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晋文之事论证思路(晋文公谲而不正)

谲而不正是一个成语,谲(读作jué),是欺诈、玩弄手段的意思;正,是正直、正派的意思谲而不正,意思是诡诈而不正派,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齐桓公晋文之事论证思路?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齐桓公晋文之事论证思路(晋文公谲而不正)

齐桓公晋文之事论证思路

谲而不正是一个成语,谲(读作jué),是欺诈、玩弄手段的意思;正,是正直、正派的意思。谲而不正,意思是诡诈而不正派。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宪问》中有一句话,是孔子评论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霸主晋文公和齐桓公的——“晋文公谲(读作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意思是说,晋文公善于搞权诈而为人不正道,齐桓公为人正道而不善于搞权诈。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第三子、齐襄公之幼弟。

齐僖公的长子齐襄公和僖公的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

纠身边有一个出生入死的师傅,名叫管仲;小白身边也有一个这样的人,名叫鲍叔牙。

管仲曾经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死里逃生的小白后来成功上位,成为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位国君,史称齐桓公。

齐桓公也是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

齐桓公夺得王位后,想封鲍叔牙为相,被鲍叔牙拒绝了。

鲍叔牙认为管仲比自己更有才能,就给

齐桓公荐举了管仲,说只有管仲才能让齐桓公成就霸王之业。

齐桓公不计前嫌 一笑泯恩仇,重用了管仲,封他为相。

当时,西北的戎狄不断进犯中原各国。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出兵帮助燕国、卫国、邢国打退了异族的入侵,捍卫了华夏政权。

齐桓公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组建了联军讨伐楚国,理由是楚国不尊重周王室,而且周昭王莫名其妙地死在了楚国。

所以,在孔子看来,齐桓公所做的事情都是合乎道义的。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在春秋五霸中排第二。

晋文公娶的是齐桓公的女儿齐姜,所以,齐桓公还是晋文公的岳父。

和齐桓公一样,他即位后也是重用贤臣,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使晋国力大增。

内政治理成功后,便开始对外争霸。

晋文公想对南方的强国楚国宣战,但又没有正当理由,于是就故意攻击楚国盟友郑国以激怒楚国。他还使了反间计、离间计和绝秦书三招,彻底破坏了秦楚同盟。之后,他率齐宋秦等国联军用诡谋战胜楚军。

战胜楚国之后,他又以诸侯身份召集诸侯国君会盟称霸,无视周王室的存在,故招致孔子差评。

虽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但晋文公仍不失为一个有勇有谋的霸主。他不仅是春秋五霸之一,还和夏朝的昆吾氏、商朝的大彭氏和豕韦氏以及周朝的齐桓公

并称为上古五霸(亦称先秦五霸)。

班固等人根据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白虎通义》中有这样的记载:“五霸者,何谓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韦氏、齐桓公、晋文公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