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是真实的吗(揭秘木牛流马)

提到诸葛亮,无人不知,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根据历史记载和后世传说诸葛亮有许多发明,其中有几件充满传奇色彩,还有一件特别伟大。下面我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这些发明,其中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发现,希望能为广大的爱好者提高参考。

我们先来揭秘木牛流马,因为木牛流马无疑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关于木牛流马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独轮车,这是许多专家教授考证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完全准确,因为独轮车没有多少科技含量,且早在三国之前几百年就已经出现,当时就辘车,不值得被严谨的陈寿记录于《三国志》中,认为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的人是书呆子,不足为论。

首先我们要了解,木牛和流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具。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可见,木牛流马确实存在过,并且是两种不同的运输工具,现在我们先来了解木牛。

《三国志》作者陈寿还收集编写了一部《诸葛亮集》,里面详细记录了木牛流马的外形和尺寸——《木牛流马法》。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秋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后人根据上述尺寸制造了很多木牛流马,现代民间就有几十个版本,但是造型各异,没有一个能完全按这个数据成功复原的,最大的最普遍的两个缺陷是画蛇添足和不省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只有一个,这个数据不是诸葛亮写的,它本身有所缺失(如为什么同时出现牛足和牛脚,足和脚有什么区别,一脚四足和双者为牛脚又怎么解释,群行二十里和日行二十里为什么重复出现,牛不饮食根本就是废话……),如果数据完整就不会有今天的众多疑惑。

我认为两段数据都是木牛的(我的理由是二者运粮大约都是六百斤左右,既然流马形制如象,为什么不叫流象,牛比马更像大象),上段是结构样式,下段是尺寸,由于残缺,二者不能完全匹配,单独拿出来一样也造不出完整的木牛流马,其中数据量很大,太专业,一时半会说不清楚,这里我只说关键部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研究。

可以肯定陈寿当年也没有见过实物,否则以严谨著称的他也不会记录这样有明显漏洞的数据,陈寿的《诸葛亮集》并非自己写的,他只是收集整理成册,因此有错也是情理之中,这就造成了后世都按照这个数据却无法复原的主要原因。现代复原的所有木牛流马都只符合部分记录,不过现代人至少复原了木牛的大部分的真相,流马却大大偏离了方向,本文最重要的就是解密流马真相。

先看我对木牛的见解,“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可见木牛跑的是岐山道,岐山非常险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过对于诸葛亮北伐来说,岐山古道已经是路况最好的一条道,岐山古道虽然相对宽阔,但也有很多山路、小路和石阶,多数路段根本不能用普通牛车和马车运粮,因此诸葛亮才发明了木牛,木牛绝不会比当时的板车好,但要比板车更适应当时的地理环境。

木牛应该是一种有四脚的独轮车或者四脚双轮车,四只脚可以前后活动,用来上下陡坡和台阶,主要是爬台阶,不爬台阶或下坡时四脚可以收起(就像飞机的起落架),用轮子推行,毕竟用轮子更快更省力。

诸葛亮设计的四脚肯定还能省力。人能过的山路独轮车大多也能过,即使陡坡也能推上去,但是上台阶就不行了,木头车轮在台阶上磕几次就碎了,恰好岐山古道有很多台阶。

当时由于这种附带爬台阶功能的车子被诸葛亮发明出来后,岐山上不论是羊肠小道还是上下坡都可以让一个士兵应付。说到这里木牛最关键的就是四脚的设计,裴松之记录了一句,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这个看似多此一举的记录绝对隐藏了一个重要信息,因为人和木牛行走的路程肯定是一样的,有必要记录这样一个数据吗(有人认为这话暗含轮子直径的数据),古代六尺大约1米45(等于现代人的两步多),而古代一步却有1米2左右(古代一步是长度单位,等于五尺,不是人迈一步),也就是说,现代人走两步牛木要走四步,那么牛是怎么走路的?

现代复原的木牛首先走路方式不对,牛走路不会同时迈动前肢或后肢,而是左前右后,右前左后交替行走,每次只抬一只脚,这样可保证重心永远不偏离,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而且每次只抬一只脚可以省四分之三的力气,同时也限制了速度(大部分四脚动物走路或奔跑时都是这样的,只有兔子、袋鼠等少数动物才会前肢或后肢同时移动,进行跳跃式行走),诸葛亮肯定考虑到了这一点,这也是省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木牛上台阶时它的四肢会分别踩四级台阶,跨度有一米五,这是牛行四步比较合理的解释,如果加上杠杆原理和齿轮就能做到人不大劳了。

