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0个超实用的人生智慧(道德经10个夫唯)

《道德经》是“道”的智慧,不逞强,不任性,水利万物而不争,清静为天下正。这里摘出经典中的10个“夫唯”,感受老祖宗“无为无不为”的智慧,让我们没有困顿时,藏锋于拙,守拙于内,打开另一扇门,让人生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执大象,天下往。

道德经20个超实用的人生智慧(道德经10个夫唯)(1)

①“夫唯不争,故无尤”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一样,水默默滋润万物而不相争、不争先。静静待在人们并不喜欢的低洼处,所以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居处于下默默无闻,心如深渊包容万物,交往真诚友善,言谈重信践诺,为政顺道善治,处事有条不紊,举止应时有节。正因为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就不会有失误。

做人如果能如水,那就是最高的“德”了,上德。滋养万物而默默无闻。不争是美德,也是格局,但功德却无与伦比。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去争,哪还会有失误瑕疵?做人如此,何谓之大?

②“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候明于治道的人,幽微精妙、深奥通达、深邃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他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加以描述:小心谨慎迟疑不决啊,就好像寒冬里赤脚踩水过河;心怀畏惧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四周邻国都布满强敌;恭敬严肃郑重其事啊,就好像要去赴宴作客;行动洒脱合于潮流啊,就好像春天里冰块缓缓消融;纯朴厚道敦厚诚实啊,就好像原料尚未雕琢;襟怀宽广旷远豁达啊,就好像空旷深幽的山谷;雄浑雄厚啊,就好像浊流盈江河。谁能让浊流不再汹涌,在安静中慢慢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之后,再让它萌动生机?保持此“道”之人永远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才能够弃旧更新

人生很难过的关,是自满,也就是下文第22、24章所讲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稍有成就,就自以为了不起。这一章讲了这么多道理,就是告诫我们切不可自满。要永远保持空杯心态,才能接纳新事物,才能吐故纳新。太满就缺乏了回旋的余地,就不能回旋

③“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曲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容易充盈,陈旧反能更新;缺少便会获得,贪多反而迷惑。所以有德有道之人,坚守这一原则而作为天下的楷模范式。不自我表现,就能是非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声名彰显;不自我夸耀,就能建立功勋;不自高自大,就能长存久远。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都没人与他相争。古人所谓“委曲反能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实实在在做到周全,就能通达于道。

本文语出第22章。这可真是深刻的辩证法。自己不去争,那别人想与自己争也没法争。然而,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不争反而才能得到所争取的东西。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不得不说这是个大智慧。

④“夫唯道,善贷且成”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士听了道,会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曾经有人这样说:光明的道看上去是昏暗的,前进的道看上去是后退的,平坦的道看上去是崎岖的,高尚的德行好似低位的峡谷,太过洁白反而感觉似有污垢,广大德行反而觉得有所欠缺,建立道德秩序反而觉得偷偷摸摸,纯洁纯真反而觉得有假,最大的方方正正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事物没办法去制作完成,最响亮的声音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影无踪。大道深邃广阔幽隐而没有名称。正因为存在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道就是万物运行的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但始终无影无踪无声无响地存在着,支配着万事万物的运行。要慎始如终,慎终如始,有始有终,善作善成,不能不遵循这个规律。

⑤“夫唯啬,是谓早服”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治理百姓,事奉天道,没有比收敛节制更好的办法了。只有收敛节制,才能够早作准备、早早事从于道;早事从于道,就可以是不断增加积累功德;积累功德,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攻克的;攻无不克就令人深不可测,就没人知道其终极;无人知其终极,就可以治理国家、保全国家。有了保全国家之道,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国运长久、长生不老之道。

简约、简单、收敛、节制,甚至吝啬,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早做打算,因为时刻保持着谨慎的心态。凡事早做准备,见微知著,履霜坚冰至,预见未来,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⑥“夫唯大,故似不肖”

〖原文〗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译文〗天下人都说我大,我讲的道很伟大,大的不像个样子,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模样。正因为不像个样子,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所以才能叫做大。如果它类像某一个具体事物,那就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且珍重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争先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因为慈爱所以能勇敢,因为俭啬所以能广博大度,因为不敢走在天下人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慈爱而追求勇敢;丢弃了俭啬而追求大度;舍弃了退让而求争先求进,那就死定了。凭借慈爱,征战能获胜,守城能坚固。老天爷要建立什么,都是用慈爱去护佑他。

大的看不见摸不着,才叫大,宇宙才叫大,地球相对就是小了。大道无痕,大象无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如果拘泥于一点一滴,局限于一城一池,格局就小了,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很渺小。如下文第71章所言。

⑦“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我讲的这些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天下没有人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要领。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懂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我就更高贵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

这是老子在自嘲自言自语。因为人们都不学道、不知道、不行道,所以能取法于我的人很少,也就很难得。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人们都乐于学习一些技能技艺,因为得活着得生存得养家糊口,对某些宽广无垠的大道理,反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⑧“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那是很高明、很厉害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有毛病的。圣人之所以是圣人而没毛病,是因为他们不把“不知”当做“知”。正因为把不知这个毛病当作毛病,所以就没毛病、没缺点、很厉害、很高明

本文语出第71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经常掩耳盗铃,这是个大毛病,得治!只有把不知心安理得认可不知,才能有进步,才能是没病

⑨“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人民不畏惧威压,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居无所在,不要妨碍人民谋生的道路。正因为不压迫,所以才不厌弃。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⑩“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是由于统治者胡乱非为,所以难于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用民脂民膏把自己养的太好,所以死都不算什么了。正因为人民不追求奢靡生活,所以比追求享受、自以为高贵的人高贵

老子追求无为而治,本75章有浓厚的“民为贵”思想,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道德经20个超实用的人生智慧(道德经10个夫唯)(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