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写作经验(一个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

一个因为《活着》而“活着”的作家,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余华的写作经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余华的写作经验(一个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

余华的写作经验

一个因为《活着》而“活着”的作家。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他的书很好读,有一次在采访中他说到,评论家说他的文字精炼简洁,他说是因为他字认识的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富足幽默的作家,写出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让人潸然泪下的文学著作。

1960年4月3日中午,余华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1962年,由于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迁至海盐县。1977年,参加文革后的首次高考,落榜 。1978年3月,在由父母安排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由于向往海盐县文化馆的轻松自在的工作,19岁的余华开始尝试写作。在1978-1983年期间,余华一直致力于创作小说,终于在当时影响较大的《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鸽子,鸽子》,随后借调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 。

1984年1月,在《北京文学》发表短篇小说《星星》,随后又在该刊发表《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等短篇小说,其中《星星》获得当年的《北京文学》奖;5月,在《东海》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8月,正式调入海盐县文化馆 。

1984-1989年陆续发表了《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等短篇小说,。1998年九月,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之外。1991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其中写到“当我们想成为城里人时,城里人却在想成为歌唱家”。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该书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该书后被译为法语、英语、日语、韩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发行 。

1993年8月,调离嘉兴市文联,并定居北京,开始职业写作。1994年,余华的作品陆续以各种语种被广泛译介到其它国家,其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活着》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 ,该书讲述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许三观作为一家之长为生活所迫,一次次卖血,但最后当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来换一顿猪肝吃时,血站却不再接受他的血 ;同年,发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黄昏里的男孩》等短篇小说 。

2003年,兰登书屋推出的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8月,赴美参加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在三十所美国著名学府进行巡回演讲。2004年2月,应邀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开设关于鲁迅的文学讲座;3月,前往巴黎参加第二十四届法国书展,期间法国文化部长授予余华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

2005年8月,推出长篇小说《兄弟》的上部,该小说讲述了小镇重组家庭中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 ;同年,获得第四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06年3月,推出小说《兄弟》的下半部,因为该书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巨大的争议 ,并因"趣味低下"落选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8年5月,出版《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等随笔集 ;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2010年5月,参加耶路撒冷国际文学节 ;12月,获得腾讯星光大典年度最具影响力微博奖项 。

直至今日,《活着》《兄弟》等书籍都是被再版再版,他在讲诉如何让自己活下去,如何让他人活下去,如何命轻如纸却要承受生命之重地活下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