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直通车(中考直通车语文)

【考纲解读】 2018年无锡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的命题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并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考查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查中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直通车?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初中语文文言文直通车(中考直通车语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直通车

【考纲解读】

2018年无锡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的命题以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并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考查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查中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本次考试本着“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努力提高普及水平;有利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的原则,兼有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选拔性考试两重性质。因此,考试难度要适当,又须有一定的区分度。

2018年在“文言文阅读”部分考查课内文言知识、课外浅易文言短文,所涉及文言实词、虚词贴近教材和《初中复习与能力训练·语文》。

【考点分析】

2013年考查的虚词是“于”

(一)在,从,到。

战于长勺 (在 ,《曹刿论战》)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在, 《岳阳楼记》)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到, 《出师表》)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从, 《读〈孟尝君传〉》

吾于何逃声哉 (从 ,《伯牙善鼓琴》)

(二)向,对,对于。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向 《送东阳马生序》) 言于睿曰 (向 《祖逖》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鱼我所欲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 《出师表》)

(三)超过,比。

所恶有甚于死者 (比 《鱼我所欲也》 ) 皆以美于徐公 (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 )

2014年考查的虚词是“其”

(一)用作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或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 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

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他们的,《读孟尝君传》)

其乡人曰 (他的,《曹刿论战》)

以其境过清 (它的,《小石潭记》)

2.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等。 如:

百姓多闻其贤。 (他,指扶苏 《陈涉世家》)

太过即遣人随其往 (他,指渔人 (《桃花源记》)

3.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如:

其岸势犬牙差互 (那,《小石潭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核舟记》)

以激怒其众 (那些,《陈涉世家》)

4.用作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 其间千二百里 (《三峡》)

5.用作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

(二) 副词

表猜测,大概,如: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表反问,难道,如:其真无马邪 《马说》

表期望,一定。

2015年考查的虚词是“之”。

1. 动词,到……去。

如: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2.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代这件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代词,代西南诸峰 。愿陛下亲之信之。不以木为之者。弗之怠。

3.代词,指示代词。这,此。

如: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如:前人之 述备矣 游于泰山之阴

5.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余之勤且艰若此

6、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7、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

8、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补充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不翻译。

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9、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当余之从师也

2016年考查的虚词是“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 为“用”、“拿”、 “把”、 “凭借”、“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1)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译为“用” (2)必以情 (《曹刿论战》) 译为“按照” (3)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译为“拿”。 (4)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 译为“凭借”。 (5)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译为“把” (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涉世家》译为“把”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译为“把”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译为“因为” (2)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译为“因为”

3.表示目的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1)无从致书以观 可译为“来”《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译为“来” (3)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译为“以致” (4)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译为“以致”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1)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译为“因为” (2)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1)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译为“而” (2)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读孟尝君传》

6.用作副词。通“已”,已经。例如;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7.动词,可译为“认为” ,有时和“以为”连用,表示“认为” (1)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认为” (2) 愚以为宫中之事 《出师表》 译为“认为”

2017年考查的虚词是“于”,与2013年相同。

中考重点虚词主要有:之、于、以、其、而、为。近5年没有考到的两个虚词是“而”和“为”。

“而”作连词

表并列 并且(或不译)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多东坡 《核舟记》

表承接 然后(或不译) 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则》

表转折 但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表修饰 地(或不译)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表假设 如果假如

表因果 因而

表目的 为了

“为”

(一)动词

1.做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②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制作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②不以木为之。 (《活板》)

2. 作为

①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3. 认为

①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4.判断词,是

①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②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二)名词,译为“心理活动,心情” ①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三)介词

1.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2.介绍涉及的对象,可翻译为“给”,“替”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引进方位或方向,可以翻译为“对”,“向” ①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4.和“所”组合,翻译为“被” ①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