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槐果实的植物学果实描述(果实却像飘着红缨的棒槌)

玉米:点亮秋天的金色珍珠

汪鹤年

黄槐果实的植物学果实描述(果实却像飘着红缨的棒槌)(1)

黄槐果实的植物学果实描述(果实却像飘着红缨的棒槌)(2)

黄槐果实的植物学果实描述(果实却像飘着红缨的棒槌)(3)

初夏时节,暖暖的风中,玉米地里,那一串串淡黄色的花蕾依次绽开了,像是一片片金黄色的梦幻。眨眼间,那花变成了一个个巨大的棒槌,棒槌上还飘动着缕缕红缨。而当她沐浴过无数的朝露、晚霞,终于露出她那金灿灿的、珍珠般的微笑时,又一个熟透了的秋天便站到了我们面前。  

域外传入的“黄金作物”

玉米为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玉米的根为须根系,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株高1~4.5米,秆呈圆筒形。全株一般有叶15~22片,叶身宽而长,叶缘常呈波浪形。花为单性,雌雄同株。雄花生于植株的顶端,为圆锥花序;雌花生于植株中部的叶腋内,为肉穗花序。徐珂《清稗类钞》对其生态性状等有过这样的描述:“玉蜀黍,一年生草也。茎直,高五六尺,叶状如箭镞而大,有平行脉。花单性,雄花生于顶端,雌花生于叶腋。其实有黄、白、红各色,密列成行,以巨苞裹之,其端有紫毛如丝。俗有苞谷、玉米、珍珠米、饭粟等名。”嘉庆十三年《恩施县志》“物产志”中的介绍则更加直观:“春种夏秋熟,杆顶先吐白花,曰天花;腰间结实处先吐白须,实渐长,须渐红,实成须黑而落。一杆三五实,或一二实,甚且不结实。不结实之杆味甜可食。实有青红黄白之别,又有杂青红黄白色者,曰花包谷。凡谷栽必成行列,包谷初多丛生,必薅到再三而行列始成。”

玉米的正式植物学名称叫玉蜀黍,因系外来物种,故历史上称作番麦、西番麦、番大麦、西天麦;又因曾作为进御之物,故又有玉麦、御麦、御高粱等名称。此外,依地域的不同,又有苞谷、玉麦、玉芦、玉高粱、包芦、玉芦穄、玉豆、玉秫、玉秫麦、玉黍、玉菱、珍珠粟、粟米、禹谷、包菽、观音粟、棒子、苞米、包儿米、苞芦等别称。玉米在我国,学名玉蜀黍只见之于纸面,口头上却各地有各地的不同叫法:北京叫老玉米,河北叫棒子,山西叫玉茭子,西北叫苞谷,等等。如嘉庆十三年《恩施县志》“物产志”就说:“包谷,山陕曰玉糕粱,关东曰棒子米,苏松曰玉米。”

原产于中美洲的玉米为喜温的短日照作物,其适应性很强,在砂壤、壤土、粘土上均可生长。其用处很多,籽粒可以吃、成熟后晒干可以磨为玉米粉、可以碾成玉米碴做饭或煮粥。即使没有成熟,若急需也可以采收青玉米煮食。由于其收获期是在青黄不接的夏秋之交,应急作用很明显,故自古便受到人们、特别是山区百姓的喜爱。

玉米是全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它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镁、硒、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这些物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对胆囊炎、胆结石、黄疸型肝炎和糖尿病等,有辅助治疗作用。中医也认为,玉米

味甘性平,具有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利肝胆,延缓衰老等功能。

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在明代中期。至于由何地传入,由于史无明文,至今尚为悬案。但有人考察16世纪中国有关玉米的记载后发现,其中除嘉靖年间的河南《襄城县志》外,其他记载均出自东南诸省人之手,因此认为,由菲律宾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可能性较大。也有人认为,鉴于当时滇缅商务交通的频繁,玉蜀黍最先由缅甸通过陆路传进云南也是非常合理的一种解释。还有人折中其说,认为玉蜀黍应系由滇缅陆路及闽浙沿海两路传入。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安徽的《颍州志》,已有关于玉米的最早记录,不过当时是称作“薥秫”。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河南的《襄城县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河南的《巩县志》在记述当地的“谷类”作物时也列有“玉麦”的名称。据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云南通志》载,已经种植“玉蜀黍”的地区有云南府、大理府、腾越州、蒙化府、鹤庆府、姚安府、景东府、顺宁州和北腾州。万历年间的湖北《郧阳府志》也说府属七县中,除保康县外,都已有了“玉麦”的种植。

