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

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其中的“行”,就是指擅长的工作。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质量的提高,有些曾经“一人便可养活一家”的行业,正在因为某种原因而逐渐消失,甚至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下面这几个老行当,00后几乎没见过,您又认识几个呢?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

一、写字行,代写书信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爱一个人。

曾几何时,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很少,写信成为了人们的刚需。

但碍于旧时代文盲率高,再加上择日、写店面招牌、为儿孙起名又都是大事,于是便催生了“写字行”这个传统行业。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3)

不过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这个行当几近消失。

就算偶尔遇见,也不会成行成市。

二、锻磨匠,锻磨盘

5万次斧凿,上千小时的锤炼,是每一个成熟锻磨匠的必修课。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4)

在我国,石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现代机械没有出现的年代,人们吃的五谷都是经石磨磨出来的。

它通常由两个圆石组成,上扇的圆石为“公”,下扇的为“母”;

只有磨齿的高低和深浅一致时,才能将五谷研磨成粉状。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5)

但由于两扇圆石不停地摩擦,会造成磨齿损耗。

所以每使用一段时间后,都要对磨齿重新进行打磨。

于是便催生了“锻磨匠”这个行业。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6)

据了解,一般成熟的匠人两天可以锻一盘磨,而每锻一盘磨的收入也相当可观,足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机械化的兴起,锻磨匠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补锅匠

“补锅——补锅——哟!”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7)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无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乡间小路的田埂之间,只要听到“补锅咧”的呐喊,就会有人提着自家的破壶烂鼎,闻声而出。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8)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物质条件并不丰富,钢精锅子还是个稀罕物,普通人家用得最多的就是铁锅和铝锅。

过去几乎每家每户都用铁锅做饭,用铝壶烧水,用时间长了就会破损,而坏了的锅子又不舍得扔掉,只能一补再补。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大家富裕了,只要锅子一坏,就立马换新的,甚至有的人觉得新买的锅子不好用,就直接丢掉了。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9)

现在有补锅需求的,都是上点儿年纪的人,他们吃过苦,勤俭节约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门手艺正面临着失传。

四、弹棉花

“嘭嘭、啪啪~”。

伴随着棉花匠手持榔头均匀地落到羊肠线上的声响,一坨坨堆叠如山的棉花,没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床柔软的棉被。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0)

以往,每逢冬天,就是弹棉花的旺季。

走在炊烟袅袅的村道上,经常能听到那首“弹棉花哎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的民谣。

但随着产品的更新迭代,蚕丝被,羽绒被,等涤纶产品的相继出现,弹棉花这个老行当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1)

如今,即便在一些偏僻的乡镇依旧还有弹棉花的店铺,但也大多以机械代替了手工。

也许,不久后,这个“嘭嘭嘭”的声音只能残存在记忆里,成为回忆。

五、鱼鹰,鸬鹚捕鱼

鸬鹚,江南的土话唤作鱼鹰。

因个体肥大、目光凶狠,被江南一带的渔民驯化,用来为人类捕鱼。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2)

波光粼粼的湖面,周围的鱼鹰兴奋地拍打着翅膀溅起水花,渔翁身披蓑衣,脚踩草鞋,手持竹竿,驾一叶扁舟,徐徐而行。

下水前,渔翁先在鱼鹰的颈部系上稻草,卡住食道防止它们吞下劳动成果。

这并非某种“酷刑”。

按照渔民的经验,如果鱼鹰边吃边劳动,很快就会丧失干活的动力。

所以会在鱼鹰上岸后再奖励。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3)

捕鱼时,鱼鹰腾空而起,在平静的湖面上下翻飞,激起阵阵浪花。

偶尔有放学归来的孩童路过,必定引其驻足。

但不知曾几何时。

这些在我国南方经常见到的画面,现在却变成了水墨画上的风景。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4)

六、收头发

“收头发,收长头发,收长头发辫子”。

记忆里,小时候在街上每天都会听到这样的吆喝。

每逢这时,头发长的小女孩们都会躲得远远的。

要是哪家孩子剪了辫子,小伙伴儿们得追在后面笑话老半天。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5)

上个世纪80年代,自经济体制改革后,挣工分过日子的生活方式一去不返。

如何不让一大家子人饿肚子,成为了那些一下子“闲下来”的青壮劳动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起初,先是有一些发制品企业到村里来收头发。

