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逻辑思维(数学大师启示录)

牛顿逻辑思维(数学大师启示录)(1)

流数法是揭示几何秘密进而揭示自然秘密的万能钥匙。

——贝克莱

只有把他看做是寻找永恒真理的斗士,才能理解他。

——爱因斯坦

自然科学家的偶像

14世纪开始的欧洲文艺复兴吹响了反抗封建神权的号角。15世纪后半叶,近代科学技术兴起。教会势力意识到科学思想的威胁,压制学术活动,迫害进步学者,就成为异端裁判所的圣职。但是,

历史的洪流势不可挡。到17世纪末,科学终于战胜神权而牢牢站稳脚跟。伊萨克-牛顿就是这场科学进军的伟大旗手。

牛顿继承伽利略、笛卡儿等前人的业绩,以牛顿力学为中心,连同他在光学、天文学等方面的巨大发现和深刻见解,建立了经典物理体系,用它解释了从日月星辰到海洋潮汐各式各样的自然现象,

指导着由蒸汽车船到织机钟表等种类繁多的生产工艺。科学技术广沐恩泽,封建迷信节节败退。要把牛顿思想当作异端邪说已经不可能了。

牛顿在建立经典物理体系过程中,启用了从古至今最重要的数学创造——微积分。正如20世纪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所说:"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为他提供表达他的思想的工具。"由于微

积分和其他一系列重要的数学发现,使牛顿和阿基米德、高斯并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

牛顿在世的时候就成为自然科学家的偶像,受到全球学子的崇拜。他是英国国会议员,皇家学会连任24年的终身会长,巴黎科学院尊贵的外籍院士,还曾任英国造币厂督办、总裁。安妮女王亲临

剑桥,封他为爵士。牛顿身后荣获隆重的国葬,长眠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名人墓地。

牛顿的辉煌业绩和显赫声望,使许多人向往;甚至可能有人对牛顿的"荣华富贵"垂涎三尺。但是,牛顿的一生,决不是那些持有庸俗幸福观价值观的人们所真正向往的。首先,刚出生的小牛顿,

是个早产而衰弱的遗腹子,这就不是他们心目中的幸运儿吧?

心灵手巧

1642年1月8日,近代科学伟大先驱伽利略在软禁中含冤去世。就在同一年,他的后继者牛顿出生了。这年圣诞节早晨,在英格兰东海岸的林肯郡格兰瑟姆镇以南的乌尔索普村,牛顿诞生在一个小农庄主的家庭。未足月就生下来的小牛顿不到1500克重,瘦小得几乎可以放进一只大玻璃杯。婴儿衰弱极了。出生以后好几个月,他的头还要用夹板支着。人们忧虑这孩子不能健康长大。

牛顿的祖辈中没有知名的学者。父亲伊萨克是个任性、奢侈而又意志薄弱的人。他在小牛顿出世前3个月病死了,才36岁。母亲汉娜·艾斯柯是个勤俭能干的女当家。丈夫早逝使她忧伤。为了纪念亡夫,她给孩子也取名伊萨克。在妈妈细心照料下,孩子终于活了下来。可是,小伊萨克刚两岁,汉娜在邻居们的劝说下,改嫁给相邻的北威桑教区的司密斯牧师,一个刻薄的单身汉。他不收留前夫的遗孤。妈妈只得把小伊萨克托付给外婆。根据法律,孩子从父亲遗产中每年可以得到80英镑的生活费,维持祖孙两人的温饱。

小伊萨克记忆中最早的图像,是姥姥忙碌地为他做饭洗衣,舅舅背着一袋奇妙的工具来修理家具什物。小伊萨克最开心的是推着舅舅特意为他做的那辆小车满处跑。趁姥姥不在的时候,拿出舅舅袋子里的榔头斧子,东敲敲西打打,试着"用双手改造世界",更使他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小牛顿6岁上学。他在斯克灵敦和斯托克两所小学学会读书写字和初等算术。12岁那年到格兰瑟姆镇上有名的"模范学校"学习。名字好听,其实那不过是一所只有一间大厅的旧式乡村中学。

在格兰瑟姆,小牛顿借住在药剂师克拉克大叔家里。克拉克大婶是妈妈汉娜的好朋友。小牛顿斯文又勤快,课余常常帮大叔大婶干点零活,很快赢得克拉克一家人的欢心。克拉克大叔乐于教他手艺,向他传授各种知识。有一次大叔送他一本《自然和技艺的奥秘》。这本小书揭示了大自然和科学家们许多有趣的"内幕",使牛顿大开眼界。他照书上介绍的方法制作烟火,调色绘画,从单纯的自我娱乐到富有探索意味的研制活动,大大刺激了他动手创造和探索自然的欲望。

牛顿不像高斯、维纳那样从小显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天才,也不像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小时候那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禀赋。他的环境也没有为他在科学或艺术上的成长提供特别有利的条件。很长一段时期他学习成绩平庸,甚至因为成绩欠佳受过老师批评。但是,这没有掩盖小牛顿的心灵手巧。可能是受舅舅和克拉克大叔的影响吧,小牛顿对制造技艺有特殊的爱好。他能够准确地制作各种复杂的器械和玩具。他要做一名好工匠。他认为,那些"不能精确地工作的工匠算不上是真正的工匠"。最可贵的是,他不是简单的模仿。他的许多创造发明使人赞叹。为了使他制作的装置更臻完善,牛顿培养了不怕困难和不达到尽善尽美不罢手的顽强精神。在英格兰滨海的乡村,白色的风车到处可见。小牛顿制作了各色各样的风车模型。精巧的小风车博得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牛顿并不满足,他又发明一种水车风车联动装置,使风车可以在无风的时候借助水力驱动。他制作的木钟、水钟和日晷等各种计时器,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木钟啮合的齿轮,需要一个个精雕细刻,虽

然花的功夫不少,可惜还只是个不顶用的模型。牛顿在格兰瑟姆上学的时候做的水钟就不同了。他仔细测定容器水位变化速度,在外面画出精密的不等分刻度。他把4英尺高的水钟放在屋角,按时添水,真用来计时。后来他又用墙砖刻了个大日晷,是一个精度很高的时计,在日照良好的时候准确可用,乡亲们称它为"牛顿钟"。这种日晷不是小孩玩具了。牛顿的日晷,后来由英国皇家学会珍藏着。小牛顿做的玩具也与众不同。他做的风筝不但飞得高放得远,还在上面系了个灯笼。晚上,迷信鬼神的村民们看到点亮的灯笼在夜空中滑翔,吓了一跳,以为是什么"不祥之兆"呢。

振聋发

人们的夸奖,使小牛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愈来愈高。有一天牛顿拿了一架水车模型到学校表演。这是他集中以前多种水车的优点,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才做出来的,不但设计精巧,做工也很考究。

牛顿的小模型立刻吸引了一大群小观众。看到随着风车的转动,水车把水哗哗地往上抽,同学们不由大声地喝彩和鼓起掌来。牛顿自己也感到相当满意。不料旁边有个高个子的学生却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他挑战似地问牛顿:

"你能说说水车抽水的道理吗?"

这下把牛顿问住了。是啊,自己只顾埋头制造,这里面的道理可是没有认真想过。牛顿支支吾吾地窘得满脸通红。这真是"振聋发聩"的一问。牛顿懂得了,不了解作用原理的工匠,也不是好工匠。

他开始以特有的顽强钻研精神,向书本知识进攻。牛顿的学习成绩很快有了显著的进步。

另外一次刺激更增长了牛顿的进取精神。学校里有个出名的恃强凌弱的"小霸天"。他见到身小力弱的同学总是恣意欺侮。谁要稍有违抗,轻则吃他的耳刮子,重则被打得鼻青脸肿。因此,除了几个"马屁精"以外,小同学看见他都躲得远远的,谁也惹不起他。这次,"小霸天"欺侮到牛顿的头上。他看到牛顿独自一人在低着头走路,居然对他没有一点卑躬屈节的表示,就猛地使了个绊

子,把牛顿重重地摔了一跤。

"哼!连走路也不瞧瞧!…""小霸天"说着,还向牛顿吐了口唾沫!

