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读书笔记(三十五载税收路)

税收读书笔记(三十五载税收路)(1)

三十五载税收路 砥砺前行绽芳华

文|张成莲

作为一个有着近三十年党龄的老税务人员,我很感动,很荣幸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在这建党百年的光辉时刻,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从税三十五年的美好岁月。

自从1984年穿上那身蓝色的税服,我与税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历了1983年财税分设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年的国地税机构分设、2018年的国地税机构合并,从利改税到费改税,从骑着自行车行走在乡间崎岖小路上,翻山越岭一户一户的收税到计算机网上申报,从金税一期到金税三期的网络流程再造,到现在推出的“一次不用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税收工作,正在走向高科技、严管理、服务于人民的伟大时代。

轻轻跨过岁月的门楣,驻足人生的扉页,脑海中时常回忆起“税”月流年的过往。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店子集逢山会的日子,我们离店子集镇近的税务人员都会根据县局统一组织,提前一天来到这里,对木货、农产品征收产品税,提前到达做好一天的工作安排,一是组织开会,进行分工,一般三人一组。二是对周边地形及附近村庄进行提前考察,仔细研究调查木货产品从哪里进入的山会道路和时间。1985年的四月初八,身穿蓝色税服的我第一次有幸参加了山会征收工作,分到了木货小组,当时来参会的税务人员中,女同志特别少,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县只有十几名女税官,来帮会的三十多名税务人员中女同志只有3人,我们没有和男同志一起去住供销社的旅社,在税务所办公室里用几张本排椅并起来当床,挤在一起一夜没睡。天还没亮我们组长就在外面喊我去拦截进山会的木货,我一骨碌翻身起来,背上背包,带上手电筒就出发了。三人中一人开票,一人收钱,一人吆喝过往木货车辆,盘点数量,从天不亮到上午九点左右,进入山会的木货产品全部清点清楚,征收方式虽然简陋,但是配合默契。当时参会人员所里管两顿饭,早饭午饭都在税务所食堂吃大锅饭,一天的山会结束,根据所收税款的千分之一提成,我们小组以山会第一名的成绩独占鳌头,扣除生活费,还提了十三元七毛八,这是我进入税务挣的第一次奖励,别提多高兴了,当时在陵阳税务所当所长的父亲也去了,他高兴的嘴都合不上了,拍着我的头对我说:大丫好样的,继续努力,多为国家收税!父亲是一名20世纪50年代入党,脱下军装换税服的老税务所长,年仅54岁就离开了我们。父亲那种对党忠诚、对税收事业的执着,一直激励我在工作上为国聚财,为民收税,廉洁奉公,一次次与病魔抗争着,做过四次大手术依然奋斗在税收一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多收税,收好税!父辈人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一直激励我在人生岁月与税务生涯中砥砺前行!

我从19岁那年走进税务这个神圣的大门,税务这一光荣的职业,便已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永不言弃的追求,与党的信仰紧紧连在了一起,一干就是35年!

1984年一个初春早晨,作为陵阳税务所长的父亲熟练地帮我打上方整的背包,绑到他的自行车上,把一些税收业务书籍和日用品装在一个布兜里,我与父亲一起各骑一辆自行车,骑着自行车去浮来山税务所报到。边骑车边赶路,父亲与我讲述着税收工作的神圣职责与伟大,告诫我收税要秉公执法,严格按税收政策为国聚财为民收税。一路上身穿蓝色税服的父亲特别引人注目,身穿棉衣的我还觉得有点冷,父亲告诉我骑快一点一会儿就暖和了。三十多里的沙土路,我们40分钟就到了浮来山税务所。当时的税务所还是平房土院,所里与我同龄的年轻人有五人,很随意,很温馨,一种到了家的感觉。我的税务生涯便从此开始了。