于是有个别脑子灵光的村民便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6)

一个编织袋,一袋干粮,几十元碎钞——这就是每个收头发匠的全部家当。

但随着现如今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这一时代的产物正在逐渐消亡。

七、摇煤球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那个飘着刺鼻煤烟的小煤炉吗?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7)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各种取暖设备的更新换代。

很多家庭的煤炉估计早已弃用。

但回想起往日某个寒风凛冽的早晨,那一声声送煤球人的吆喝,还是会心生暖意。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8)

摇煤球,在现代人看来,一定会认为这是一种又脏又累又土的行当。

脏和累自然不用说。

但这个行当并不土,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上了一种唤作“黑石”的燃料用来取暖。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最终才成为现在的煤球。

八、绞脸

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19)

男子修面,女子绞脸。

绞脸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术,俗称开脸。

起初形成是由于农妇整天背朝黄土劳作,脸上会出现黑斑一类的瑕疵。

尤其是到了女子出嫁之前,更需要绞脸,意为让新娘别开生面,婚姻美满幸福。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0)

那时,能担任”绞面师”这个重任的,多半是女子的左邻右舍,或稍微沾点儿亲的姨、姑、婶子。

而新娘作为回报,还要为绞面者准备红包。

但随着现如今美容产品和设备的普及,年轻人已经不再钟情于这种古老的行当。

九、擦鞋匠

皮鞋是男人的第二张脸。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1)

在旧上海,一身板正的西装和锃亮的皮鞋,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标配。

起初,由于是高奢用品,能穿皮鞋的人屈指可数。

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穿皮鞋的人逐渐增多,才衍生了擦鞋匠和修鞋匠的行当。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2)

不过现如今,擦鞋匠因为妨碍交通,已经把摆摊儿的地点从大马路换到了地铁内和城市公园附近。

而擦鞋的品类也逐渐从单一的皮鞋,扩展到一些限量的球鞋。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3)

十、吹糖人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

一个炉具、一把铁勺、一小块热糖,经过吹糖艺人的巧手一吹一捏,分分钟,一个惟妙惟肖的小东西就浮现在眼前。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4)

吹糖人这个古老的行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关于它的起源,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据传,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于是就造了一个”功臣阁”火烧开国功臣。

刘伯温侥幸活命,后被一个卖糖的老人救走,之后便一直跟着老人四处奔忙。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5)

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用空心麦秸吹制成各种动物的形状,煞是有趣。

经常引得路过的孩童争相购买。

路上遇到向他请教吹糖工艺的路人,刘伯温也会倾囊相授,一直传承至今。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6)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有些地方的吹糖艺人为了生意好做,几个牙膏皮便可以换一个大公鸡或是其他小糖人。

可现如今经济发展了,可供孩童娱乐的玩物变得多样,糖人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7)

十一、剪纸

一张普通的白纸能变成什么?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8)

人们第一时间肯定会想到纸飞机、千纸鹤。

但是如果告诉你,一张纸能剪成大熊猫、玫瑰花、仙鹤、龙,甚至是狮子,你信吗?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29)

据考证,我国的民间剪纸起源于西汉,成熟于明清。

主要用于窗花的装饰和刺绣的底样。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30)

或者被人们用来祈求福祉、人丁兴旺、万事如意等朴素的愿望。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当设计师将剪纸艺术和雕刻艺术互相融合,就是另一种视觉冲击。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31)

十二、石匠

晴空万里的骄阳下,被铁撬溅起的灰尘不断飞扬,最终化作时代的一抔土。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32)

虽说石匠这个行当在当今社会的众多职业中,并不是抢眼的代表,但石匠却是历史上传承时间相对较长的职业,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再到现代石匠的精雕。

从人类文明奇迹——230万块石头垒就的胡夫大金字塔,到上亿块大石条砌成的万里长城和红旗渠,再到现如今精美绝伦的石狮、石人。

石雕作品不断精进和创新,离不开一代代石匠坚忍不拔的付出和传承。

记忆中的老行当(回不去的旧时光)(33)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型切割机以及激光测量仪的相继出现,石匠这个行当正在由繁荣走向消亡。

结语

在你的记忆中,还有哪些正在消失的老行当呢?

文|墨染雨烟

编辑|墨染雨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