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乌孙国(曾经非常强大的乌孙国)

我们国家有很多个民族,其中,有一个民族的名字叫做“哈萨克”,这其实是“乌孙”的音译。研究人员调查指出,这个词并不是在15世纪才出现的,早在秦汉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存在了。在那个时候,他们就叫做“乌孙”。这个称谓虽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当年从河西走廊至新疆这一片都是被乌孙所占领的地方。

历史上乌孙国(曾经非常强大的乌孙国)(1)

随着几百年的时光流逝,乌孙也从历史中消失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的?我们下面就来讲一讲。

在很早很早以前,乌孙是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对于中原人士来讲,他们就是边境的“蛮夷”,跟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一样,他们也是游牧一族“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从史料来看,乌孙主要在河西走廊一带活动,后来,逐步地向伊犁河流域迁徙。在那之后,乌孙就在那立国了——乌孙国。

历史上乌孙国(曾经非常强大的乌孙国)(2)

其实,关于乌孙人的种属不清楚,提到乌孙人种族形态学的资料很少。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在之后的东晋年间,乌孙曾经和柔然打过仗,但是,由于军事实力不如对方,所以,战败后乌孙人又过上了游牧的生活。

从这以后,乌孙人继续向南边迁徙到达了帕米尔高原,然后,就从中国历史中消失了。

最早出现“乌苏”这个词的时候是在西汉,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的。当年,刘彻为了击败匈奴,曾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想跟西边的一些国家例如大月氏联合作战。不过,看来张骞的运气不太好,在途中被匈奴人抓住了。虽然说,匈奴人并没有立马杀了他,但却将他整整囚禁了十年,在被囚禁的岁月里,张骞打听到了很多西域的秘闻。

历史上乌孙国(曾经非常强大的乌孙国)(3)

《史记》中曾经说道:“张骞回国后向皇帝复命时提到过,在匈奴的西方有一个小国家叫做‘乌孙’,他们的皇帝被叫做‘昆莫’。”汉人久居中原地区,向来自视甚高,几乎从来不会关心边境小国的情况,更不会用皇帝这个词来形容一个小国的王。在一些比较重要的史书中,比如《史记》等书中曾经提到过乌孙王昆莫这样的说法,这就是把音和义结合起来,让人容易理解。

不过,这种说法跟我们国内常使用的“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等等这样的说法是不一样的。但就根据实际而言,张骞嘴里的昆莫跟它的本来含义是有一点差距的,所以,人们更加能够接受昆弥王这个说法。我们从另外的史书中找到一些资料,可以知道这两种称号都可以用来指代乌孙的王,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乌孙人”自称为“昆人”。

历史上乌孙国(曾经非常强大的乌孙国)(4)

这样大概就能捋顺一下逻辑了,也大概能知道乌孙国的来历。

乌孙本来叫做“昆”,在很久以前就在河西走廊一带进行游牧活动。后来,被大月氏灭国了,又在匈奴的帮助下重新立国。之后,乌苏人向西迁徙占据了大月氏的土地,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国家。还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迁徙,留在了匈奴境内。为了管理好这些留下的人,匈奴王派遣了自己的亲信去管理他们,这个管理者被叫做“昆人王”。

但是,在那以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开始恶化,匈奴国野心膨胀到处打仗,想要开疆扩土,乌孙人难以忍受,于是,跟匈奴人疏远,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乌孙”。

历史上乌孙国(曾经非常强大的乌孙国)(5)

大月氏击败乌孙后,乌孙王被杀,他的孩子“昆莫”被三代匈奴单于收养。并且,这个孩子长大后,在匈奴的帮助下击败大月氏,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所以,他对于匈奴单于是有感情的。但是,在军臣单于死后,单于的弟弟排挤单于之子,这就遭到了昆莫的厌恶,此后,乌孙就与匈奴为敌。后来,汉朝与其交好,两者联合终将匈奴击败。

这之后,匈奴吸取了教训,跟汉朝一样,他们也将自己的公主送去和亲,由于,匈奴公主生下的男孩更多,所以,乌孙就逐渐向匈奴倾斜了。再后来,匈奴分为了南北两块,北匈奴和乌孙交好,但在鲜卑一统蒙古高原后,北匈奴向西逃窜,占领了乌孙的地盘,至此,乌孙已大不如前。

历史上乌孙国(曾经非常强大的乌孙国)(6)

公元四世纪末,柔然强势崛起,乌孙国多次被柔然攻打难以反击,所以,逐步地向西跑,最后,只能逃到了帕米尔高原。之所以会向那个地方撤退,是因为,那儿的民族跟乌孙的关系还算得上比较好。乌孙这个国家虽然比较小,国力也不是很强,但是,它的外交做得非常好,很是值得学习。

但是,就算如此,乌孙本身早已经成为浮萍,只能随波逐流。这样的举动虽然避开了柔然的锋芒,但是,还是丧失了民心,最终,这个国家只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历史上乌孙国(曾经非常强大的乌孙国)(7)

现今的乌孙古道是贯通南疆与伊犁之间的交通便道,起始于新疆昭苏县夏塔乡境内、向南沿夏塔河谷、翻越冰达坂、终至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境内,民间传说称唐玄奘曾穿越此古道。清初,南疆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区的很多维吾尔族百姓经过古道举家迁移至伊犁地区的昭苏,并且,这条古道也是国内外探险爱好者涉足的古道。

参考资料:

『《汉书·西域传》、《史记》、苏丹·江波拉托夫《关于乌孙起源的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