这一回"小霸天"找错了对象。别看牛顿瘦弱可欺,一旦侮辱他的人格,他决不示弱。牛顿紧握拳头,不顾一切地冲向"小霸天",勇猛得像头发怒的小狮子。欺软怕硬的"小霸天"最后狼狈败退。这场斗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牛顿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在暴风雨中

牛顿上中学不久,继父病故。妈妈带着3个孩子回到乌尔索普。伊萨克同情母亲的不幸,每个星期天都回家带着弟妹们玩耍,为母亲分担家务。日子一久,汉娜感到一个人兼管农庄和家务实在太累,就委婉地向伊萨克表示,希望他退学回家,协助她管理农庄。牛顿想继续上学,可是他怎么忍心不理会妈妈的请求呢?

1657年3月底,牛顿辍学回家,每天跟着母亲干活。可是他的心思仍在书本和手工制作上。因此,干活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闹了不少笑话。

有一回,牛顿赶着马去格兰瑟姆送麦子。回来的路上碰到山坡,牛顿只好牵着马走。他带着完成任务的轻松心情,边走边想起学习的事来。上到坡顶,他打算骑马下山。可是回头一看,马不见了,

虽然缰绳还捏在手里。他赶紧四下寻找。从格兰瑟姆一直找到家里,推门一看,马在那里津津有味地吃着草料呢!不知什么时候,马嚼子掉了,马独自跑回家来。因为专心读书,放羊让羊跑丢了的事也时有发生。看到牛顿精神恍惚的样子,妈妈很发愁,常常向舅舅诉苦。舅舅听了哈哈大笑,认为小牛顿好学上进,反而劝汉娜让他继续上学。

1658年9月3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将军的死,预兆着清教徒共和尝试的完结,也是牛顿生活道路上的一次转折。就在这一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雨横扫英格兰。村里许多房顶被掀翻

了;房子被吹得咯吱咯吱直响。旷野里,一棵百年的老橡树被连根拔起;小树在暴风雨中剧烈地摇曳着。家家屋门紧闭;迷信的乡民不住地祈祷上帝保佑。牛顿却为大自然施展威力的神奇景象摄住了。他不禁想测量那飓风的力量。迎着怒号的狂风和倾盆的暴雨,牛顿冲了出去。他一会儿逆着风跑,一会儿顺着风跳,认准起落点,仔细量距离。家里人找到他的时候,只见他披着一头乱发,浑身上下早已经湿透。此情此景,使汉娜深感震惊,看到孩子研究学问痴狂到这种地步,她认识到,让他辍学务农是个严重错误。她决定送牛顿返回格兰瑟姆继续上学.

重返格兰瑟姆

秋天,阳光灿烂,田野一片金黄。克拉克老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卡德琳在门口欢迎牛顿归来。重返格兰瑟姆,牛顿不仅感到喜悦,甚至可以说怀有一种使命感。为了自己的学业,亲人作出牺牲,师长慷慨相助。因此,学习不只是解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追求个人爱好,而且是对家庭、师长以至信仰上一种带有神圣色彩的责任了。他决心努力学习。在格兰瑟姆他学习了许多功课: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逻辑、历史,圣经,还有他向来感兴趣的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和天文学。在克拉克大叔制药工作的影响下,牛顿对化学实验也发生浓厚的兴趣。他经常摆弄试管烧杯,观察化学反应。可能是由于化学实验神秘的魅力,牛顿在以后30年的科学生涯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化学实验。在休息的时候,牛顿还写诗作画,甚至把自己的作品镶在自制的镜框里,挂在墙上欣赏。他绘制工件图样,也画花卉动物,有时候用木炭,有时候用自己调制的颜料。和许多孩子一样,伊萨克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

随着牛顿日渐长大,克拉克大婶和前夫的女儿卡德琳·斯托瑞小姐也亭亭玉立了。虽然父母亲对卡德琳说过,在牛顿用功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她还是经常悄悄地上楼来给牛顿送点心茶水,或者向牛顿请教功课。本来,牛顿和卡德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现在,似乎有了微妙的变化。卡德琳的到来,使小房间的一切都增添了光彩。短暂的停留中,她温存的话语,安详的举止,伊萨克久久不能忘怀。他总是尽其所能详尽地解答卡德琳的问题。后来,他还用精湛的手艺,抽空为卡德琳做茶几小柜什么的,把自己朦胧的感情倾注在这些小木器上。但是,在那封建宗教影响深重的社会,一个前途茫茫的穷学生,对爱情能抱什么奢望呢?特别是牛顿对学习的着迷和抱负,使他和卡德琳的友情没有进一步发展。他立志走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道路。他知道,自己将来要想上英国最高学府剑桥大学,并且在那里立足,难免要接受神职,过独身生活。既然这样,就应当克制自己,免得将来

给对方增添麻烦。牛顿认识到,自己选择的道路少不了痛苦磨难并且布满荆棘,但是其中自有美好的甘泉。牛顿忖量自己的抉择,瞻望未来,写下了一首诗,题名《三顶冠冕》:

世俗的冠冕啊,

我鄙视它如同脚下的尘土,

它是沉重的,

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一场空;

而现在我愉快地迎接

一顶荆棘的冠冕,

尽管刺得人疼痛,

内心却觉得甜美;

我更看见那光荣的桂冠,

在我面前呈现,

它充满幸福,

永恒无边。

进大学以后,牛顿和卡德琳分处两地,很少见面。牛顿大学毕业前不久,斯托瑞小姐终于出嫁而成为文森特夫人。虽然探索自然的快慰使牛顿有力量排遣内心的惆怅,但是他不再追求异性而终身未娶。牛顿对卡德琳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卡德琳婚后心境不好的时候,牛顿常常安慰她,给予鼓励和帮助。他们这种感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晚年。

剑桥的减费生

有了崇高的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牛顿学习进步很快。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已成为全校闻名的高材生。1661年6月,虽然在欧几里得几何答卷中有缺陷,牛顿还是通过了剑桥大学严格的入学考试,进入这所著名大学中最大的三一学院。格兰瑟姆中学的斯托克斯校长十分了解牛顿。他明白,他们这所城镇中学向剑桥输送了一名前途无量的学生。在送别牛顿的校会上,老校长眼中闪着激动的泪花,称赞牛顿的品行和才华,号召学生们学习牛顿勤奋好学的精神。

牛顿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全国闻名的剑桥大学。那雕刻着国王亨利八世像的拱形大门和遐迩闻名的纳维图书馆,那凝重古朴的红色和灰色的建筑和在它旁边静静流淌着的蜿蜒的剑河,那浓密树荫

下幽深的石径,整个校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感动着这位年轻的崇拜者。不过,当时的剑桥,虽说名气很大,还说不上是理想中的科学圣地。尽管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不能不波及到这所有400多年历史的最高学府,剑桥大学仍被宗教势力牢牢把持着。办学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培养牧师。教学内容主要是圣经教义和古典语言,文史科目。教员大多数是神职人员;有神论禁锢着师生们的思想。不过,比起别的学院,三一学院毕竟要好些。它的图书资料丰富,教授的水平也比较高,许多新知识新思想常常从这里传播开来。

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牛顿以"减费生"身份入学。减费生为了减免费用,需要在校内做一些服务性杂役,包括准备晚餐和侍候那些富家子弟。这些杂役,使牛顿体验到贫富贵贱的差别。他不再

