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第十四章(论语第三篇八佾)

论语八佾篇第十四章(论语第三篇八佾)(1)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李泽厚】孔子说:“《关雎》诗篇,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痛。”

【钱 穆】先生说:“关雎那一章诗,有欢乐,但不流于放荡。有悲哀,但不陷于伤损。

【夜辰心得】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估计也是《诗经》中我们唯一会背的几句。

其意思,一般解释为古代纯洁无邪的男女情爱,君子追求淑女,得不到时辗转反侧,得到了鸣琴鼓瑟、欢天喜地。

孔夫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淫与伤,都是指过分而失当。古时淫雨,是指下了很久的雨。伤,也是过度哀愁而伤心。夫子为什么这么说《关雎》?他是在这里展现一种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境界这种东西,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是不可说的,正如佛陀的“真法不可说”一样,它需要悉心揣摩、亲身证得。这里孔夫子就引导人们怎么领悟“中庸之道”,就是反复读《关雎》。

李泽厚有两段解读,挺透彻:

“儒学的特征在于:理知不只是指引、向导、控制情感,更重要的是,要求将理知引入、渗透、融化在情感之中,使情感本身例如快乐得到一种真正是人的而非动物本能性的宣泄。这就是对人性情感作心理结构的具体塑造。”

“情”来自动物本能,常与各种欲望、本能和生理因素相关联结,它包含非理性。“理”来自群体意识,常与某种规范和社会因素相联结,它常常要求理性。两者的配合交错,是使人既不同于动物、又不同于机器之所在。这就是所谓的人性。

太理性了,人就成了机器,按照群体性设置的规则来运行。太情欲了,人就成了动物,按照原始本能来行事。而人之为人,正是理性与情欲的结合。何谓中庸?发乎情,止于礼。

我发现,古今的智慧,都有一个规律,就是通过执两端来寻觅一种和谐。儒家我们有体会。道家“反者道之动”,也是这个感觉,反复地论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佛家的非有非无、非真非假、非善非恶,亦是以“对法”来说法。哲学中的辩证法,更不用说。蕴含其中的大道,咱琢磨不透。不过,形象点说,世间估计也就是“-1”“0”“1”这个数字的事。

以上是从一般对《关雎》的理解引申出来的,有一般,当然就有不一般,不一般还真不一般,绝对令人瞠目结舌,直到怀疑人生。

首先,一般认为这诗应该是男人写的,君子追求淑女。不一般则认为,这诗是女人写的。干嘛啊?是后妃给王上挑选淑女,共同来辅佐侍奉老公。这德性,真不一般。《毛诗》《朱子集注》都解释,这诗赞颂的是“后妃之德”,具体后妃是谁,有说周文王的后妃,有说是周康王的。意思是后妃为王上选淑女,选不出来的时候辗转反侧,选上了就乐。为什么这诗不是写老百姓的,因为寻常人家哪来的琴瑟,至少是贵族。

孔夫子编《诗经》,把这篇放在首,有人说这是强调人伦之中最重要的一环,夫妻关系。一个家里妻子淑德,则家和;百家和,则国家和;国家和,则天下兴。

不一般的,就略知一二吧,知道多了,反而容易迷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