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

“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

按照民间传统习俗

今天(大年初二)

大家应该都开始拜年走亲戚了吧~

现在挣多少钱?

过完年多大了?

有对象了吗?

买房了吗?

……

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

你败在了第几个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2)

头一个问题其实答起来还算容易,你可以反问——算不算年终奖?算不算加班费?算不算五险一金……同样问题对不同的人可以有N种答案,非常容易蒙混过关:)

而对年龄,这就开始复杂了,很多人到今天也没搞清楚自己多大,还有不少人搞清楚了装糊涂——

“29了?虚岁都31了吧?!!再不找找不到了!”

虚岁这个概念在平时没有存在感,但到了过年的时候,还成了“斗争”单身青年们的利器 _

长辈总会提醒你虚岁的存在,无论强调过多少次,他们总是兴致勃勃地给你的年龄加上一两岁(有时甚至是三岁),紧接着,就是催促你已经一把年纪了还不快成家立业升官发财......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3)

更过分的是,虚就算了,他们还要四舍五入,二十出头正值妙龄的年纪,转头在他们嘴里就已近而立之年。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4)

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恼火”,明明平时那么讲究“显年轻”,为什么到了虚岁这里就不一样了,非要把岁数往大说?

社交网络上一大波小伙伴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抗议。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5)

更有人不服地表示,虚岁的应用场景实在有限,你说虚岁我说实岁,没个统一的标准,很容易造成误解。

而在许多声讨虚岁的帖子中,一篇质问“虚岁到底有什么意义”的帖子下,最高赞的两条回复分别是:显老,逼婚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6)

如今,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虚岁已经和社会时钟带来的“年龄焦虑”扣在了一起,甚至想要呼吁“取消虚岁”。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记龄方式和文化现象,虚岁到底是怎么来的?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如何应对虚岁带来的年龄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7)

虚岁到底是怎么来的?

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以年为单位,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

有人说,周岁是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时间,而虚岁则是算上了怀胎十月的时间。

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虚岁的原理,与历法有关。

我们常用的周岁是以公历生日为节点,出生时0岁,每过一次生日添一岁。而虚岁则是以农历新年为节点,出生时就算1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增加一岁。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8)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9)

虚岁可能和历法有关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统计国民的年龄非常重要,涉及到赋税征兵、刑法制定(比如老人小孩犯罪轻罚或不罚)等大事。

从秦始皇十六年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户籍法》颁布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都只记载民众的生年和年龄,不记出生的月和日,到了一定的时间,就给户籍上所有人的年龄加一岁

而在汉武帝改定太初历时,以正月为岁首,元旦成为了官方、民间通用的增岁节点,“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春节对联,也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0)

江西现罕见“民国”一代身份证。 江苏华 摄

官方层面如此,民间习俗又如何?

对于广大古代群众来说,算周岁不太有操作性,这是因为古代的历法不够精确

简单地说就是,古代对年月日的计算(或者说定义)是这样的:太阳升起降落为一日,月亮圆缺变换为一月,寒来暑往、草木枯荣为一年,1年=12个月。

但这其实是不精确的。一个太阳回归年为365.2422日,一个朔望月是29.5306日,乘以12是354.3672日,足足差了近11天。但按13个月算呢,是383.8978日,又多了18天多。

怎么办呢?干脆只记出生年份。既然都简化了月和日,不如一简到底,从1开始计数,出生那年就是1岁。(也有人认为,古人的概念里是没有0的,只能从1开始计数。)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1)

织女将二十四节气“染”成24种蓝。图源:中国新闻网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2)

古代有周岁也有虚岁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好奇:古代人难道只说虚岁吗?

对于这一点,不少学者认为,古人的年龄是以虚岁来计算的,但要说古代人的年龄都是用虚岁计算的则不准确,更可能是虚岁和周岁都有。

例如,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9月版)一书中,人物年龄的计算就是虚岁和周岁混用。以曹丕为例,《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写道:文皇帝讳丕,字子桓……中平四年东,生于谯……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

但曹丕的生卒年份分别为187年和226年,由此可见,这里的“时年四十”是虚岁。

而在《三国志·蜀书·谯周传》中,陈寿与谯周的对话恰巧提到了孔子的年龄。周语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刘向、扬雄七十一而没,今吾年过七十……

