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

作为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多种叙述方式,巧妙地前后遥相呼应,暗伏人物的命运,似在不经意间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深刻揭示作品主题。

一、利用人物语言前后遥相呼应

(一)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府概况和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激愤之言相呼应

《红楼梦》一开篇,大大小小数百人物,如何一一粉墨登场?作者立即穿针引线,借在京城做古董生意的皇商冷子兴之口,向贾雨村介绍荣宁两府基本情况和主要人物。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1)

第2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人口日多,事务日盛,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也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冷子兴除了古董商人这一身份外,还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女婿。他偶遇故交贾雨村,因为岳母周瑞家的也是荣国府颇有脸面的奴才,所以深谙府中真实的状况。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2)

通过第三只眼睛冷眼看贾府,他向贾雨村详细介绍了贾府钟鸣鼎食、烈火烹油之势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然而,在这金玉满堂之中,冷子兴却清醒地看到盛极必衰,认为贾府虽然外面看着轰轰烈烈,但事实上却是败絮其中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的没落和衰败已是无法避免,势不可挡了。

自冷子兴演说荣宁两府后,贾雨村在林如海的举荐下,得到了贾政的青睐。贾雨村依附贾家后,又趁机搭上了金陵王家,对权力极其钻营,且不知敬畏,借助王子腾和贾家之势,干下了不少伤天害理之事,却一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

自元春被封为“贤德妃”,贾府大兴土木兴建了大观园,诸人无不得意非凡,沉浸在这虚假的繁华之中,看不到危机和未来。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3)

子孙不上进,只知安享富贵,不会居安思危,再加上内耗和外因等种种矛盾突显,贾府正一天天呈现腐朽之势并悄无声息地没落。

到了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内忧外患的贾府之中,主子与主子、主子与仆人、仆人与仆人之间的矛盾已经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恰在此时,邢夫人无意间拾得绣春囊,立即把它作为打击王夫人的利器。王夫人则反戈一击,命凤姐抄检大观园。

谁知,敏锐的三姑娘探春此时早已得知了搜查的信息,她化被动为主动,直接敞开秋爽斋的大门迎接:

“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是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在抄检的这天早上,探春刚刚听闻江南甄家被抄的消息,已经感到“唇亡齿寒”之意。然而,别人还没来抄家,自家人就已经自己来抄自己家,简直就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4)

探春激愤不已,用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句歇后语,恰好与之前第二回中冷子兴的话遥相呼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贾府所谓的富贵荣华之假象,并深刻预示了像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族运终数尽和不可挽回的必然结局和客观规律。

(二)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之际说自己不畏因果报应,恰恰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为王熙凤女儿巧姐取名时所说的语言相呼应

第15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秦可卿突然死亡,葬礼极尽奢华。丧事期间停灵铁槛寺,馒头庵的老尼净虚趁此机会,请王熙凤借贾家之权势强令守备与张家退亲。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静虚老尼巧舌如簧,奉承得王熙凤飘飘然不知所以,加上王熙凤本人又没有信仰,对钱财极为贪婪,她视他人性命为草芥,假借贾琏之名,用权势逼对方退婚,为了3000两银子,逼死了一对深深相爱的青年男女,且毫无愧意,无所畏惧,口气狂妄至极。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5)

王熙凤没有任何信仰,眼中只有金钱和权力,加上她不识字不读书,就更缺乏基本道德素养和自我约束。她自言不信不怕因果报应,但冥冥之中,命运这只无形之手,却埋下了伏笔。

刘姥姥满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带着新鲜瓜果蔬菜来到贾府表达感恩之情。这一次,她因缘际会得到了贾母的青眼相加,也凭借自己的小狡黠和大智慧赢得了凤姐的由衷敬佩,于是王熙凤真诚地请刘姥姥为女儿取名。

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

……凤姐儿道:“也是有的。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家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们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是几时养的?”凤姐儿道:“正是养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做巧姐儿好。这个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依我这名字,必然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

女儿是凤姐的“软肋”,纵然她为人泼辣狠毒,两面三刀,嘴甜心苦,却不失为一位好母亲。刘姥姥取名时说“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儿来”,恰好与之前王熙凤所说的“不信阴司报应”相对应。据脂批透露,后来贾府败落,正是刘姥姥倾其所能,救赎了巧姐,可谓是王熙凤帮助刘姥姥无意间为女儿积得福报。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6)

第5回,宝玉在太虚幻镜中无意窥得巧姐判词: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这也正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再反过来看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时所说的不信阴司报应,简直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二、利用人物行为前后遥相呼应