不过,较明确而详细的记载则见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的《平凉府志》:“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很明显,文中的番麦,就是玉米。

《嘉靖河州志》“物产志”中也列有“玉麦”之名。

明代杭州学人田艺蘅的《留青日札》(序作于隆庆六年—1572年)也有载云:“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颍州在皖北,巩县位于洛阳与郑州之间,而平凉府在甘肃境内,田艺蘅的故乡在今杭州。也就是说,至迟在明代中期,玉米已在今安徽、河南、云南、甘肃、浙江等省安家。

但成书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的《本草纲目》却说:“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不过,这也许是局部地区的情形。起码,这种“种者亦罕”的情况,在明末有了明显的改观。明末清初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就说:“玉蜀粟,别名玉高粱,即今之御粟也。种出西土,近所在亦有之矣。苗叶类蜀黍而肥,又似薏苡而长。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豆状。苗心出苞,如棕鱼状,白须四垂,久则苞裂子出,攒簇如珠也。”

从清康熙时开始,鄂、冀、黔、陕、甘、晋、闽、苏及台湾等地也陆续有了种植的记载。

鄂地和直隶省的今河北一带,便是第一批种植玉米的地区。康熙八年《汉阳府志》“物产志”在“粟属”中即列有“玉高粱”之名。乾隆二十一年《来凤县志》“物产志”中,“包谷”之名也开始出现在“谷类”名录上。

康熙二十一年《畿辅通志》“风俗志附物产”中亦有“玉秫,具五色,粒肥大味美”的记述。乾隆二十年河北《丰润县志》“物产志”中也列有“玉蜀秫”之名。

一来随着人口的大规模增长,粮食欠缺的矛盾日趋激烈,寻找新的粮食替代品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二来是因为玉米的适应性强,且容易栽培,春玉米又比其他春播植物成熟早,易于填补青黄不接时的空白。由于这两大原因,不择土地贫瘠的玉米成为一些边远山区百姓的备荒作物首选。贵州、陕西、四川、湖北、甘肃等地的一些山区,就成为较早的玉米种植地。

贵州:康熙六十一年《思州府志》“物产志”:“玉米,一名苞谷米,一名雨麦。”清爱必达编成于乾隆九年的《黔南识略》在谈及贵阳府时也有“山坡硗确之地,宜包谷”的记载。乾隆二十三年《普安州志》“物产志”:“有苞谷,苞而生如粱,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光绪《水城厅采访册》“物产志”:“玉麦,俗曰苞谷。”

陕西:雍正十三年《陕西通志》物产志引《山阳县志》(该志所记述的山阳县属商洛地区)曾说:“玉蜀秫,一名番麦,一名玉米,有白、紫、蓝之不同色。”而且从其颜色众多这一点看,其品种还不少。清乾隆七年即已成书的《钦定授时通考》谈到陕西西凉县土产时,也提到“西番麦”。

四川:乾隆二十五年《巴县志》“物产志”:“玉秫黍,俗名苞谷。有黄、白二种。”

甘肃:《钦定授时通考》在记载甘肃平凉县的物产时,也提到了玉米:“平凉县物产,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连地处东南的台湾、江苏、福建、浙江等地也成为玉米早期的栽培地之一。

乾隆六年《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在谈及当地物产时就有“番麦,状如黍,实如石榴子。一叶一穗,穗数百粒”的记述。

《钦定授时通考》提到江苏吴县物产时曾说:“西番麦,形似稷而枝叶大,结子累累如芡实。”

乾隆二十八年福建《泉州府志》“物产志”中亦对玉米有过这样的记述:“番大麦,一名御米,熟时有红黄诸色。”

乾隆五十三年《鄞县志》“物产志”不仅引用了《留青日札》中对玉米性状等的描述,还特别指出当地人视其为“六谷”的真实情景:“御麦俗呼六谷,土人谓五谷之外又一种也。其实黄亦有斑者,旧志皆失载。”

从清代中叶开始,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可以找到玉米的踪迹——

河南:嘉庆八年《商城县志》“物产志”:“玉蜀黍,一名玉谷,俗称玉稑,亦蜀种也。”光绪二十七年《永城县志》“物产志”也列有“包谷”之名。

江苏:清乾隆年间问世,记述江苏昆山小镇民情民俗的《陈墓镇志》“物产志”:“西番麦,形如稷,而枝叶大,结子累累如芡实。”《嘉庆直隶太仓州志》“物产志”:“番麦,有夏秋两种。”