接受同室阔少下酒馆的邀请,也不想和他们玩纸牌赌钱;他已有两次输钱的记录。不久牛顿搬到一间小屋,和另一个沉静好学的减费生威肯斯住在一起。

开始一段时期,牛顿似乎没有突出的表现。数学主要靠自己研究。头两年除了算术、代数外他还认真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领略到它的优美和严密;后来他精读笛卡儿的《几何学》,认

识到代数的重要作用,掌握了坐标法。在学习中,牛顿解答了大量习题。对于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怕难,有的学生嫌繁,有的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牛顿却认真演算,深入思考,颇有心得,觉得其乐无穷。这些基本数学训练极大地锻炼了牛顿分析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封建势力顽固地抵制变革,欧洲毕竟逐渐进入资本主义时期。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科学也兴旺起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的科学思想得到传播和发展;各国新兴的科学力量

陆续建立起学会一类的科学组织,交流科学思想,推动技术进步。早在1645年,格雷沙姆学院以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1616—1703)等人为中心的一批自然科学家定期聚会,创立了"哲学院",

开始了学会的活动。1660年它有了正式的章程。1662年查理二世复位,把"哲学院"命名为"利用和增进自然知识皇家学会"。实际上它只是个得到工商界支持的民间团体。虽然比罗马的林嗣(意为

"山猫")科学院晚了61年,但它对英国的科学发展所起作用还是及时而且重要的。第二年在创桥也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亨利·卢卡斯教授在6月22日病故以前立下遗嘱,决定用他的遗产在三一学院设立一个自然科学讲座,向青年学生传授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卢卡斯数学讲座。它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1630—1677),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英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他不但在文学、哲学、神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有渊博的知识,而且对数学和光学有许多独特的贡献,享有"欧洲最优秀学者"的美名。真所谓"英雄识豪杰",巴罗很快发现:牛顿不但基础扎实,

而且思维敏捷,数学和自然科学上最新成就,一经介绍,他很快就能领悟。巴罗引导牛顿陆续学习从哥白尼一直到巴罗本人的大量著作。站到这些巨人的肩上,大大开拓了牛顿的视野。先哲们艰苦卓绝的工作,使他感奋不已。他渴望着自己也能置身于这个伟大的行列,为揭开大自然之谜作出贡献。他一面深入钻研书本,一面坚持观察天象和进行心爱的物理实验。他从惠更斯的《光学》中得知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斯涅耳发现光的反射定律,就做实验来验证它。

三一学院有条长廊回声很响,牛顿就利用它来测定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坚持不懈地观察彗星和月晕,好几次把他累倒。他钻研书本,不迷信书本,一切结论经过严格的检验。牛顿找到了自己的出发点。听讲,阅读,观察,实验,不停地思索,使牛顿的学业突飞猛进。

1664年,牛顿因为成绩优秀,被评为"优待生",由学校支付学费,他不必再去做服务性的劳动,时间精力更集中于学习。就在这一年,经过考试,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牛顿已经为更艰难的

攀登作好充分的准备。

有一次,牛顿受到巴罗关于无穷级数求和演讲的启发,运用无穷级数来计算曲线长度和曲边图形的面积,为积分学的建立迈出有意义的一步。1665年,牛顿在二项式幂的展开上有了突破。以前的

帕斯卡三角或者说杨辉三角,都是利用(1 x)n-1展开式的系数

牛顿逻辑思维(数学大师启示录)(2)

牛顿逻辑思维(数学大师启示录)(3)

现在,牛顿得到了不依赖于(1 x)n-1来展开(1 x)n的方法:

牛顿逻辑思维(数学大师启示录)(4)

更进一步,牛顿还确定对分数指数和负数指数,展开式导致无穷级数。这就是著名的牛顿二项式定理。牛顿当时还是一名在校的学生。

划时代的发现

1665年,牛顿大学毕业。4年的潜心学习和研究,使牛顿有了坚实的基础。他决定留在剑桥,为揭开自然之谜而继续探索。但是,天时不好,鼠疫在英格兰流行起来。黑死病使成千上万的人染病死

去。在死亡的威胁下,剑桥被迫暂时关闭。牛顿只得返回故乡躲避瘟疫。但是已经没有任何外界力量可以阻止牛顿在科学上的攀登。

从1665年夏天到1667年春天,在僻静的乌尔索普,牛顿以坚持不懈的艰苦研究,初步创立了"流数法",也就是微积分;分解了白光;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他成为彪炳千古的

科学巨人。可以这样说,"科学史上没有别的成功的例子可以和牛顿这两年黄金岁月相比。"

人类在长期生产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提出了大量数学问题。其中求曲线的切线和求曲线围成图形的面积是两大类问题,对它们不断的研究最终导致微积分的诞生。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阿基米

德曾经解决过求螺线的切线和抛物线弓形面积等难题。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微积分的普遍方法,这些解答是他绞尽脑汁好不容易才获得的。很难想像,对每一条曲线都像阿基米德那样去寻找巧妙的特殊解法。这不但极为复杂,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当时的数学家还不可能意识到这类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对它们的研究时断时续,没有真正的突破。一直到16世纪,形势才有了转机。随着生产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曲线的切线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来。别的不说,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要确定船只的位置和航线,离不开天文学的知识和观测手段,而要设计天文望远镜光线的通路,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必须了解曲线的切线。后来人们又认识到,由割线求切线,相当于物理学上由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切线问题的研究吸引了几乎一切数学家的兴趣。怪不得笛卡儿说,求切线"不但是我所知道最有用最一般的问题,而且甚至可以说,是我惟一想要在几何学里知道的问题"。笛卡儿利用坐标法,通过代数演绎,求得一些高次抛物线的切线。费马和巴罗求得了更一般曲线的切线。费马还得到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相当普遍的方法,它的实质与求切线方法相同。

求积问题,包括曲线长度的计算,看来困难得多。早先开普勒和伽利略曾经研究过。费马和帕斯卡求得了前几个自然数的m次幂的和,这样,高次抛物线弓形面积就好算了。不过,对于抛物线以

外的曲线,求积还是很困难。

牛顿从前人成果中吸取丰富的数学营养。在代数和微积分方面,对牛顿影响最大的是约翰·沃利斯。沃利斯最初在剑桥研究神学,20岁左右开始研究数学,后来成为牛津大学的几何学教授。他参与筹建皇家学会,是17世纪英国仅次于牛顿的数学家。沃利斯在其名著《无限的算术》中不同于许多数学家的几何论证,成功地应用坐标几何于求积问题。这些日子,牛顿一直在楼上的小房间

牛顿逻辑思维(数学大师启示录)(5)

里专心研究沃利斯等人的著作。夏天已经过去。北海吹来的秋风使气温骤然下降,然而牛顿研究的热情却不断高涨。到了1 1月,牛顿终于有所发现。我们用图形来说明牛顿的思想。曲线MM1M2N表示质点和某定点的距离s随着时间t变化的规律。当质点由M1到达M2,它所经历的时间为

t2-t1=M1P=Δt,

距离为 s2-s1=PM2=Δs。

很明显Δs/Δt就是质点在时间间隔Δt内的平均速度;它刚好等于tan∠M2M1P,也就是割线MlM2的斜率。不难看出,当△t愈小,Δs/Δt就愈接近于质点在t1时刻的速度;同样,割线MlM2的斜率也愈接近于曲线在M1处的切线M1 T的斜率。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牛顿断定,当Δt "无限小",那"最后的比" Δs/Δt就无限精确地表示质点在时刻t1的速度,它也就是曲线在M1处的切线M1T的斜率。这就是微积分中导数的概念。因为它是由M2无限地"流"近M1得到的,牛顿称他的方法为"流数法"。

