假是98天,但是各个省份在98天基础上大都制定了延长规定。

以四川省为例,以前产假是128天,现在是158天。比之前增加了30天,更是比全国标准延长了60天。并且,这158天适用于合法生育子女的职工,不再区分是否晚育、是否一胎。

还有更优秀的,比如海南省、河南省的产假就是98天 3个月,休假半年不是梦。

说到产假,这里就不得不提男士们的陪护假。陪护假各地规定也不同,大多7至30天不等。

温馨提示:

想知道所在省份关于婚假、产假、陪护假的规定,检索“XX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即可锁定。

带薪年休假

终于,到了上班族最想了解的假期规定了。不光休假,还带薪,怎么想想就觉得舒坦。

只要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就有享受带薪年休假的资格。即使跳槽到新单位,在前单位的工作时间也计入“连续工作满12个月”的范围。

比如2020年7月1日进入新单位,此前已连续工作满12个月。那么,2020年度依然可以在新单位享有带薪年休假,按照2020年度剩余日历天数折算应休假天数。具体的休假天数如下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

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

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上面这些天数是指纯的工作日哈,不掺杂那种。只要不是员工自行放弃休带薪年休假的,那么单位应当按照应休未休天数计算3倍工资。

法定的企业职工休假是多少天(放假啦放假啦才怪)(6)

除了上述几个重要休假项目外,比较常见的还有事假、病假。

事假、病假不具有太强的普适性,毕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事假不用多说,但对于病假,就较为复杂了。

病假涉及到不同的病症情况以及医疗期的规定,在此就不展开说了。

以上休假项目,规定还是比较全面的,但实际执行可能并不到位。不过,学习和了解一下可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休息权利。


公众号 「无坑法律」

持续输出法律避坑指南,简单法律问题免费咨询

“坑”意味着法律风险,有人挖坑、有人踩坑,而「无坑法律」负责填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