云南:道光十五年《云南通志稿》“物产志”在记述曲靖府的物产时曾有载云:“玉麦植于园中,类芦而矮,节间生包,有絮有衣,实如黄豆大,其色黄、黑、红不一,一株二三包不等。”该志引《镇雄州志》也说:“[包谷]汉夷贫民率其妇子垦开荒山,广种济食,一名玉秫。”该志引《蒙化府志》则称作“御麦”:“穗长而粒大,面微黄。”所引《弥勒县采访》亦云:“玉麦有饭、糯二种,近来遍种以济荒。”

山东:从道光《胶州志》“物产志”的记述看,山东的胶州一带也有了玉米的种植:“玉蜀黍(俗名包儿米),穗逐节生,粒大于薏苡,苞若毛竹短笋,其端有须。胶土不甚宜,故种稀。”

内蒙:咸丰十一年《归绥识略》“土产志”:“玉蜀秫其茎叶俱似高粱,惟穗无实。其实左右歧出,别为一苞。有须吐出向上,须干子熟。盖亦从远方传种,粒大而匀有黄白红数色,黄白者多。土人呼为玉茭,或曰包谷。”

吉林:光绪《吉林省志》引前人的《盛京通志》:“俗呼包儿米,沤粉可食。”

福建:光绪元年《长乐县志》“物产志”:“包谷,有黄白紫三种,一名玉米,一名玉角,一名玉粒子。土人谓之大高高(槹去木加禾)粱。”据同书 “物产志”载:“包谷酒”还成为当地重要的输出货品。

湖南:乾隆三年《重修桃源县志》“物产志”:“薥黍,玉秫也,俗呼玉棒头。作(米差)可为饭食。”乾隆《湘潭县志》“物产志”:“玉米,本高三四尺,如赤粱,实结穗,端长四五寸,如缀珠。”嘉庆《善化县志》“物产志”:“玉米,高三四尺,结实如球,长四五寸。”光绪三年《善化县志》“土产志”:“玉米,即玉烛黍,结子晶莹,故名。”

浙江: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奉化县志》“物产志”:“玉蜀黍,黄、白、红三种,粒有精光,故名玉。花穗在上,粒子藏包中。旁结如笋,似是谷之别种。俗名棒子,又名包儿米。晚收,不畏霜雹,边疆种之尤宜。”

山西: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风土记下·物产”:“玉蜀黍,亦曰玉秫,又名御麦,处处有之。”

安徽:光绪十九年《太平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也说:“御麦,亦名包谷。山民倚以为粮,十室而九。”

广西:光绪十九年《贵县志》“土产志”中也说:这处广西东南部的边县,一些“岭多田少”的山区“多植此种谋生,终年碾粉熬粥糊口”,以至有“贵地粮食此亦大宗”之说。

四川:四川的郫县、重庆、城口县一带也成为玉米的产地。嘉庆《郫县志》“物产志”:“玉蜀黍,一名御麦,以其曾为御用也。俗名包谷。郫中园圃篱畔间植之。”道光二十四年重庆《城口厅志》“物产志”:“御麦,俗名苞谷,一名苞麦,亦名苞果。以其实含苞即生也。”光绪三十二年《越隽厅志》“物产志”中即有“白玉麦,本名玉蜀黍,一名包谷,又名木禾”的记载。

陕西:同治道光《宁陕厅志》“物产志”:“苞谷,一名御麦,一名番麦,《群芳谱》名蜀玉黍。山氓为常饭。”

鄂西北的山区,更成为典型的玉米种植基地:嘉庆《建始县志》“物产志”中已列有“包谷”之名。道光二十二年《建始县志》“物产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同治三年《宜昌府志》“物产志”:“玉蜀黍,释名玉高粱,土名包谷。旧惟蜀中种此,自彝陵改府后,土人多开山种植,今所在皆有。”同治五年《宜都县志》“物产志”:“山田多种玉蜀黍,俗名包谷。”同治《保康县志》“物产志”则有“民多食玉高粱[苞谷]”的记述。同治《郧阳府志》“物产志”则说当地山农除了常以麦、荞麦、粟为食外,“要以玉蜀黍为主”。同治五年《房县志》“物产志”中亦有这样的记载:“自乾隆十七年,大收数岁,山农恃为命,家家种植。七八月晴暖则倍收,山乡甚赖其利。间或歉收,即合邑粮价为之增贵。”同治十年《施南府志》“物产志”:“包谷,本草名玉蜀黍,施人呼包谷,山居以为正粮。”光绪十年《兴山县志》“物产志”:“县境土地硗瘠,物产最多者惟玉蜀黍、罗汉芋,为民间常食。”

