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来历和吃饺子的故事(吃饺子的温暖记忆)

岁尾寒冬末,转眼是春天。

正月十五元宵节,南方家家户户吃汤圆,北方家家户户吃元宵。

我家吃饺子。

从小到大,只要重要节日,我家都是吃饺子。而我最爱吃饺子,尤其爱吃萝卜馅,韭菜鸡蛋馅,蘑菇鸡蛋馅饺子。

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初三早上,初五早上,十五晚上,端午节中午,七月十五晚上,八月十五晚上 ,冬至早上,阳历年早上,腊月二十三早上。

家里几乎每次包饺子,剩下的饺子都是我的,家里的奶奶父母哥弟等都不再吃,只有我自己连吃两三天饺子。小时候没问过为什么,长大了,感恩所有家人的沉甸甸的爱,这份记忆必将温暖我的一生。

印象深刻的记忆还有,某个小年早上,母亲下好了饺子,盛满几个盘,摆在灶王供桌上,先磕头念叨,她磕一个头,我拿一个饺子吞了,等她忙活结束,吃的差不多了,她然后再烧纸,风一吹,饺子上就沾好多纸灰。最后吹一吹,全家一起吃,我就不吃了。洞悉一切的奶奶说,这小丫头八字硬,灶王不会怪罪。又跟我说,纸灰不脏,高温消毒了。小有洁癖的我,说什么也不会再吃。感恩家人无底线的宠爱!

虽然爱吃饺子,却一直不知道,节日吃饺子是何时开始的,又是谁发明的饺子。

带着疑问,网上搜了一下饺子的由来: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时,正值寒冬,回乡路上,看到许多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异常难受,暗下决心要治好相亲们。冬至时,他在空地上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大夫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为了区别“娇耳汤”的药方,就改称为“饺耳”。因叫着别嘴,后来人们就叫它“饺子”了。天长日久,形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再后来,就不仅是冬至,春节等节日也吃饺子了。饺子成为百姓心中最重要的节日食品,不同地方也发展出不同的叫法,山东这边叫饺子也叫扁食、下包子等。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经济怎样发展,饺子依然是我的最爱!今天国强民富,老百姓都奔了小康,不论过什么节,我家还是吃饺子!

吃饺子的温暖和爱,一直传递下去,一代又一代……

饺子的来历和吃饺子的故事(吃饺子的温暖记忆)(1)

饺子的来历和吃饺子的故事(吃饺子的温暖记忆)(2)

饺子的来历和吃饺子的故事(吃饺子的温暖记忆)(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