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璧的类型(人们十分相信玉塞九窍)

在汉代,人们十分相信玉塞九窍,可使人气长存

汉代玉璧的类型(人们十分相信玉塞九窍)(1)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 “缀玉衣服”。“金缕玉衣”盛行于汉代,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的。徐州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是制作最精美的。

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金缕玉衣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在汉代,人们十分相信玉塞九窍,可使人气长存。所谓九窍就是指两眼、两鼻孔、两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门。出土的玉衣经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门塞。

在汉代,除皇帝和高级贵族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大逆不道,汉桓帝时,冀州官吏赵忠在埋葬他的父亲时,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人上告后,以僭越的罪名,将其父的墓掘开,陈尸于棺外,赵忠一家也被监禁起来。

那么“金缕玉衣”是不是真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可以让人起死回生呢?先看看当时轰动国内外考古界的河北满城一号墓,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出土时的情况。

1968年,一批解放军士兵在河北满城陵山施工,他们突然发现了一个大型古墓,并及时报告给了当地的文管部门。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座大型的西汉古墓葬出现在人们面前。根据考古专家推断,这座墓葬的主人是西汉时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在刘胜墓葬的旁边,还有他的妻子窦绾的墓葬。俩人所穿的就是传说中如同铠甲,用金线穿成的“金缕玉衣”。

人们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在历史典籍中,一再提到的金缕玉衣的真面目。刘胜穿的玉衣形体肥大,全长1.72米,由二千四百九十八片玉片组成,用于编缀的金丝约重1100克,玉衣分头部、上衣、裤子、手套和足,共五部分组成,头部的脸盖上,刻划出眼、鼻和嘴的形状,腹部和臀部突鼓,裤筒制成腿部的样子,颇似人体。窦绾的玉衣比较短小,共用玉片二千一百六十片,金丝重700克,没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出于对女性形体造型的避讳。

此后,全国各地又相继出土了中山怀王刘修、南炀侯刘迁、东昌侯刘祖等二十多套金缕玉衣。在这些金缕玉衣中,中山靖王的金缕玉衣是最精美的一件,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金缕玉衣”所用的玉料要经过开料、锯片、磨光及钻孔等,每一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必须经过精心的设汁和细致的加工。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讶。整个玉衣制作过程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约需一名玉工费十余年的功夫。

用这么精美的玉衣作为殓服,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频频招来盗贼光顾。据《三国志·魏文帝本纪》记载,“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有鉴于此,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只留下一个千古传说。

(本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