留在记忆中最深刻最难忘的是在寒冬腊月,接到群众举报,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的冰雪山路,去村里拦截偷运生猪想偷税的人,那是1984年的腊月,我和税务所的四名同事一同前往离税务所二十多里路的山村,堵截偷运生猪车辆,趴在雪地里一呆就是大半夜,那时别说吃饭,连口水都没得喝,又冷又饿,北风呼啸着,漆黑的夜里我们又冷又饿,几个小时过去了,总算把猪贩子给拦住了,没让国家的税款流失分毫。还有一次迷了路,踏雪前行步履艰辛,回到所里已是大半夜了。

当时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五天一赶集,骑车上浮来山邢家庄赶集收税,一路上坡,沙土飞扬,天不亮我们就来到了集上,当时收的是产品税,屠宰税还有一些小商贩手续不全的零散税源。赶集收税,手工开票,提着税票赶回所里将所收税款用算盘清点好,交到税务所会计手里,税票税款及时上缴会计,锁到保险柜里,一天的集市任务就算完成了!虽然艰苦、繁琐、零散收着税,但我们感到特别的充实而又快乐!岁月的年轮如火如荼!

1994年,税收征管体制进一步深化,国家实施“分税制”,我也被分配到国税部门工作。这一年,我们局建立了办税服务厅,从此“上门收税”逐渐被“上门纳税”所取代。建立之初的“服务厅”由一个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负责办理一类业务,这就是最初的办税“窗口”。分类窗口的设置有效弥补了“上门收税”无法全面解决纳税人涉税需求的短板,也提高了我们税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20世纪90年代后期,计算机开始普及。我们局也培养了第一批计算机操作人员,我和不少同事也是从那时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同时,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部署的防伪税控系统建设也紧锣密鼓地展开。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运用,让税收征管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2年1月,全国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CTAIS在部分省市成功上线并运行,它的上线,标志着在税收征管领域,信息化逐步替代了传统手工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纳税人选择网络信息化手段进行财务管理,我们税务部门也顺应新形势,逐步推出了网上申报和电子缴税。我至今仍记得网上申报软件刚刚推出的时候,大家欣喜的样子。尽管细节方面不尽完善,但纳税人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即可完成申报缴税,“上门纳税”开始向“网上办税”转变。

技术上的变革极大地便利了纳税人,也大大缓解了我们办税服务厅的压力。记得2015年秋天,我们的新办税服务厅刚刚启用,我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生怕因为窗口设置不合理而影响纳税人办税。刚开始,因为生态城企业多,大家办税的时间大都集中在上午十点左右,排队现象很严重。后来,我们大力推行网上办税、预约办税、自助办税等多种方式,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税务部门也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引入各项工作,相继推出了电子档案、电子税务局、税收大数据平台等应用系统,办税服务也进入了“互联网 税务”的全新时期。作为一名老税务人,我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见证了中国税收的巨变,也见证了几代税务人在平凡“税”月中“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忠诚坚守。我为我们国家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更为自己是一名“税官”而自豪!

在三十多年的税收生涯中,我经历了机构分设、税制改革,又见证了国地税两家合二为一的历史性时刻,这些都将成为我永远珍藏的美好回忆。无论历史的长河怎样流淌,我都将坚持初心不改,为实现最靓丽的“税务梦”持续前行。

税收读书笔记(三十五载税收路)(2)

张成莲,女,笔名水芙蓉,网名阿莲,曾用名张诚莲,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分会常务理事,日照作家协会会员,莒县作家协会理事,《莒州文学》编委,《黄河文艺》杂志签约作家。涉猎各种题材,主要以诗歌、散文为主。在《中国税务》《山东税务》《大众日报》《首都文学》《作家新视野》《当代作家文学》《西部散文》《故乡文学》《黄河文艺》《国际华人文学》《中国当代爱情诗典》《世纪诗典》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等媒体微刊发表作品。作品入选《胶东散文十二家·张成莲卷》。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163.com

壹点号胶东散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