而孔子的生卒年份是公元前551年和公元前 479年,可见孔子的年龄是按周岁算的。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3)

《三国志》中的永平县露真容。 考古队 提供

要注意的是,尽管古人也有祝寿、庆生的习俗,但当时的人们往往只把生日当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来庆祝,并不将其视为年龄增长的节点,而全社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日”,所有人在这一天一起“长大一岁”

虚岁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简单来说,虚岁的出现,是因为古人缺乏精确的计时手段,但又存在实际的计岁需求。

以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这个问题早已经被解决了,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虚岁的存在如今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近年来,要不要取消虚岁的讨论,在我国也一直有着颇高的热度。

但虚岁暗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在民间的应用之广,还是让人无法忽视。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4)

春节活动中的文化精髓

自古以来,全国各地都有着相同的过年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拜年:在家族或宗族的亲戚之间串门走动,拜见老年的亲戚,给老人送礼、磕头、祝福;同时接受孩子们的新年问候,给孩子压岁钱。

为什么有这种活动?就是因为这一天被当作每一个人的生日。春节有一副经典对联,叫做“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最能反映春节增岁的意义。

很多长辈算虚岁,可能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和传承。

在众多讨论中,也有人认为虚岁才是“正统”,是不可被湮没的传统文化之精髓。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5)

图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6)

不同用法

如果有人问你的年龄,到底是按虚岁回答,还是按周岁回答?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7)

尽管虚岁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在民间,虚岁的应用之广,还是让人无法想象。

相亲时报虚岁是“基操”,身份证登记成农历生日的也大有人在,更过分的是,甚至有人带着孩子看病时也向医生报其虚岁。

而一般来说,在非正式场合,说虚岁或者周岁都可以,如果是填写法律公文,或者必须遵照法定格式回答的情况,那就必须以周岁作答。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8)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19)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20)

一到过年还有一个和年龄有关的必备话题——寿宴。

这里其实也涉及到“虚岁”和“周岁”的问题,某些地区“做九不做十”的风俗习惯,说的就是做虚岁的寿,因为五十九周岁的虚岁是六十岁,所以在五十九周岁就可以办六十大寿。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21)

河南小村摆35桌长寿宴为老人集体祝寿。 韩章云 摄

最后,新妹想说,虚岁作为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在如今的社会中,仍然还有很多使用的地区,也许是对传统的纪念,也许是流传已久的风俗,不管如何,请记住这一份传统,民族的文化不要忘却

虚岁带给你的是焦虑还是勇气?

对于虚岁,每个人的想法和态度都不一样。而在大多数反对者的帖子里,往往都流露出一种焦虑之情。

在他们看来,虚岁似乎已经和社会时钟带来的“年龄焦虑”扣在了一起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22)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23)

在上个世纪“社会时钟”概念正式被提出前,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一致存在“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事”的话语模式

《周官》所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令男子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孔子所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而“自古英雄出少年”“出名要趁早”等俗语更是使这一时钟上的年龄数字带上了人生“加速器”的意味。

大部分的人都被社会时钟推着走,一边忙碌不已,一边焦虑不安。二十几岁焦虑工作结婚,三十几岁焦虑孩子房子,四十岁焦虑职场瓶颈,五十岁焦虑身体衰老,六十岁焦虑养老看病……

但事实上,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它的变化没有任何意义,不会让你立即新增一道皱纹,也不会让你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为什么会有人不记得自己多少岁(过完年多大了不是报错)(24)

图源:人物

几年前,一句广告语曾引发网友热议:全世界都在劝你早点,却没人在意你还没吃“早点”。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根本不用在乎全世界怎么说,好好吃自己的早点,哪怕只有一杯豆浆,也能吃出无限滋味来。

孔子三十而立,而春秋时期人们平均寿命也不过三十上下。这顿饭吃得快慢与否不重要,品出滋味来,才能算是吃好了。

虚岁也好,周岁也罢,人生当自在畅快,不该被数字绑架。

愿各位能摆脱年龄的枷锁,打破社会时钟,享受当下,永远年轻,永远快乐。

最后,如果有人拿着虚岁来压你,不妨借鉴新妹的回答:但是我老得比你慢啊。

来源:中新网浙江分网(筹)、北京日报、央视网、诸暨西施眼、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知乎日报、壹读、青年报、新晚报、果壳等综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