相比之下,求积问题困难很多。比如说,要求M1t1t2M2的面积,除了像阿基米德所使用的穷竭法那样,把它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矩形叠加起来计算以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而这种方法,对一般的曲线来说,使用起来实在太复杂了。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研究毫无进展。窗外不时送来的鸟语花香,报告春天已经返回大地。眺望远方的田野,眼前是一片斑斓的春色。牛顿的精神为之一振。他从大自然的蓬勃生气中似乎得到某种启示:冰天雪地的严酷环境,终究扼杀不了顽强的生机。

牛顿决定另辟蹊径。他还是习惯于从物理意义上来思考问题。

因为在他看来,数学归根结底是描述自然、认识世界的手段。利用流数法,他已经得到距离s对时间t的导数——速度v,因此,左图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就可以画出来了。如果按以前的方法来计

牛顿逻辑思维(数学大师启示录)(6)

算面积M1' t1t2M2',那就要把t2-t1分成更小的间隔,把面积近似地分割为一小块一小块的矩形叠加起来。间隔分得愈小,就愈能精确地表示M1' t1t2M2'的面积。那么,从物理学上说,这块面积表示什么呢?经过反复的思索,牛顿终于取得决定性的突破。牛顿惊喜地发现,其中的每一小块矩形不正代表着这段时间间隔内把速度近似地看做匀速时所经过的距离吗?而把这些矩形叠加起来,不是别的,就是上图的距离差s2-s1,。换句话说,距离对时间的导数是速度;反过来,速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不必"笨拙"地叠加一块块矩形,而只要反过去求距离的差。牛顿把微积分中这种积分方法称为"反流数法"。

多少著名数学家长期在求导数和求积分两种运算之间徘徊,毫无所获。现在,牛顿以他超人的洞察力发现,这两种运算是互逆的。

也就是说,如果函数s(t)的导数是v(t),那么导数v(t)在区间[t1,t2]上的积分等于函数s(t)在端点的值差s(t2)一s(t1)。这就是微积分的基本定理,后人也称为牛顿一莱布尼兹公式。这样,由求导数的

微分法则已经知道,函数(1/2)gt2的导数是gt,那么知道自由落体的速度v=gt,就可以推出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s=(1/2)gt2。又如,因为函数-cosx的导数是sinx,正弦曲线y=sinx在区间[0,π]上与x轴所夹面积应等于-cos(π)-[-cos(0)]=1 1=2。于是过去数学家煞费苦心解出的许多难题,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算出来了。这种令人神往的情景,使外行人惊愕不已,而内行人更是拍案叫绝。

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揭示了导数和积分的本质联系。这种深刻的规律,在运动学这个特定的问题中比较清楚地显现出来。牛顿发现了它,后来进一步确认了它的普遍性。这就无可争辩地确立了牛顿

在数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由于微积分的创立,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数学中最庞大的分支——数学分析,人类就能定量地研究各种变化和运动,这就决定了近代科学技术的精确性这个本质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

有微积分的建立和发展,18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都是不可能的。

当然,年轻的牛顿不是在故乡一下子把微积分都搞清楚了。它的理论基础和不少细节还有待澄清。其实,此时此刻牛顿对自己流数法和反流数法的意义还认识不足。因此,他没有立即全力以赴地

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他暂时满足于利用它来为自己揭开引力之谜服务。

神圣时刻

1666年1月的一天。弥撒刚刚结束,教堂的钟声还在村子上空回荡。汉娜一家随着乡亲们有说有笑地往家走。一转眼,伊萨克已经没有踪影了。这些日子,牛顿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门窗都

封得严严实实的。谁也猜不透他在里面研究些什么。别的倒挺好,就是每天吃饭,非得小妹妹安娜嚷着催着好一阵,他才肯下来。这一天使全家人大大感到意外。妈妈刚放好盆子和刀叉,还没等安娜喊叫,伊萨克已经快步走下楼来,眼里闪耀着兴奋的光芒。不过,他不是急着来吃午饭。他高兴地邀请大家到他的房间里去看一件新鲜玩意儿。平常伊萨克不喜欢别人进他的房间,特别是在他

学习和研究的时候。要说主动邀请,那更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一听到邀请,好奇的弟妹们不用说,就连妈妈也赶紧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跟着上楼来。

一进房间,伊萨克随手关上房门,遮得密不透风的房间里顿时一片漆黑。没有等弟妹们嚷嚷起来,牛顿让他们看墙上的一个光点。果然,从一个小窗孔透进一线光,在墙上照出一个圆圆的白色光点。大家凑近瞧了又瞧,不禁大失所望。这不过是个平常的光点,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这时候牛顿不慌不忙地从桌上拿起一块三棱柱形的玻璃把光线一挡,刹那间出现了奇迹。光点不见了,在它的旁边突然映出一条鲜艳瑰丽的彩带!真是妙不可言!仔细看看,这彩带同雨后晴空中出现的彩虹一模一样,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面对这样壮丽的景象,大家都屏住呼吸,一时惊讶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对这个被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称为最足以显示"人类理想的崇高伟大"的神圣时刻,牛顿回忆说:"1666年初,我做了个三棱镜,用它研究颜色现象。为此,我把房间弄黑,在窗上开个小孔,以透

进所需要的阳光。把棱镜放到光线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对面的墙上。当我回头看到由此产生的鲜艳的彩色光线时,感到极大的愉快。"

后来,牛顿又用第二个棱镜把七种单色光合成白光。牛顿的白光分解实验,宣告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光谱学的诞生,对认识物质内部结构和运动性质有重要意义。不过牛顿没有陶醉在成功的欢乐里。他期待着回到剑桥,进行更精确的实验,深入了解折射现象,探索光的本性。同时,还有一个更为引人入胜的引力之谜在他的脑海中盘旋呢!

引力之谜的思考

1666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工作了一天的牛顿下楼憩息。院子里香气扑鼻。西斜的阳光把树上熟透了的苹果映得通红,使人垂涎欲滴。牛顿信步来到苹果树下,观赏满园的秋色。满天的晚霞,光彩

夺目,瞬息万变。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的枝头在微风中摇曳。石缝里的蟋蟀在欢畅地演奏那秋色奏鸣曲。一切是那么静谧,那么令人心醉。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美妙。长期以来,牛顿总隐隐约约地感到,在神秘的自然界后面,一定有某种规律在支配着它的运动。可是这个规律是什么呢?苹果阵阵的幽香,不知不觉又使牛顿沉浸于引力之谜的思考之中。开普勒利用老师第谷的观测结果,发现了行星绕日运动的规律,也就是开普勒三定律。可惜,他没有能够正确揭示引力作用的规律。牛顿仔细研读开普勒著作,几个月以来,一直在艰苦地寻找着它的谜底。

"噗!"一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牛顿的面前,把他从遐想中唤醒。

啊,一只通红熟透的苹果。牛顿弯腰把它捡起来,细细端详着。苹果从右手转到左手,又从左手换到右手。牛顿似乎要从那熟透了的苹果去找出这种神秘的谜底。突然,他的手停住了。目光闪闪发

亮。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不朝天上飞?朝天上抛的石子为什么最后还要落下来?这不是地球在吸引它吗?对,地球在吸引!手里的苹果沉甸甸的,这不就是地球吸引它的力量吗?开普勒猜测行星绕

日运动,是因为太阳吸引它们。看起来,这种引力不但太阳存在,地球同样存在。地球周围的物体,不正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都落向地面吗?

牛顿抬起头来,立刻否定了刚才的念头。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边。它似乎在调皮地向牛顿微笑:

"瞧,我偏不掉下来!"