对于这种山地多种玉米的现象,同治五年《建始县志》在叙及这湖北边远山区的种植情况时曾有过这样的分析:“建邑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羊芋,或蕨、蒿之类。深山幽谷,开辟无遗。所种惟包谷最夥,巨阜危崖,一望皆是。”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遵义府志》“物产志”论及玉蜀黍在当地农作物中的地位时,即一语中的地道明了其根本的缘由:“玉蜀黍:俗呼包谷。色红白,纯者黏,杂者糯。清明前后种,七八月收。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大熟,亦无损。价视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

在清代,玉米的品种也渐趋增多。道光二十三年《紫阳县志》“物产志”在记及这片陕西边地广种玉米的情形时就说:“紫阳皆山,稻田不多。……浅山低坡,尽种包谷、麻豆。包谷即玉黍,有象牙白、间子黄、火炕子诸类。又高山所种有野鸡啄,苗长二三尺许,结包谷至低,雉可啄食,故名。”

道光二十四年重庆《城口厅志》“物产志”也说玉米“有黄、白、花红各色,有名百日早、百日黄、二番早者”。

同治三年《宜昌府志》中亦有“包谷名玉黍,有黄白二种,邑以此为正粮”的记述。

据光绪三十二年《越隽厅志》“物产志”记载,在当时的城口地区,所种玉米已有白玉麦、黄玉麦、红玉麦、花玉麦、九子玉麦等品种。

上述地方志的记载还表明,玉米在刚推广时主要零星种植在山区,后来才开始在平地集中种植,并部分地取代粟而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轮作倒茬作物。

如今,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更迅速覆盖到全国各地,其种植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东北、华北北部有春玉米,黄淮海有夏玉米,长江流域有秋玉米,在海南及广西可以播种冬玉米。我国已成为最成功的利用玉米杂交种的国家之一。

从爆玉米花起步的美食之路

最初,人们引进玉米是用来做副食品的,比如爆玉米花,就是明人喜欢的零食。《本草纲目》中即有这样的记述:玉蜀黍“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足见,当时人们主要是将其当作零食,或炒或炸,类似于今天常见的爆玉米花。

随着玉米较为广泛的种植,一些官贵人家开始将用玉米面制作的饼食摆上了自己的餐桌。成书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的《金瓶梅》中就多次提到用“玉米面”制作的吃食。如书中第三十一回中就有此一段文字:“正说着,迎春从上边拿下一盘子烧鹅肉、一碟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儿与奶子吃。”第三十五回描写西门庆在家与应伯爵等人吃饭的情景时,又写道:“登时四盘四碗拿来桌上摆了许多嘎饭,吃不了,又是两大盘玉米面鹅油蒸饼儿堆集的。”

明王象晋《群芳谱》还总结了时人这样的经验,即在蒸馍时加入一点玉米面,就能达到既白又大的效果:“磨为面,蒸麦面者,少加些须,则色白而开大。”

清代,玉米面还成为人们制作煎饼时常用的食材。《聊斋文集》收录的蒲松龄所作《煎饼赋》中,对煎饼这种大众化的美食,进行了系统而形象的介绍,其中的一段就提到煎饼的用料:“若易之以荞屑,则如秋练之辉腾;杂之以蜀黍,又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生。”说的是其用料有米有豆,如加入荞麦面或玉米面则色味更佳。

当时的贵州遵义一带百姓,还常将玉米用作制饧的原料。道光二十一年《遵义府志》“物产志”在记及玉蜀黍时,就有这样一段话:“其糜作糖,视米制更甘脆。”糜,就是粥。意思是说,用玉米熬粥制饧,其口感更好,既甜又脆。

同治三年《宜昌府志》还说,当地“乡村中即以代饭,兼可酿酒”。

民国时,玉米的食用价值得到更好的开发。民国二十七年《麻江县志》就记述了玉米广泛的食途:“磑为粉,可粄,并酿烧酒,其糜作饴,视米制更甘脆。”

当然,玉米最常见的吃法,还是用作主粮,如用玉米面加少量小苏打制成窝窝头,要么就是直接将玉米棒煮食或蒸食。其实,如用玉米做菜,倒是很好的一种食材。比如,用嫩玉米制作的奶香玉米;用嫩玉米粒制作的玉米羹、松仁玉米、珍珠蒸蛋;用甜玉米制作的三色玉米沙拉、松软金沙玉米;用玉米粒制作的水果玉米沙拉、玉米烙;用玉米笋制作的三色玉米、滑熘玉米笋、玉米笋炒牛肉、玉米笋炒鱿鱼、鲜贝玉米笋;用玉米棒制作的培根烤玉米、玉米排骨煲等等,就是既好吃又营养的佐餐佳肴。

参考文献(略)

《五色土上五谷生》(连载)

版权作品:鄂作登字-2017-A-0001684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