在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人物看似无意间的行为,笔触轻轻带过,却为后文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小红)不多时回来,不见凤姐在山坡上了。因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带子,便赶来问道:“姐姐,不知道二奶奶往那里去了?”司棋道:“没理论。”

这是迎春的首席丫鬟司棋第一次出场,伴随着她的一个动作和一段对话,只有廖廖数语。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7)

自司棋这次出场后,除了因一碗蒸鸡蛋而大闹小厨房将司棋横冲直撞、任性无知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外,就再也没有语言和文字对司棋进行描述。

然而,红楼从来无闲笔。

第71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司棋再次出场了:

(鸳鸯)偏要小解,因下了甬路,找微草处走动,行至一块湘山石后,大桂树底下来。刚转至石边,只听一阵衣衫响,吓了一惊不小。定睛看时,只见是两个人在那里,见他来了,便想往树丛石后藏躲。鸳鸯眼尖,趁着半明的月色,早看见一个穿红袄儿、梳鬅头,高大丰壮身材的,是迎春房里司棋。

司棋与表弟潘又安在园中幽会,不小心被闺蜜鸳鸯撞见,司棋吓得魂飞魄散,潘又安仓皇逃走。慌乱中,潘又安买来原打算送给司棋的绣春囊不小心遗失,掉在了山洞中。几天后,绣春囊被傻大姐拾得后交给了邢夫人,邢夫人将此作为一个王夫人管家不力的有力证据。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8)

一个小小的绣春囊,成为点爆上层主子间矛盾的导火索,从而引发了抄检大观园这场特别行动。

从第27回中的司棋在山洞中小解,和第71回中司棋在山洞中幽会,仿佛在无意中,通过人物的行为进行前后呼应。

三、人物语言和行为前后呼应的作用

除了上述人物语言和行为的前后呼应,书中还有诸多细节进行对应。那么,这些前后呼应的人物语言和行为,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一)推动情节发展

《红楼梦》中的人物行为,首尾呼应,不仅能够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从司棋平日里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在山洞里解手,到后文中她选择在山洞中与表哥约会,遗失了绣春囊,再引发蝴蝶效应至抄检大观园。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9)

此时此刻,从主子到奴才,贾府的人都在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根本没有人为这个家族的前景和命运着想。也因此,探春在抄检时极为激愤,却无能为力。面对贾府这艘已经千疮百孔的大船,即将沉没是它无可挽回的命运。

三姑娘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但“生于末世运偏消”,纵然有远见、也有抱负,具备经世致用之才,对于“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贾府,没有人能力挽狂澜。

绣春囊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香袋,却像一把利刃,让平日里伪装成温情脉脉的主子们互相撕扯,把他们之间的矛盾赤裸裸地显示了出来。在这场暴风骤雨中,晴雯第一个被王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撵出了大观园;随后芳官、四儿等人也相继被逐。宝钗则因为没有被搜查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主动搬离大观园。从此,贾府走向穷途末路。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10)

(二)揭示人物命运

《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甚至不少都是一语成谶,对于人物命运,有着深刻的寓示。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凤姐对这个上门打秋风的穷亲戚并没有什么发自内心的同情,只是出于贵族之家的骨子里的风范,赠送了20两银子。二进荣国府之际,刘姥姥的知恩图报、乐观豁达的人性之美让王熙凤十分敬佩,所以真诚地请刘姥姥为女儿取名。而刘姥姥取巧姐之名时就说,日后若有不顺,因为这个名字,可以逢凶化吉。

而贾府败落之后,正是刘姥姥侠肝义胆,想千万设百计救赎了巧姐,并让她与板儿成亲,给了她一个安稳平静的生活,与取名时的本意不谋而合。

(三)深化作品主题

《红楼梦》这部作品还通过这些前后呼应的人物语言,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

冷子兴在向贾雨村对荣宁两府的富贵荣华介绍时,已经明确地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预见到贾府无可避免的没落和衰败。探春面对自杀式的抄检大观园,再次说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句歇后语,与冷子兴的话遥相呼应。

红楼梦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那些你也许不曾注意到的首尾呼应有多巧妙)(11)

这种高度对应的语言,恰恰映证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高超写作技巧,极为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族在奢侈靡费中一天天走向堕落的穷途末路之态,也与《红楼梦》的主题高度契合。

《红楼梦》中大量人物语言、行为等诸多情节的遥相呼应,显示了作者曹雪芹炉火纯青的笔法和功力,人物心理、举止、言行,一丝一毫都不错,并带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在此过程中,前后巧妙对应,不露痕迹地穿插于整部作品之中,并通过这些圆满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凸显和塑造、故事情节的深入推进、作品主题的揭示等等,这也造就了《红楼梦》独特的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