是啊,为什么苹果落下来,而月亮却一直绕着地球转呢?牛顿深深地陷入了沉思,对这个问题,日夜思考着。

几天以后,牛顿终于克服了月球的挑战,得到引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图像,把它画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图形表明,由于物体水平方向的运动速度不同,受地球引力作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运动轨迹。自由落体的轨迹是直线;一个平抛物体的轨迹是抛物线,当水平速度达到一定大小的时候,惯性离心力和地球引力平衡,就产生绕地球的圆周运动。月球就是这样在运动着的。这个普遍存在的引力,决定了重物的坠落,也支配着宇宙间天体的运动。

牛顿发现,开普勒的引力同距离成反比的猜测不对,因为它和开普勒自己发现的定律相矛盾。他仔细分析开普勒第三定律,即行星绕日运动周期T的平方同它轨道半径R的立方成正比,对各个行星比值T2/R3都相等,牛顿断定,引力应同两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即有所谓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后来牛顿进一步认识到,引力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综合这些结果,就得到支配着宇宙间万物运行的万有引力定律。

但是,这还仅仅是牛顿的认识,正确与否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最好的检验办法,当然是根据这种关系计算出行星运行的轨道,看看它和观测的结果是不是一致。可是,这谈何容易。别的不说,牛

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指的是两个质点间的引力,而月球、地球和太阳等都是硕大无朋的球体。因此,比如要计算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就得把构成地球和月球的无数对质点之间的引力统统考虑在内。

这个问题,对于今天已经掌握微积分知识的人,可能不算是什么特别的困难。可是,在17世纪,即使是对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是个难以想像的大难题。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从微积分创立以来,为了使它成为每个大、中学生都能轻松自如地使用的工具,历代的数学家付出了多少心血。当然,牛顿也想到过,可以假定均匀球体的质量全部集中于中心构成的质点,等效于球体的作用。但是,对治学严谨的牛顿来说,不经论证和检验,不能作为论据而肯定。牛顿严格遵循他自己的格言:"我不臆造假设。"

在紧张的思考探索中,时间过得很快。1667年3月的一天,牛顿推开窗户,春雨霏霏,田野一片翠绿。虽然还带有一丝凉意,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使牛顿有说不出的畅快。巴罗老师来信说,去年9月的那场大火,把伦敦夷为平地,却也遏止了瘟疫的蔓延。牛顿决定立即返回剑桥。他把还没有完成的一大堆计算和草稿塞进箱子,匆匆地上路了。

卢卡斯讲座的青年教授

牛顿回到剑桥,先去看望巴罗老师。不过,他没有提及自己在故乡的研究心得。他觉得现在谈论这些结果还为时过早。他要抓紧时间完成在乌尔索普所开始的研究。白光实实在在分解成彩虹,可

是,制造反射望远镜、消除色差的构想还没有实现。他忙着继续自己的光学研究。

1667年10月,学院授予牛顿"选修课研究员"职衔,也就是有奖学金的研究生。第二年,牛顿成为"主修课研究员",确立了教师的地位。学院没有实验室,牛顿把自己菲薄收入的大部分购买

工具和玻璃材料,在教室附近租了一间小屋,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

牛顿逻辑思维(数学大师启示录)(7)

为了克服望远镜凸镜色差造成的天文观测上的障碍,他一面设计反射望远镜,一面研磨凹面透镜。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硕士论文的答辩,都不能冲淡他研制的热情。到1668年冬天,世界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终于制成。当牛顿举起这架直径只有1英寸、长约6英寸的小望远镜向夜空望去,竞清晰地见到木星和它的4颗小卫星,心中不禁一阵狂喜。啊,万有引力!这再次证实了万有引力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作用。反射望远镜的功效也使牛顿非常高兴。虽然材料不大好,磨得也不算光滑,它的效果居然超过三四英尺长的折射望远镜。可见,合理的设计思想是多么重要。后来,牛顿又用它观察到金星盈亏的变化,并且作了详细记录。牛顿的研究光学的同时,没有忘记推进自己的"流数法"。作为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牛顿和伽利略一样,深信大自然有和谐的数学结构;自然规律只有用数学来表达才算达到完美的程度。1669年夏天,牛顿完成他关于微积分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运用无限多项方程的分析学》。牛顿明确指出,曲线Y(x)=naxn-1由z(x)=axn确定,并且证明了函数Z(x)的导数就是y(x)。牛顿利用这个结果,计算了双曲线一段弧和横坐标轴所夹曲边图形的面积,一直算到第52位小数。这表明牛顿确实掌握了求导和积分的方法,并且发现了微积分基本定理。积分在这里是求面积,是由求导的相反过程得到的。

牛顿把《分析学》的稿子呈送巴罗老师审阅。从牛顿返回剑桥以后,巴罗已经感觉到,这个年轻人一定在进行某种意义重大的探索。看到牛顿用代数方法一举揭开了先辈们多少年来孜孜以求的谜

底,巴罗欣喜之余,不禁感到由衷钦佩。他一再表明,自己"对数学虽略有成就,但是和牛顿相比,就只能算个小孩。"

巴罗把《分析学》稿子转呈英国皇家学会秘书、数学顾问柯林斯备案。柯林斯把复制本散发给会员们评阅。看到牛顿的才智远远超过自己,巴罗毅然辞去卢卡斯数学讲座教授职位,荐举牛顿继任。要知道,当时巴罗并不是年迈力衰的老朽,而正是年富力强、创造力旺盛的壮年;相比之下,在某些人眼中,牛顿倒还是"羽毛未丰"的青年。这年巴罗39岁,牛顿27岁。

1670年,牛顿正式开课。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先讲光学,后来教数学和力学。由于牛顿的研究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水平,而他又不擅言词,因此,真正能听懂他讲课的为数寥寥。看到学生人数逐次

减少,牛顿深感不安。他精心地制作一张大海报,想吸引更多的听众,可惜作用有限。不过,对怎样教好学生、培养科学事业的继承人这些问题,牛顿确实认真思考过。他不但就这个问题写过文章,编写过从算术四则应用到代数和分析的大量习题,而且还写过一本有名的代数教科书《一般算术》。不过,这决不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它包含牛顿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比如高次方程根和系数的关系,方程的根和判别式的关系,特别是求高次方程根的近似值的迭代法,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计算机中还一直采用着。

1671年,牛顿关于微积分的另一篇重要著作《流数法与无穷级数》完成了。牛顿在这里解决了隐函数微分法、求函数的极值以及求曲线的切线、弧长、曲率和曲线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大量问题。

牛顿把数学分析的过程和自然变化相联系,实际上处理了一些微分方程,也就是含有未知函数的导数的等式,求解这些方程,就是解出未知函数,也就是要寻求的自然规律。在这本书末尾,牛顿还附了一张简单的积分表。

这样,牛顿基本上完成了他创建微积分的宏伟工作。可惜,由于当时出版事业的落后,特别是对牛顿研究成果的伟大意义认识不足,两年以前完成的《分析学》和这篇《流数法》分别推迟了40年和60年才发表。这不仅给当时数学发展带来重大损失,而且发生了数学史上后果严重的微积分发明权之争。因为在1676年,德国的莱布尼兹也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基本定理,并且在1684年发表了他的成果。虽说莱布尼兹的发现算起来比牛顿晚了10年,他的著作却比牛顿早30年公诸于世。由于事关重大,几乎整个欧洲都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发明权之争。争论后来甚至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它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牛顿和莱布尼兹个人的范围,而成为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荣誉之争了。

踟蹰迷津

由于航海事业和天文学知识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茫茫苍穹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图景日夜展示在人们的眼前,因此,计算出太阳系中每个星球的轨道,准确预言各种天文现象的发生时间,就

成为牛顿时代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牛顿这样念念不忘他的光学和望远镜:要知道,对牛顿来说,微积分的创造和发明正是为无比宏伟的天体力学大厦铺设坚实的基础。