总结一下木牛:诸葛亮应该只是给当时的手推车做了改进,加了四只可以活动的脚和其它一些部件,外形像牛,因此得名木牛,至于另一个重要的装置—牛舌,应该是刹车装置,现代的手推车还在沿用,特别是下坡时没有牛舌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是独轮车应该有两个刹车装置,双轮车只需一个。

其它牛头,牛领什么的应该与杠杆原理有关,而绝不是为了美观,现代复原的木牛牛头大多是装饰用的,这绝对不可能,当时为了多运粮食,只会尽可能的减轻重量,绝不会有多余的一个部件。诸葛亮北伐过程木牛一共使用了两次,两次都是山路,而且大家要知道木牛运输的路途并不远,不需要从成都运到前线,当时蜀军可以利用嘉陵江用船把粮食直接运到汉中。我的这种说法与裴松之的注解肯定有出入,但并不矛盾,仅供参考。

流马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船,根据是“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斜谷就是斜褒道,斜褒道上有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栈道,这是一个由斜河和褒河组成的峡谷,斜河向北,流到眉县 现在叫石头河,非常小,只有60多公里,诸葛亮原本应该打算利用的,可惜没有打到那就病逝五丈原。褒河向南,流到汉中,长175公里,二河都发源于离五丈原不足三公里的地方。

当年蜀军人马和粮草到五丈原,就必须走栈道,栈道沿江而建,很平缓,跟现在高速公路差不多,但是它是用木板搭起来的,常年累月的日晒雨淋,栈道非常脆弱,人马在上面走都有危险,更不可能大规模运输粮食。

好在栈道下面有河,如果水运粮食,那就简单多了,不过褒河看起来长170多公里,其实也是夹在山间的小河,枯水季节一半的河道估计要断流,(笔者家乡也有差不多的河流)这也是人们另可修栈道也从没有开发航运的原因,今天褒河上已经建起了水库,水很多,可以行船,看不到原貌了。

当年诸葛亮从成都发兵是春天,到了汉中雨季应该来了,他一定是利用了这个条件,做了流马,古代褒河即使雨季也不可能行大船,流马应该是一种能适应褒河小船。诸葛亮有流马的想法不是走斜褒道才发生的,其实诸葛亮前四次北伐选的路线都是沿江而上,能用船运粮就绝不用人力畜力,或许正是前几次北伐到时候,河水浅,经常耽误前方补给后才发明了适应浅水的流马。

那么这种小船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流马呢?我猜想,流马最有可能是一种用马皮做成的气囊,或许就像羊皮筏子一样,把马皮密封起来,装入粮食,在吹入空气,这样就可以飘在水面上并且保持马的体形特征(形制如象,大象的特点是什么,胖胖的身体和长鼻子,吹鼓的马皮气囊肯定很胖,长长的马脖子就是象鼻)。古代军队羊皮或许没有,但是马皮一定不缺,战马死后,马皮一般会保留下来,用做军用帐篷或者包裹阵亡将士的尸体,当然也能做马皮气囊(流马法中也提到了囊字和靬字,囊是包,靬是皮革,虽然二者看起来与气囊没有什么关系,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密封肯定也不是问题,古代水袋密封效果就非常好。

木牛流马是真实的吗(揭秘木牛流马)(1)

马皮做的流马有几大优点,一是可以适应流量很小的河流,

还不怕磕磕碰碰,水流量大的时候可以由其它大船牵引,水小的时候可以让纤夫在栈道上拉,完全可以沿着褒河逆流而上,到达五丈原;二是轻便,取出粮食后一个人可以背很多张,从褒河转移到斜河,二者相距只有几公里,这是木船无法比拟的;三是就地取材,做一个马皮气囊肯定比造一艘船快得多,实惠得多。当然也可能是把马皮绷在木质骨架上,代替木板,做成小船,这样也是为了节约成本和提高生产速度。总之流马肯定与水有关,如果流马是木牛的升级改进版,也用木材制作的,那它应该与叫木马才合理,绝不会出现“流”字。

这就是我自己对木牛流马的一点见解,至于木牛流马完全是自动机械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那么木牛流马为什么会失传呢?答案是局限性,木牛的主要作用是上下坡,爬台阶,在大路上不如普通的板车;流马只适应于小河航运,所以在军事上出了秦岭,其它地方就无用武之地了,农民也没有马皮可以使用,渐渐的也就失传了。军事上经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后勤,诸葛亮五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粮草跟不上,以至于让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这种传奇的工具。

历史上的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恐怕已经无人能复原了,以上见解仅供爱好者参考,有不同见解的可以给我发送留言,大家共同探讨改进,以解开历史谜团,同时也希望那些动手能力强的爱好者早日复原木牛流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