牛顿嫌1668年制造的第一架反射望远镜太小太粗糙,决定改进设计,制作一架更好的望远镜。牛顿的第二架反射望远镜大有进步。剑桥的同事纷纷前来观察,赞不绝口。消息传到伦敦,皇家学会写信请牛顿送件样品去鉴定。牛顿欣然应允。一架口径2英寸、焦距9英寸的反射望远镜样品于1671年送到伦敦,受到皇家学会会员的普遍赞赏。这架望远镜至今仍珍藏在皇家学会图书馆里。过了不久,牛顿又制造了一架大两三倍的望远镜送给伦敦市。这下轰动了全城。国王和大臣都慕名前来参观,用它窥视天象。牛顿的发明饮誉朝野。第二年(1672年)1月11日他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这是学者的最高荣誉地位。牛顿接到学会的通知感到高兴。他在复信中说,他认为自己将发表的论文《光与颜色的新理论》更有意义。2月6日,他把这篇论文呈交学会秘书奥登堡。这篇文章说明了白光的分解和折射望远镜色差发生的原因。在光学历史上,这无疑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当然,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有些内容,比如关于光的本质的理论,实际上还处于襁褓时期,有待商榷。因此,对于牛顿的文章,赞成的人固然不少,持反对意见的也不乏其人。本来,科学家之间不同学术观点的探讨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然而,不能指望科学家都是富于理智、涵养很好、品学兼优的圣贤,他们之中除了脾气古怪者外,心胸狭窄乃至品行低下的人也是有的。这样,在学术争论中,虚荣心和名利欲,这些人类可悲的弱点,在科学家身上发作,就会表现出意气用事,作风骄横等等,使学术观点之争变得复杂起来。皇家学会委托一个三人委员会来审阅牛顿的论文;胡克是其中之一。胡克是英国卓越的科学家。他发现固体弹性应变和应力成正比的胡克定律,还制成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提出细胞概念;他也认识到万有引力的存在,并且在物理和天文实验中有许多发明创造。但是,他在处理和牛顿的关系上有失公正。他利用审稿的机会,对牛顿的微粒说大加贬抑,对自己的波动说大肆宣扬。牛顿一开始还能够冷静对待。可是,当比利时东部城市列日的数学

家勒克斯和物理学家林纳斯加入胡克的行列一起来反对他的时候,牛顿沉不住气了。他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理论横加指责。最后,双方失去冷静,互相攻击起来。牛顿为争论深感痛苦和烦恼。他在致友人信中诉说自己的苦恼:

"我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哲学(指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引者注)的奴隶。但是,如果我能从勒克斯先生的纠葛中摆脱出来,我将断然地与它永别,除非只是为了个人的满足或者留着它在身后

出版;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必须决定,要么什么新的成果也不发表,要么成为捍卫它的奴隶。"

不幸得很,100多年以后,高斯在非欧几何问题上也持有类似的见解。牛顿决定不再发表自己的作品。他1675年写的《颜色与光线的性质》和第二年写的《曲边图形面积》都被压在抽屉里,拒不

发表。

接踵而来的批评,使牛顿烦躁;他所热衷的炼金术毫无进展,更加重他的沮丧。牛顿把怒气一古脑儿发泄到"哲学"身上。他甚至发脾气向奥登堡提出辞去皇家学会会员的请求。理由是经济困难和从剑桥到伦敦的路途太远。奥登堡信以为真,就劝慰他,根据规定,他可以免缴会费,这才使他冷静下来,放弃辞退的意思。

和同时代许多科学家一样,牛顿是个虔诚的教徒。不过,在年轻的时候,他对上帝的本质有相当清醒的认识:

"关于他,我提不出什么假设,我是一个科学家,不愿作神学问题的设想。我不谈上帝,只谈人可以观察到的上帝的那些规律。"

对于这些规律的艰苦探索,导致牛顿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现在,他孑然一身,囿于斗室,为了追求心灵的清净,终于沉溺在神学研究之中。他企图在对宗教的"理性探讨"中寻找精神的寄托。

他在《修改的古代王国年表》中,想把圣经和宗教文件上记载的事件和天文事件联系起来;他的主要神学作品《对于但以理的预言和圣约翰的启示录的观察》企图对"上帝的创造"提供科学证据。他

曾经认为自己工作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上帝的研究和对天启教的支持。牛顿的伟大才智踟蹰于宗教的迷津之中。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4年8月,一位不速之客的来访,促成牛顿科学生涯中一次新的高潮。这年1月,青年天文学家哈雷和胡克、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的雷恩等人在伦敦讨论引力的规律。他们都猜测引力和距离平方成反比,可是谁也证明不了。经过半年多紧张的思考,仍然毫无结果。

于是,哈雷专程来到剑桥,登门向牛顿求教。哈雷比牛顿年轻14岁,一向敬佩牛顿的才华,自称是牛顿"最忠实的崇拜者"。他知道,引力问题如果有谁能够解决,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牛顿。哈雷恭恭敬敬地向牛顿问好,并且说明来意。他问牛顿:"如果一颗行星受到太阳的一种同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引力作用,这颗行星应当沿什么样的曲线运动?"

"椭圆,"牛顿不假思索地回答,他的头并没有从一大堆宗教书籍中抬起来。

牛顿轻描淡写的回答对哈雷不啻是一声惊雷。他赶紧接着问:

"你怎么知道的?"

"我计算过。"

这就是这次历史性会见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牛顿从18年以前在故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来,一直在追求对它进行验证的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哈雷来访以前,各项重大的障碍,包括质量均匀的球体的引力可以看做质量全部集中于球心的证明,除了个别的细节,都已经基本克服。牛顿从开普勒定律推导出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也就是根据行星的运动,反过来求普遍的万有引力的规律。这样复杂的推理,对于不谙微积分的学者是难以想像的。可惜,牛顿并不忙于把它整理出来,更不想把它拿去付印出版。他担心,发表出来会招致一连串批评和责难。他对这一类批评指责几乎抱有一种病态的反感。因此,这个伟大成果连同它的大量思考和计算一起,一直被默默地锁进他的头脑或抽屉里。

哈雷的热情感染了牛顿。过了3个月,牛顿把详尽的计算结果写成了一篇题为《论运动》的文章,寄给哈雷。哈雷深深感到牛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他一面把牛顿论文呈报皇家学会备案,学会为

此发了通报;一面在学会鼓励下,仆仆风尘赶到剑桥,说服牛顿把他的发现整理出来公开发表。这样,在哈雷的力促和皇家学会的支持下,牛顿终于走出宗教的迷宫,以他非凡的才智和罕见的精力

开始撰写不朽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了保证写作顺利进行,学会为牛顿配备了一位青年秘书——同姓不同宗的汉弗莱·牛顿。

1685年初,牛顿正式开始撰写他的传世之作。一年以前的低落情绪已经被扫荡一空。他又沉醉在和伽利略、开普勒的心灵交谈之中。正如汉弗莱向别人介绍的那样,这些日子牛顿很少在夜里两三

点钟以前睡觉,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觉醒来,立刻想起研究的问题。有时衣服只穿了一半,就坐在床沿上思考起来。这期间他待人和蔼可亲,从不发怒,真是宁静又谦逊。他不骑马外出,也不玩九柱戏,甚至不散步。他极少离开房间。早饭往往啃几口苹果了事,午饭则经常错过。

有一次,斯图克莱博士来访。午饭已经摆好,可是左等右等,牛顿总也不来。无可奈何的客人只好在汉弗莱招待下先用了餐。过了好一会儿,牛顿才从书房出来。他一边向客人致意,一边坐到餐

桌旁准备吃饭。当他刚准备伸手去取餐巾,发觉桌子已经收拾干净,不由一愣。他好像觉察到自己的举止失当,含着歉意向客人叹息道:

"我的天,我以为我还没吃饭呢,原来我已经吃过了。"

为了写书,牛顿真正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不是普通的写作,这是一种神圣的历史使命。牛顿了解,在他之前,伽利略、开普勒、惠更斯等人分别发现了落体运动、行星运动和钟摆的运动规律。然而他们没有揭示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且在分析推理过程中,由于缺乏严密的数学论证,以致有些结论是错误的。牛顿根据他20多年的研究心得,决心总结出运动普遍遵循的基本定律;再通过数学演绎,建立一些特殊的运动规律。他拟就了一个宏伟的计划:总结和发展历史上关于物体运动的科学成就,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科学体系。

为了使不熟悉他的流数法的读者能够看懂全书的中心主题——宇宙间运动的和谐,也为了避免因为流数法可能招来的非议,他决定采用经典的几何方法。不过,在几何证明中,他还是利用了微积分中极限的概念。物理学发展历史证实,特定的物理世界总有它一定的数学结构,形式可以多种,概念实质一样。牛顿一向十分欣赏惠更斯的几何论证的优美巧妙,他要使自己的作品同它媲美。

虽然《原理》主要是研究天体力学,但是对数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实际上,正是为了解决书中所提出的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导致微积分的发明;而《原理》提出的新课题和研究方式,在18世纪产生了大量的数学分析的成果。

《原理》第一卷是全书的基础,完成于1686年,它阐明力学的原理,建立伟大的经典力学体系。第二年春天接着完成了第二、第三卷。第二卷是讨论有阻力的介质中物体的运动和流体运动;第三

卷就是著名的《论世界体系》,把第一卷建立的普遍原理应用于太阳系。整个著作体现了牛顿探索自然的精神:从实验提供的基本定律出发,通过数学演绎论证,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进一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牛顿在序言中清楚表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

"……我献出本书作为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哲学的全部要旨看来在于——从运动现象,去考察自然的力,然后从这些力去阐明其他的现象。"

可以说,以《原理》为开端,整个物理学不断地在实现牛顿的这个伟大纲领。牛顿在《原理》中初步说明了引力。19世纪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等人初步说明了电磁力。20世纪爱因斯坦相对论修正经

典引力场和电磁场理论,使人类对引力和电磁力有进一步的认识;而量子物理学家用量子论初步说明新发现的核力,它分为强弱两种作用;后来他们又用规范场论初步统一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

作用,向统一场论迈进了一大步。在逐步认识这些自然力的同时,物理学说明了大量特殊的自然现象,推动整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可是,《原理》的出版远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财政拮据,皇

家学会无力承担印刷费用。热心的哈雷再一次挺身而出。他亲自筹款,支付出版费用。为哈雷的热忱帮助而深深感动的牛顿,在《原理》的前言中表达了自己由衷的谢意:

"目光敏锐、博学多才的学者埃德蒙·哈雷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不仅为校阅和画图费神,而且归根到底是他促成我写出这本书。正因为他要我论证天体运动轨道的形状,并且把结果呈报皇家学会,使我也得到学会的鼓励,我才决定撰写本书。"

这样,科学史上不朽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终于在1687年7月问世。

可能没有哪一个自然规律像牛顿在《原理》表述的万有引力定律那样简单而概括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也可能没有哪一部科学著作像《原理》那样,对17世纪以来的科学产生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影

响。根据牛顿的理论,先后准确地找到太阳系边缘的两名成员海王星和冥王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一向被迷信的人看做不祥的征兆。

哈雷于1680年发现一颗最明亮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他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算出彗星的轨道是扁长的椭圆,周期约为76年。

果然它如期回归。最近一次回归是1985年11月8日,许多读者有幸看到了它。

牛顿力学的辉煌胜利,使理性在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战胜迷信而确立自己的地位。虽然在当时能够看懂牛顿在《原理》中论证推理的人屈指可数,但是同时代的英国人都能感觉到它的伟大意义,并且把《原理》的作者几乎当作神明来崇拜。几年以后,当剑桥和牛津两所大学先后开始讲授《原理》的时候,法国正被笛卡儿的天使般的漩涡搞得眼花缭乱。不过,在《原理》把法国人从神秘主义羁绊下解脱出来以后,牛顿在天之灵发现,他的伟大继承人不在英国而在法国。法国的拉普拉斯给自己提出一项伟大的任务:继续和完成《原理》所奠基的天体力学大厦。

别了,剑桥

但是,牛顿不能永远"与世隔绝",沉浸在和伽利略、开普勒的心灵交流之中。牛顿的时代,英国充满了社会矛盾和宗教冲突。

1687年,代表天主教复辟势力的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不顾剑桥大学的宪章,硬要剑桥大学把文学硕士学位赠送给天主教神甫弗朗西斯·本尼狄克特,并请他作大学理事会理事,以攫取管理学校的

权力。大学领导人皮切尔对此婉言拒绝。这可气坏了詹姆斯二世,他立刻命令皮切尔和大学理事会代表到伦敦最高法院候审。《原理》还没有出版,牛顿作为理事会八位代表之一来到伦敦。狡猾的大法官杰弗里斯把皮切尔等人羞辱一番,要他们按任神职时宣誓的那样,绝对服从国王命令,在一份屈辱性的协议书上签字。这时,牛顿胸有成竹而沉默不语。他得到过国王的恩准,免任神职。杰弗里斯的威胁对他没有作用。当代表们无可奈何准备妥协的时候,牛顿站了出来。他义正词严地向大法官声明:

"如果国王陛下执意提出一项不合法的要求,那就没有一个人会因为拒绝执行而苦恼!"

在这场看来力量悬殊的斗争中,牛顿又一次表现出当年和"小霸天"搏斗的可贵勇气。色厉内荏的国王看到镇压难以取胜,只得收回成命。牛顿后来在谈到这次胜利的时候写道:

"有法律在我们一边,在这些事情上,有一种诚实的勇气就能确保胜利。"

"诚实的勇气",说得多么朴实。它在为人处世上需要,在科学上何尝不需要呢1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赞成君主立宪的国教派赶走詹姆斯二世,拥戴威廉三世即位。第二年1月,由于牛顿政治上反对绝对君主制并且以高度的勇气维护过剑桥的尊严,他作为剑桥的代表被选

为国会议员。不过,他对政治演说远不如对学理的探究感兴趣。他讨厌夸夸其谈。他在议会上惟一的一次开口说话,是请侍者把窗户关上。

在伦敦,牛顿结交了许多名人,密切了和当代大科学家惠更斯、玻意耳等人的关系,结识了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牛顿还参与了沃利斯《代数》一书的修订工作,并且写了第390页到396

页那些段落。1693年发表的这本书首次披露了牛顿的流数法思想。这些社交活动扩大了牛顿的影响,促进了学术交流。但是,牛顿在经济上仍感拮据。他想谋取一个俸禄较高的职位,然而没有成功。

1692年议会解散,牛顿返回剑桥。他在伦敦谋职失利的不快还没有消除,更为痛苦的事又发生了。劳累一生的母亲得了重病。牛顿看到自己的学识、名位不能减轻母亲的病痛,心里不由觉得十分哀伤。

母亲去世,牛顿异常悲痛。看到他那精神恍惚的样子,亲友们都感到不安。真是祸不单行。有次牛顿出去做礼拜忘了熄灭烛火。

小狗碰翻了烛台,酿成一场不大不小的火灾,把牛顿多年写成的文稿烧成灰烬。牛顿沮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长期废寝忘食地紧张工作,接二连三的精神打击,终于诱发了牛顿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忧郁,失眠,厌食,语无伦次,以至有迫害狂的症状。妹妹安娜得知消息,赶紧让女儿卡德琳来服侍患病的舅舅。老朋友、新知己、得意门生以至欧洲各地的学者,都关注着牛顿的病况。经过一段时期精心调养,牛顿的病情大有好转。这使亲人们转忧为喜。好消息传出去,朋友们包括胡克和莱布尼兹这些学术上的对手,都深深舒了一口气。但是,知己的朋友们清楚,要驱除牛顿的病根,就要为他谋取一个待遇优厚的官职,改善他的经济生活,使他心情舒畅。

1694年,牛顿的得意门生查理·蒙塔古,也就是后来的哈利法克斯伯爵,当时任财政大臣。他积极筹划任命牛顿担任造币厂督办。因为英国货币残破不堪,需要造币厂重铸新币。牛顿通晓冶金、化

学,足可以担当这项重任。

1696年3月,牛顿接到蒙塔古的信,得知国王已任命他为造币厂督办。这是个高薪的职务。到伦敦赴任,是无可犹豫的。然而告别剑桥,牛顿不无眷恋之情。他不禁回忆往事,浮想联翩。那诗一般的薄雾笼罩下的小桥流水,那梦一样的烟雨中青苔斑驳的校舍,那闪忽不定的烛火和悠扬的教堂钟声,多少个日日夜夜啊,多么艰苦又多么使人留恋!有锲而不舍的探索,也有激烈的争论;有痛苦

的挫折,更有成功的欢欣。终于,写出了《原理》,物理学有了个全新的起点。然而,敬爱的巴罗老师已经溘然长逝,自己也年过半百。真是光阴似箭,一瞬即逝啊。别了,亲爱的小屋,亲爱的实验室,亲爱的剑桥!

1696年春天,牛顿走马上任,迁往伦敦。面对铸造新币的紧迫任务,牛顿振作精神,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经过两年努力,顺利完成任务。不久牛顿晋升为造币厂总裁,生活随着大有改善。就在

这一年,牛顿还被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时,牛顿可谓富贵荣华都不缺了。不过,他在剑桥大学的工作实际上已经无法继续承担。1701年年底,牛顿终于辞去剑桥的教授职务。不过,他还是作为剑桥的代表被选为国会议员。

1703年1月30日,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这完全是"众望所归";以后他连选连任。不久,3月3日胡克去世。牛顿看到,现在出版他光学著作时机已经成熟。他把拉丁文稿译成英文,适当扩充,写成著名的《光学》一书。在书中,牛顿讨论了光的反射、折射、干涉和偏振现象以及颜色理论。在附录里给出了三次曲线的分类。对于干涉、偏振的分析是初步的。而对所谓牛顿环现象的解释并不完全正确。关于光的本性,牛顿主张微粒说。不过,他不像他的后继者那样,完全排除光的波动说,充分表现了他的明智和谨慎。在1931年重印的英文第4版序文中,爱因斯坦对《光学》这部著作作了极好的评价:

"只有这本书,才能使我们有幸看到这位无与伦比的人物的活动。"

1705年,安妮女王封牛顿为爵士,以表彰他科学上的成就和对造币厂的贡献。这对自然科学家是破天荒第一次。第二个荣获封爵的是英国化学家戴维,那是整整100年以后的事了。

真理的大海之滨

牛顿写完《原理》以后,没有更多重大的科学创造。是因为他能力衰竭了吗?不是。虽说上了年纪,牛顿的数学才智不减当年。

1696年,瑞士著名青年数学家约翰·伯努利(1667—1748)提出两道数学难题,其中一道是对分析数学有深远影响的最速降线问题,给6个月期限,请"全球最聪明的数学家"解答。牛顿收到题目,从午后4时开始考虑,到次日凌晨4时就解答出来,并且写成一篇完美的文章。伯努利看到刊登在皇家学会会刊上牛顿这篇没有署名的解答,禁不住赞叹:

"啊,我认出来了!是狮子用了它的利爪!"

甚至到1715年,牛顿已经73岁的高龄,在和莱布尼兹为微积分发明权争论的时候,他接受对方解一道数学难题的挑战。经过造币厂工作一天的劳累,牛顿在睡觉以前解出了这道难题,找到了寻

求与已知曲线族正交的曲线族的一般方法。

可是,牛顿毕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既不能完全摆脱对荣华富贵的追逐,也不能挣脱宗教的羁绊。他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酬官场;还得充当本特利牧师一类神学家的科学顾问,谨慎小心地

论述上帝的光荣伟大,考证圣灵的神秘征兆。这就不免使自己长久地陷入神学思辨之中。牛顿在神学上有150万字的遗稿,还为炼金术徒劳地写了几十万字论述。这不能不使牛顿的后半生,和他辉煌的前半生相比,相形见绌了。

牛顿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在科学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让老人"无疾而终"。无论是风湿和胆结石两症并发,或者是后人化验牛顿的头发发现,牛顿有品尝金属的嗜好而造成微量元素中毒,事实是,1727年初,牛顿病倒了。朋友们送他到肯辛顿疗养。可是,他不顾日益严重的病痛,坚持回伦敦主持2月28日的皇家学会例会。3月初返回肯辛顿,病情严重恶化。牛顿明白,

自己余下的日子不多了。

回忆往事,他不介意过去的苦难,也并不真正看重世俗名利的争夺。真实而永存的,只有那用数学语言谱写的自然的韵律。他似乎听到了太空中传来的谐音,然而不十分真切。他知道得最清楚的

是,他不知道形形色色自然现象的究竟。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只是个起码的出发点。想起人们对他的过誉,他感到很不安。他趁自己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后人留下一段遗言:

"我不知道,世上人会怎样看我;不过,我自己觉得,我只像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一会儿捡起块比较光滑的卵石,一会儿找到个美丽些的贝壳;而在我前面,真理的大海还完全没有发现。"

这段著名的临终遗言,不是一般自谦的话。这是牛顿拿起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标尺,来估量自己一生探索的结论。牛顿力学给出宏观低速运动的普遍规律,把人们带到真理的大海之滨。然而从地球

到宇宙,从人体到原始生命,乃至一般的物质和运动,人类了解得还太少。

牛顿还有一段名言,那就是他给胡克信中写的一段话:

"我之所以比笛卡儿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它精辟地阐明了人类探索自然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的道理。实际上,牛顿正是在以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为代表的先驱者们的工作基础上和他们的精神感召下,抛弃了普通人所追求的种种享乐,通过远远超出常人所能想像的艰苦劳动,把他那举世罕见的才智和力量,献给了探索自然的科学事业。

牛顿划时代的伟大贡献就是创建微积分,逐步地建立经典物理学体系,从而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这种科学壮举是空前的。但是,任何人都有历史的局限性,伟人也不例外。牛顿创立了微积

分,但是他还没有可能为它提供严密的理论基础。他的流数法在形式上远不如莱布尼兹的微积分便于推广使用。他的绝对时空观被爱因斯坦相对论推翻。他的光的微粒说和决定论因果律被20世纪量子论的波粒二象性和统计性因果律所代替。将近200年中给科学以稳定和指导的牛顿经典物理学体系后来受到接二连三的冲击和挑战。

他出于宗教的虔诚,把自然运动的终极原因归之于上帝,以致被教会顽固势力所利用。但是,牛顿毕竟是超乎寻常的伟人。他的伟大还在于,即使在科学上有局限性的方面,比如绝对时空观、微积分的基础和微粒说等,他都有审慎的保留,表现了令人叹服的预见性。

牛顿一生的科学活动和他的著名遗言,再好不过地体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不主观臆造,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胆结石的剧烈发作,使老人备受痛苦的折磨。不过,走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他的心情坦然而平静。3月18日,老人陷入昏迷。1727年3月20日凌晨,这位旷古未有的科学巨人在安眠中与世长

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